话说无锡之十二~百年无锡一

林康达

<h3>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h3><h3>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无锡的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始时大多是官办(包括“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始便是民族资本兴办的。这与薛福成的治国救国理论有很大关系,他爭脫了封建制度的枷锁,代表了资本主义思想。</h3><h3> 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伙创办保兴面粉厂,匡仲谋创办亨吉利布厂。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自1895年至1913年,无锡共建工厂19个,平均每年1个。从1914年至1933年20年间,共建工厂182个,平均每年9个。至1937年日军侵占无锡前夕,无锡已拥有工厂315个,产业工人6.3万人,年总产值7726万元。缫丝厂和缫丝车数量,分别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城市首位。纱锭 24万多枚,布机3500多台,分别占全省的38%和92%。面粉工业无论是工厂数还是生产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产品的产量,棉纱占全国0.8%,面粉占12%,蚕丝占40%。从此,无锡便以“小上海”称誉海内外。</h3><h3> 到1948年企业数量增至628家,产业工人达 42.9万人,无锡一举成为近代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城市。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无锡的民族工商实业家群起,形成了六大民族资本集团:</h3><h3> 杨氏集团(杨宗濂字艺芳、杨宗潮字藕芳兄弟)业勤、广勤两大棉纺厂为主。 </h3><h3> 周氏集团(周舜卿)裕昌丝厂为主。</h3><h3> 荣氏集团(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茂新面粉厂和申新、振新两大棉纺厂为主。</h3><h3> 薛氏集团(薛南溟、薛寿萱父子)永泰丝厂为主。 </h3><h3> 唐蔡集团(唐保谦、蔡缄三)九丰面粉厂和庆丰纺织厂为主。</h3><h3> 唐程集团(唐骧庭、程敬堂)丽新纺织厂为主。</h3><h3> 与此同时,无锡城市形态也构成了轴向发展、成组团发展的布局特征,即工商业沿运河、铁路、公路向外延伸;在闹市口和交通要道口形成各有特色的经济组团,块状分布商业服务形成片区。</h3><h3> 民国时期,无锡的产业工人数量仅次于上海,列全国第二,上海的工业基本由无锡人把持,上海滩有无锡人掌工商业,宁波人掌金融业之说法。</h3><h3> 从1931年到1937年,无锡的工业总产值占当时整个民国工业总产值的14%~22%</h3><h3> 1936年,关内工业产值的94%是由上海、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六个城市提供的。</h3><h3> 淞沪会战爆发后不久,随着战事的扩大,无锡县的车站、工厂、桥梁、公路等成为日军轰炸目标。8月16日,无锡县首次遭到轰炸。此后,日机频繁来锡侦察、轰炸。10月8日以后,日机更是不分昼夜对无锡县进行疲劳轰炸,光复门外周山浜、西门外惠山等工商业集中地区受空袭之难。庆丰、丽新等大纺织厂多次中弹。位于西门太保墩的振新纺织厂一部分遭日军轰炸,一部分在日军侵占无锡县后被日军纵火焚毁,上海沦陷后,为保存抗战的物质基础,部分轻型机器西迁,由于沿途屡遭轰炸,运达重庆者仅占1/4,一部分重型机器有的分装到镇江,后散落在苏北各地,一部分留在无锡县的重型设备,无锡县沦陷后全被日军劫走。一些中小型纺织机械厂被迫关闭停产。</h3><h3> 日军对无锡县民族工业的破坏是蓄谋已久的,是有计划的。日军侵占前无锡县的纺织、缫丝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在国际上具较强的竞争力。丽新于1931年成为全国第一家纺、织、染的全能工厂,产品盛销国内外。1933年日本《朝日新闻》称丽新产品为日本棉纺织业之劲敌。此外,当时庆丰的“双鱼”牌,申新三厂的“人钟”,丽新厂“鲤鱼”牌精元布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大声誉。对于破坏行为的动机,1938年1月,日本农学博士木幕慎太在中国考察后在其调研报告中坦承:“以太湖为中心的所谓三角地带的缫丝业,是抗日的产业之一,是造成两国扰纷的祸根”,主张要从根本上摧毁之。1945年12月12日,善后救济总署派美国人裴尔德来锡调查工厂灾情。他视察了申新三厂、庆丰纱厂、公益机器厂、永盛丝厂、油厂、亭子桥工艺铁工厂等,认为无锡的灾情完全是由于日本人的嫉妒而产生的有计划的破坏。</h3> <h3>被日军焚毁的申三织布车间</h3> <h3>日军炸毁的茂新面粉厂</h3> <h3>日军焚烧运河边上的丝织厂</h3> <h3>  因此,在这种卑劣思想的指导下,在日伪统治期间,苏南工业(包括无锡县)一直没有恢复。1939年5月,无锡县虽有不少工厂已复工,工厂总数只有原来的24%。且大部分厂房和设备也已经毁坏,工厂的规模缩小,同时不少厂家的资本被日商控制。</h3><h3>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解放,无锡的工业得到了恢复,由于战乱并沒有出现真正的繁荣景象。</h3><h3> 就地位而言,现在的无锡已经远远比不上百年前的无锡城了,那时其实就是个县,但是对中华民国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在棉纱、面粉等领域基本是垄断全国市场,涌现了大量今天还知名、还活跃的企业家,像荣氏家族、钱氏家族等,当时上海已经成为了大都市,上海的很多老板追根溯源其实都是无锡老板,后来这批人很多去了香港,给香港也带来了很大的助力。</h3><h3> 在这里重点谈一谈荣氏家族。荣家的鼻祖来自山东芸山,曾在芸山与孔子相识。荣家的根在山东济宁,到宋代大宗相符年间,近世一族荣是朝廷命官,被派往湖北担任湖广鄂渚,荣将整个家族迁往湖北后,才开始编家谱传后人。</h3><h3> 到明朝时期,荣后人荣清,举家迁往江苏金陵。据记载,荣清父亲在元末被乱军所杀,荣清万念俱灰,搬迁到金陵后,洪武大帝授官给荣清,荣清叩拜不受。按照中国传统的做法,他发誓为亡父找一块好的墓地。国子监的一个同学邀请他到无锡散心小住,发现这里民风淳朴,决定在无锡扎根。他把落脚地点选在无锡城外,此地便是后来的荣家头。几年后,荣清来到长清里,他发现此地土地肥沃,又临水。荣清带了三个儿子和七个孙子,搬迁到长清里,并按照由北到南,依山分居,形成上荣,中荣和下荣三个村。下荣临水,土地最多,经过多年的开发与疏浚,将临湖湿地做成桑基鱼塘。</h3><h3> 下荣,便是现在的荣巷。</h3><h3> 荣巷水路交通发达,从荣巷出发,沿着东梁溪,通过运河到城里,或者经过太湖到上海浙江等地。</h3> <h3>90年代的荣巷老街</h3> <h3> 1873年,荣氏三十世之荣熙泰出生于无锡锡山梁溪,他好学有才华。他的亲戚朱仲甫在广东当官,荣熙泰长年跟他到广东三水打理杂事。此时英国是世界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割地的香港经过港英政府的励精图治,已有振兴之气,依托英国殖民地的制度优势,工业欣欣向荣。荣熙泰大开眼界,并影响他的世界观,后来他来到上海,改习钱庄。那时的中国,资本主义刚开始萌芽,在大上海的荣氏父子三人最先嗅出了钱庄的资本之味。他十分倡导实业救国的理念,并对两个儿子的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荣熙泰对子女的要求很高,他的大儿子荣宗敬在14岁就到上海做学徒,小儿子荣德生在15岁的时候,也被送到上海学会计。两兄弟接手广生银庄后,生意蒸蒸日上。</h3> <h3>荣德生父亲荣熙泰</h3> <h3>  1893年,荣德生跟随父亲到广东游历。在自述中,荣德生在二月十九到香港,只见香港“满山灯火,可观者惟三条马路”,他甚至感叹香港的治安环境“夜间外出,必执灯笼,路不拾遗”。此行让他大开眼界,他拼命阅读香港出版的书籍,其中《美国十大富豪记》和《西方事业杂志》对他影响深远,在七十多岁接受记者采访时,荣德生当面回忆这两本书,一口气背出美国十大富豪中的八位。</h3><h3>  他在此行发现一个巨大的商机:面粉。在广东时,荣德生发现,从国外进口的面粉色泽好,价格便宜,这些用新机器磨制而成的面粉很有竞争实力。他便想,若能引进西方新机器磨制面粉在国内销售,肯定能获利。他把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得到大哥的大力支持。当时国内已开11家机器面粉厂,最出名的就是老状元孙家鼐家族开办的阜丰面粉厂。1901年,27岁的荣德生开始操办面粉厂,作为民族金融与民族产业的兴起人,荣氏家族体现出了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公司的“无限公司”做法——董事会只享受股权,不负责具体事务和宏观决策,完全信赖总经理并委以全权。正月开始招股,并获得同族的支持。但是,设立面粉厂遭到地方士绅的反对,他们认为,烟囱会破坏无锡的风水。最终开明的无锡知县孙襄臣驳斥了地方绅士的无理要求,面粉厂顺利奠基。农历二月初八,位于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的保兴面粉厂破土动工,在这17亩的工厂内,装了四部法国石磨,引擎60马力,三道麦筛,两道粉筛。经历整整一年的建设和机器安装后,1902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保兴面粉厂试机生产。磨出来的面粉又细又白,每日夜可出面300包。面粉在以大米为主食的江南打不开销路。而荣家兄弟从来就没有跨过江,对那边的市场是两眼一抹黑。开厂一年多,其他股东就灰心丧气撤了资,荣氏兄弟只好把名字改为茂新,重新去注册,咬牙熬下去。1904年,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面粉需求陡然增加,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来。经过三年的苦熬后,保兴的面粉终于以质量好而畅销全国。荣德生在日记中记述,其他厂家都以为他用国外设备,磨出面粉质量好,荣德生却认为,是自己“办麦当心,剔去热坏麦”,此举增加成本,却让面粉质量过硬,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h3><h3> 1905年,就在面粉厂刚上正轨之后,荣氏兄弟再办一家棉纺厂。因面粉厂需要用面袋子,便发展纱厂,并将此两大块撑着,互相递进,形成面粉和纺织帝国。 从此,荣家靠面粉、纺纱起家,“既管吃,又管穿”,构筑出一个惊人的商业王国。</h3> <h3>荣氏兄弟兴办的第一家工厂《保兴面粉厂》摄于1915年</h3> <h3>其他股东撤资后重新注册,改为茂新第一面粉厂。</h3> <h3>李宗仁夫妇和荣德生</h3> <h3>荣德生</h3> <h3>荣宗锦</h3> <h3>荣宗锦儿女在宗锦别墅前留影</h3> <h3>  这是两个性格高度互补的同胞兄弟。在外界的印象中,哥哥荣宗敬喜投资冒险,风格激进,爱排场;弟弟荣德生人称“二木头”,到4岁才开口说话,常年长袍马褂,戴一顶黑色瓜皮帽,为人精明会算账。两人在生意场上也是高度配合,哥哥荣宗敬在上海打理生意,出手阔绰,弟弟荣德生在无锡守住老家地盘,乐善好施。</h3><h3> 1912年,清廷灭亡,民国刚立,百废待兴。这一年,荣家的生意只能说平平淡淡。“新麦平常,仍由江北办来,纱也平淡,无甚利益,因开支节省,月月有余。”当时政府成立农商部,让荣德生这位江南实业家备感鼓舞。当年袁世凯商议新政,邀请商界代表,荣德生在被推选之列。八月,荣德生带着秘书同行,与一百多各省代表齐聚北京,这次会议共提出八十多条议案,对国家发展工商业有一个详细的规划,扩充纺织业、由国家出资设立母机工厂、送学生出国学习技术等等,荣德生对棉铁政策十分感兴趣,并一一记录。回到无锡后,荣德生心胸大开,写下一本《无锡之将来》的册子,堪称无锡近代最早的城市规划。</h3><h3> 作为民族资本大家,荣氏家族的尊贵地位日臻彰显,早在1920年代的北伐战争以前,荣宗敬便与统治上海的军阀孙传芳有过交往。北伐时期,蒋介石让荣宗敬承销债券——“二五库券”,但被时任上海纱联会会长的荣宗敬以纱业艰难拒绝。这一行为羞辱了蒋介石,蒋介石为此震怒,通缉荣宗敬,查封荣宗敬家财,最后经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人的斡旋,此事才得解脱。之后,荣氏家族和国民政府的关系有所改善,在荣氏企业碰到经济危机时,国民党政府大多会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援救。 </h3><h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荣家兄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全国的三成左右。到1935年,荣家有14家面粉厂和9家纺织厂。</h3> <h3>费城博览会得奖</h3> <h3>福新第四面粉厂</h3> <h3>茂新第四面粉厂</h3> <h3>荣毅仁奉父命重建了被日军焚毁的茂新面粉一厂</h3> <h3>茂面一厂现在是无锡民族工业博物馆</h3> <h3>1928年的申新三厂</h3> <h3>70年代的无锡国棉一厂即申新三厂</h3> <h3>申新五厂</h3> <h3>振新纱厂</h3> <h3>上海申新二厂介绍</h3> <h3>申新三厂职工宿舍</h3> <h3>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h3> <h3>天元麻纺织厂</h3> <h3>30年代荣氏办的锡沪公共汽车</h3> <h3>  “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这是荣熙泰留给两个儿子荣宗敬和荣德生的遗训。兄弟俩一直将此话作为警句立足商海。</h3><h3>  抗战时期,荣德生拒绝与日伪合作,在上海当寓公,后随工厂撤到西南地区,继续生产自救。</h3><h3>  1938年,荣德生随着家族企业转到西南,无锡和上海方面消息频传,因日军轰炸,多处厂房被毁。此外,一起创业的同胞兄弟荣宗敬在香港病逝,更让他受创,上海金融界趁机逼债,荣德生苦苦支撑。</h3><h3>  抗战结束后,荣德生安然回到无锡荣巷,他已年过七旬,人老心未老。他制定两个伟大的计划,第一是旨在让荣氏家族企业复兴的天元计划,第二是开发西部的“大农计划”。利用在西南的数年时间,他考察西南西北各地,他建议政府对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在甘肃青海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以铁路动脉贯通到沿海地区,为沿海工业提供原材料,开发矿产,在西部发展重工业。</h3><h3>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物价飞涨,企业生存艰难,荣德生感叹民生艰难却不忘忧心无锡的建设,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自己的无锡未来计划,在经济复兴计划中,扩充自己早年的太湖实业港计划,将苏州无锡常州连成一片,建设人口达到数百万的城市集群,建设成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城市带。</h3><h3> 那时上海滩上的大资本家还有好几家,比如现在的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他的家族在民国时已成为无锡和上海数一数二的纺织世家,与荣氏家族齐名。但解放后,当时的大家族或南迁,或在“文革”和诸次运动中凋零殆尽,留在大陆并一直享有威名的,荣氏家族可称硕果独存。 </h3><h3> 1957年,荣德生(荣宗敬弟弟)的儿子荣毅仁当选上海市副市长,1959年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从此走上从政之路。但在后来的20年里,当荣宗敬一支的子弟在香港发展壮大时,荣毅仁却一步步走向人生低谷。“文革”期间,荣家被抄,家产没收,夫妇被批斗,荣毅仁还被发配去当了一年的看门人。</h3> <h3>50年代初荣家</h3> <h3>毛主席参观荣氏工厂</h3> <h3>荣毅仁陪毛主席参观上海申新纺织厂</h3> <h3>年轻时的荣毅仁,荣德生共生七子,荣毅仁为第四子。</h3> <h3>长子荣伟仁、二子荣尔仁。</h3> <h3>三子荣伊仁</h3> <h3>五子荣研仁、六子荣纪仁。</h3> <h3>七子荣鸿仁</h3> <h3>  当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之后,国务院为了设置外资引进和国家投资计划成立统一机构,于1979年成立直属国务院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坊间传说,邓小平以三顾茅庐之礼数,聘请荣毅仁来当首任总裁,不久,荣毅仁以他独有的弹性和大胆的才能,将公司经营发挥到所向无敌的地步。为了实现国家全力吸引外资的目标,荣毅仁不遗余力地欢迎世界级知名人士加入中信的经营行列,其中聘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作为公司顾问,一时成为美谈。另一个说法是,荣毅仁将中信总公司设计成特殊公司制度,把各事业部改为独立子公司,权限完全委让,是以经营未来的香港为前提、为收购香港企业而实施的经营战略。1987年,香港中信决定收购国泰航空12.5%的股权,一时震动香江,财阀间纷纷传说——“荣家力排众议负责此项收购的荣智健,从向中共中央提出收购研究报告,到核准下来,前后未超过5天时间”。</h3> <h3>邓小平与荣毅仁</h3> <h3>***与荣毅仁</h3> <h3>江泽明与荣毅仁</h3> <h3>荣毅仁铜像</h3> <h3>荣毅仁家属合影</h3> <h3>  1942年,荣家的独子荣智健生于上海。其时,荣家大宅环境幽雅,大厅高悬李可染的《江南渔村图》。10多岁时,荣智健第一次开车,那是一辆红色敞篷英国跑车,时间是中国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喜欢棒球,如今,许多伪中产阶级也只是闻棒球之名而不知棒球之实,而热爱运动的荣智健,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是棒球好手,为了练习棒球,他可以整天不去上课,几乎达到了职业棒球运动员的水平。在“大跃进”的时候,以荣家的财产水平,荣智健还能够请同学去吃食堂里的小排骨,就因为这些排骨,他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耀眼之星。 </h3><h3> 遭逢了“文革”大变,下放劳动八年之后,36岁的荣智健办了单程证只身前往香港,准备和香港荣宗敬的后人(堂兄弟荣智鑫、荣智谦)会面,当时,荣智健的手上戴着“柏达翡丽”的手表。正是从这个细节上,他的不少香港亲戚惊讶地发现,大陆豪门对顶级物质生活的认知度并不比他们差。</h3><h3> 荣智健是荣家的独子(他最小的妹妹荣智婉是中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的儿媳),1993年、当荣毅仁因出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而辞去中信总裁职务的时候,荣智健走马接任,成为荣氏家族的又个代表人物。 </h3><h3> 荣毅仁回忆自己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一段经历时说过,“我和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一向很轧得来(很要好),我们都有家庭背景,敢搞,敢做出头椽子。”那一代的荣氏家族,往来无白丁,座上客是旧中国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而到了荣智健这一辈,他说自己一直视李嘉诚为“非常知心要好的朋友”,这恐怕可以部分地解读他的人生坐标。的确,今日的荣智健作为荣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已经活跃于香港乃至世界商场,而荣宗敬家族的头面人物荣智鑫行事低调,女儿荣文蔚则是香港的社交名媛,活跃于大小舞场派对;其子荣文渊,现为方正数码的执行董事。</h3><h3> 2003 年初夏,当人们对非典还心存余悸时,荣智健回到上海捐款1000万支持上海教育事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