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一,几块被邻居扔掉的假山石,点缀在后花园,顿然蓬荜生辉,于是废弃的假山石变得很有价值感。 </b></h3><h3><b><br></b></h3><h3><b> </b></h3><h3>隔壁的邻居小于,在一家外企做软件开发工作。他在几年前曾购置了一座昂贵的假山盆景,其底盘面积长度约2.5米、宽度2米左右,假山高度大约1.5米,坐落在其家一层客厅的东南角处。</h3><h3><br></h3><h3>假山盆景美观大气,假山上有人造庭楼、庙宇、栈道,还有喷泉流水,溪流涓涓,绿草点缀,还有不时发出微弱的模拟鸟叫声,确实给人一种身临大自然境界之感。</h3><h3><br></h3><h3>记得有一次我赞叹他家的假山盆景之美时,其曰:“东西是不错,可价钱也好啊,就这个花了我一个月的工资——两万多元呀……” </h3><h3><br></h3><h3>可是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其家里要重新装修房间,这个盆景咋看都与现代派装修风格不搭配, 怎么摆放假山盆景都不如意,最后小于和其爱人一商量:算了,扔掉吧。</h3><h3><br></h3><h3>我是觉得那么贵重的东西扔掉怪可惜的,幸好,我家后花园有空闲地方,于是就捡几件大块的假山石头摆置在我家后花园。可不曾想,经这几块假山石一点缀,后花园也无意间增加了几分别致的景色。</h3><h3><br></h3><h3>左右邻居乃至过路人都对小花园赞不绝口,尤其夸那几块假山石很有品位。刚开始我没有那么多感觉,但是大家总夸那几块假山石,也自然感觉到自己无意间捡了个大便宜。此时,这几块被邻居扔掉的假山石,在我心目中,很值得珍惜,很有价值感。</h3> <h3><b>二,价值并不是事物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而是附加在事物对象之上的某个东西,它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教育乃至于我们的喜好或习气。</b></h3><h3><br></h3><h3>当我们说某一件事情或某一物件有价值时,我们通常会习惯性地认为是其本身的实际价值。可是事实一定是这样的吗?这是不是我们习惯性思维所造成的一个误会呢?</h3><h3><br></h3><h3>《假山石的价值》这篇短文在警示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事物的价值不一定是它本身的内涵,而是我们附加在事物身上的某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思想意识里认同或看重的东西。</h3><h3><br></h3><h3>当我们改变了自己曾经看重的东西时,我们的价值观也改变了。但对我们曾经看重的事物来说它本身通常并没有改变。假山石依然如昨,它并没有因为你定义它有无价值而变故。</h3><h3><br></h3><h3>所以价值并不是事物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内涵,既然价值是我们附加在事物对象之上的某个东西,它一定是从我们思想意识里冒出来的。这样看来,无论是内在价值感还是外在事物价值感,它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教育乃至于我们的喜好或习气。</h3> <h3><b>三,让自己如何从感官价值中解脱出来,它需要你真正从束缚你的感官价值中洞察到其自身的局限性,才能领悟到真实价值即不在外在的对象上,也不在内心的感觉上。 </b></h3><h3><br></h3><h3>对假山石的主人而言,原来它是那么重要的事物,现在却厌倦它了,乃至于看着它就烦。于是就把这个往日视为宝贝的“情人”给抛弃了。这种“移情别恋”的价值观念是我们习惯性思维导演的悲剧,它也是我们的贪婪、我们的欲望、我们的不满足感等综合心理冲突导致的畸形价值观念。</h3><h3><br></h3><h3> 这种不满足感也许是某种无意识里的匮乏,所以你对渴求对象的重视其实是来自于一份匮乏感。在整个填满匮乏行为的过程中,被重视的价值感一直存有,直到这种匮乏感得到满足后—也就是当匮乏感的心理消失,赋予事物对象身上的价值也就渐渐远去。</h3><h3><br></h3><h3>或者说你之所以看重某个东西,认为其有价值,是因为这个东西能给你带来满足感或快乐感,这份满足感或快乐感才是你认同的价值之所在——也就是通常人们所渴求的感官价值。</h3><h3><br></h3><h3>我们在这里要探索的就是让自己如何从感官价值中解脱出来,然后去发现真正的价值是什么。要想发现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它不依赖于头脑里的一个标准或模式,也不依赖于为了实现那个真正价值的权威者提供的方法、手段,它需要你真正从束缚你的感官价值中洞察到其自身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它的真实价值不在外在的对象上,也不在内心的感觉上。</h3> <h3><b>四,通过觉察到最终的无价值感,就会使我们走出一切虚妄价值的误区,领会真实的生活。 </b></h3><h3><br></h3><h3>如果我们能全然觉察到导致执著感官价值的内在因素——贪婪、权欲、仇恨,在这种持续的觉察中就会诞生一种真正的价值,也即是最终的无价值感。</h3><h3><br></h3><h3>也只有当你在感官价值的执著之当下,亲自品尝到无价值感的状态之味道时,才会领悟到以往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感官价值,是那么的具有赤裸裸的欺骗性! </h3><h3><br></h3><h3>这个结论不是什么道听途说的智性观念,而是笔者的一个深深的体证。它令我们走出一切虚妄价值的误区,领会真实的生活。你只可以通过自己去探索它、践行它才能带来真实的答案,而不是凭借你累积的理论、思想的构建。</h3> <h3><b>五,是人类自己依自我的局限来对待假山石的价值:一会儿说它是价格不菲,一会儿说它是一文不值,嗨!真是颠倒……<br></b></h3><h3><br></h3><h3>一晃一年过去了, 坐落在后花园中的假山经历了春夏秋冬的淬炼,还是那么无声无息伫立在那儿。渐渐听不到有人称赞花园中的假山石的品位之美,但生长在假山石旁边的一颗山楂树却硕果累累。</h3><h3><br></h3><h3>冬季就要来临,山楂树叶早已没落,但红红的山楂却并没有因失去绿叶陪伴而无精打采,它还是自信地在那儿等待主人的采摘,也等待过道行人的青睐。</h3><h3><br></h3><h3> </h3><h3>满树的山楂果,红红的,在阳光映衬下,给庭院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过道的行人每每在山楂树旁,凝望良久且若有所思,唯对树下那时过境迁的假山石没有正看一眼。可对假山石本身来说并没有因去年行人的称赞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今秋行人对自己的漠视而心灰意冷。</h3><h3><br></h3><h3>这恐怕就是假山石真正的价值所在:那种人们穷其一生也无法揣摩到的无价值感吧。是人类自己依据自我的局限来对待假山石的价值:一会儿说它是价格不菲,一会儿说它是一文不值,嗨!真是颠倒……</h3><h3><br></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间:2015年5月31日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于北京海淀</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