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甘肃省博物馆位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1939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甘肃省博物馆已经成为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阵地,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19年03月10日,周日,带领我家三年级小学生到省博物馆,参观“车尘马迹展”、“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收获颇丰。</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甘肃省博物馆,馆名由郭沫若题写</h3><h3>“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甘肃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甘肃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位于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甘肃省博物馆也因得天独厚的条件,荣膺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h3> <h3>甘肃省博物馆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前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h3> “车尘马迹”展 <h3>“车尘马迹——丝绸之路的交通与交流”展</h3><h3> 前 言</h3><h3>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间古代欧亚大陆间开展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网络,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贸易、宗教、技术交流的文化线路。它像一张网将整个欧亚大陆的不同种族、国家紧密编织在这个由道路、绿洲和商业城邦组成的交通网络中。在这条路网上,沿途拥有极富特色的地貌景观,留下了多样的历史遗迹。文明的发展,实力的扩张,商业民族的活跃,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民族的依存,都在东西文明交互的大前提下发生演变。</h3> <h3>“车尘马迹——丝绸之路的交通与交流”展览开展,重现了丝绸之路上由道路、绿洲和商业城邦组成的交通网络以及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不同文化区域的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城镇繁荣与文化交流</h3> <h3>展览分以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交通工具——马、骆驼、车辆等为主题,采用移步换景的展示方式,展出了甘肃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26家文博单位的300件(套)文物</h3> <h3>古车前留影</h3><h3>茫茫大漠,掩盖了古丝路繁复的车辙;猎猎朔风,吹散了古丝路马队的嘶鸣,但这段雄壮的历史并没有被彻底掩埋,它们被丝路沿途大量的遗迹、文物所记载</h3> <h3>第一单元“古道”,分“丝路肇始”、“交通保障”、“经略西域”三部分,以“马”为主,辅以汉简、文书提供的史料佐证,直观生动地展现了河西及西域的政治管理、军事体制和生活生产画面,特别对关隘、城障、弩机、邮驿制度、悬泉置遗址、坞堡等文物、遗址及遗存作了详尽说明</h3> <h3>第二单元“商贸”,分“商旅相继”、“货物往来”两部分,以“骆驼”为主线,将胡商、货币、货物串联起来,展现出一幅熙熙攘攘、喧闹繁荣的商贸交流场景</h3> <h3>第三单元“交融”,分“衣饰车马”、“礼乐倡行”两部分,以“车”为线索,重点展示了唐代兼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特点</h3> <h3>主办方还精心制作了专题动漫前导视频,并辅以融合汉、唐时代绘画元素的展柜、背景板,使文物与场景融为一体</h3> <h3>中国26家文博单位以"车尘马迹——丝绸之路的交通与交流"为主题,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300件(套)精选文物,重现了古丝绸之路上由道路、绿洲和商业城邦组成的交通网络</h3> <h3>展览以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交通工具——马、骆驼、车辆等为主题,采用"移步换景"展示方式,通过文物串联起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事件</h3> <h3>展览通过300件(套)精选文物,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视角独特,以点见面,重现了丝绸之路这条将整个欧亚大陆的不同种族、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道路、绿洲和商业城邦组成的交通网络</h3> <h3>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在河西设四郡、筑长城、建城障、起列亭,对河西走廊进行有效的行政和军事管理,保障了丝路商贸的畅通。汉西域都护府和盛唐安西都护府的设立,使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h3> <h3>展览打破了传统文物展览中以时间或者文物类别为主线的陈列惯例,围绕1400年间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和交流这一主题,在展览前厅播放精心制作的专题动漫,部分展柜以汉、唐时代的绘画元素为题材设计了独特的背景板</h3> <h3>木车</h3> <h3>西汉木牛拉车。武威市磨嘴子出土</h3> <h3>小观众</h3> <h3>魏晋墓画砖—劳作</h3> <h3>魏晋墓画砖—屠宰</h3> <h3>魏晋墓画砖—驭车</h3> <h3>胡人佣</h3><h3>造型、色彩和人物服饰具有鲜明的胡人特点,再现了来往于丝绸之路上商旅云集、胡汉杂居的奇特装束</h3> <h3>彩绘胡人佣</h3><h3>华夏(汉族)以外的民族,全部称“胡人”</h3> <h3>胡人佣</h3><h3>胡人原指戈壁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族群。“胡(hun)”是北亚民族语言中“人”的意思</h3> <h3>胡人佣</h3><h3>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匈奴则自称为胡。后来胡人一词则被用来作为戈壁以北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h3> <h3>彩绘胡人佣</h3><h3>由于外邦的文化与生活习性与内陆人的不一样,所以就在他们的事物之前加入了他们的代称----胡。比如胡琴,胡椒,胡麻,胡萝卜,胡床,胡服......等等</h3> <h3>胡人佣</h3><h3>北魏、后唐、后晋、后汉、辽、金、元、清政权的建立者都是非汉族的北方游牧民族</h3> <h3>认真观看</h3> <h3>六木博佣</h3> <h3>一丝不苟</h3> <h3>琵琶与箜篌</h3><h3>五弦琵琶,是隋唐极为流行的一种乐器,隋唐燕乐的多部乐中,五弦琵琶被列为正式编制。箜篌(右),又名胡箜篌、立箜篌、竖头箜篌,缘于美索不达米亚,东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国,后经高丽传入日本</h3> <h3>边看边记</h3> <h3>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h3><h3>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史上的第三个高峰。而此时出现的海兽葡萄镜体现了这一高峰时期,铜镜铸造技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海兽葡萄镜的出现,是高浮雕艺术在以铜镜为载体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的具体实践。它所带给人的美感是有开创性的</h3> <h3>古车马</h3> <h3>全神贯注</h3> <h3>唐代女性服饰</h3><h3>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h3> <h3>展览大厅</h3> <h3>展览大厅</h3> <h3>展览大厅</h3> <h3> 结 束 语</h3><h3>驼铃阵阵,羌笛悠悠,丝绸之路跨越无垠的戈壁,漫漫的沙漠,险阻的山脉,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罗马文明连接在一起,将古代中国推向世界舞台。丝绸之路是商贸大道,文化走廊,也是文明之路,开放之路。它的历史,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历史,它向人们揭示:开放接纳,博采众长,才能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在西部开放开发的今天,这条千年古道将重新焕发青春魅力。</h3>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 <h3>“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h3> <h3>前言</h3> <h3>“丝绸之路”示意图</h3><h3>丝绸之路最西面可以到达意大利、土耳其。商队从中国输出的是: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豪华制品。运回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珠宝首饰,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石榴、琉璃、香料,乐器等,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传入了我国</h3> <h3>雕塑:“张骞出使西域”</h3><h3>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年,凿通了河西走廊。在古代长安和罗马之间形成了以丝绸贸易为特色、横贯亚、非、欧的贸易文化通道,中国与西方之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h3> <h3>丝绸之路全景</h3><h3>丝绸之路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易盛况</h3> <h3>丝绸之路全景</h3><h3>丝绸之路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易盛况</h3> <h3>国宝级文物:东汉铜奔马</h3><h3>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h3> <h3>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h3> <h3>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h3> <h3>“天马西来”。国家一级文物:铜车马仪仗佣队</h3><h3>铜车马仪仗俑队是1969年9月,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99件铸造精致的铜车马仪仗俑。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铜车马仪仗队</h3> <h3>铜车马仪仗俑队,该藏品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h3> <h3>1969年9月,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99件铸造精致的铜车马仪仗俑,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铜车马仪仗队。全套车、马、俑排列组合的武装出行队列,其场面之壮观,气势之宏伟,为考古发掘中所罕见,被今人誉为“地下千年雄师”</h3> <h3>车、马、俑以其雄厚独特的造型风格、完美精湛的制作技术和隽永的艺术魅力蜚声中外,享誉全球,充分显示出我国汉代青铜群雕工艺的杰出成就</h3> <h3>排在最前面的是威武雄壮的17件手持矛、戟等兵器的武士俑乘骑。排列在武士俑乘骑后面的是1匹主骑和4匹从骑。主骑马体形最大,昂首作嘶鸣状,排在队形最中间的当为墓主人乘骑。从骑马侧首昂视,一足提起,作奔腾欲驰状。另一匹前左足提起,头向左侧</h3> <h3>排在后面的另一组是斧车和轺车。御奴5人,从婢2人。斧车上装有大斧,开在最前面作前导。4辆轺车均有华盖,中间的一辆华盖最大,当为墓主人所乘的“安车”;其余3辆应为下属高级官员所乘的“属车”。许多铜器上刻有“张氏奴”等文字。在轺车后面是三组不同职位的军官及其夫人的乘骑车马。最后是3辆大车和1辆牛车,当为载粮辎车</h3> <h3>铜车马仪仗队的俑、车、马均用范模铸造:先分铸不同部位,然后焊接或铆连。设计内容繁多,铸造结构复杂,雕塑技术水平极高。几十匹铜马,造型优美,形态多样,有矫健刚毅的骑马,也有肥壮骠悍的驾车马,还有飞奔绝尘的千里马。昂首前进,跳跃腾起,驱车驾辕,形成了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宏大场面</h3> <h3>各种造型的车辆,设计结构精美,制作精良,根据所需,斧车和轺车双辕前部成曲形,驾车时便于车舆平衡;舆前部都有屏蔽,用以掩护乘者的下半身躯。斧车上还设置车幡帷及坐茵。轺车舆上设置华盖,华盖上又系结帷裳。大车的双辕向上翘起,车舆成长方形,在车舆后设门,可以启闭,便于乘者上下</h3> <h3>铜车马仪仗队阵容气势宏大,表现了“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场面,充分体现了当时无名工匠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显示了汉代青铜雕铸艺术、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h3> <h3>展柜</h3> <h3>东汉釉陶碉楼院。武威市雷台出土</h3><h3>院高105厘米,长67.7厘米,宽54.4厘米。陶质施绿釉,由可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而成。院中央矗立5层楼阁,每层都四面出檐,由下到上递层缩小。院四周有围墙,正面大门为菱格形透窗,门檐上建两层门楼。四隅为两层角楼。门楼与角楼间有飞栈相连。中央以及四个角楼之四壁均设透窗。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的浓缩写照,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h3> <h3>胡人牵骆驼</h3><h3>丝绸之路沿途一些城市由此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呈现出“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h3> <h3>正德款嵌红铜阿拉伯文铜香炉(明), 1999 年出土,地点: 兰州市</h3><h3>阿文铜香炉明代炉高12.3厘米,宽21厘米,口径13.5厘米。铜呈金黄色,底有四半圆足。象鼻形耳,腹上下各一道弦纹,炉腹两面嵌赤铜阿拉伯文,炉底有两方铭款,一方为“大明正德五年钦赐回回掌教”;一方为“臣马大臣”。这件铜炉是明武宗赏赐给当时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长老的,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和历史的珍贵器物</h3> <h3>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古兰经》古印本(清)</h3> <h3>青铜大圆鼎,西周,平凉市出土</h3><h3>青铜大圆鼎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60厘米,口径50厘米。此鼎厚立方耳,深鼓腹,圜底,三柱足略有蹄意。上腹部以五齿短扉棱为鼻翼,饰六组兽面纹,兽面展出之分体为尾爪俱全的夔龙纹,细云雷纹为地,主纹面上又饰勾连纹,形成当时尊贵器物上常见的“三层花”。腹内壁近口处铸族徽。形成浑厚典庄,纹饰瑰异,气韵不凡</h3> <h3>“鼎”前认真记录的小学生</h3> <h3>“吕姜”三高足铜簋</h3> <h3></h3><h3>团花纹环耳铜敦,战国。平凉市出土</h3><h3>团花纹环耳铜敦,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高17.5厘米,宽21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1.5厘米。敛口,弧形母口深盖,盖面上有三个卧虎钮。圆鼓腹,圜底近平,三蹄足。两侧铺首衔环。盖面及腹部饰团花图案间蟠螭纹,是战时期的新纹样</h3> <h3>元代耀州白地黑花坛</h3><h3>元代耀州窑烧制,高36.1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3.3厘米。坛口为圆唇,口沿微敛,丰肩,深腹,肩以下渐内收,圈足</h3> <h3></h3><h3>公元前770—476年春秋的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底座,这只虎双目圆睁,两耳垂直,两只爪子锋利无比,正在啃咬一只小羊</h3> <h3>匀铜甗,西周,1973年灵台县出土<br></h3><h3>匀铜甗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侈口,细腰三款足,腰设活箅,口沿饰兽纹,足饰牛面纹。腹内壁铸有“匀”铭文。西周早期贵族援伯墓和车马坑,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器。所出器物的总体风格既与华夏青铜文化一脉相承,又明显带有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h3> <h3>铜方鼎,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灵台县白草坡出土</h3><h3>“甘肃丝绸之路文明”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精美文物</h3> <h3>马络头饰,西周(公元前1016-771年)灵台县白草坡出土</h3><h3>马,是人类最早驯服的野生动物,也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所以早在西周时期,相关于马的各种装饰制作就达到了非常精美的程度</h3> <h3>展柜</h3> <h3>魏晋墓砖画—“驿使图”</h3><h3>魏晋壁画墓位于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无垠的大漠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h3> <h3>魏晋墓砖画—“驿使图”</h3><h3>秦统一中国后,在保持原有“烽燧烟火”的同时,又建立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即以大致相等的距离,设立一连串的驿站不断延伸,以人员骑快马的方式,“换马不换人”传递邮件。这就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制度,传递各种繁复的官府文书</h3> <h3>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驿使图》邮票</h3><h3>邮驿是中国传统通信组织形式,现代邮政的前身。《驿使图》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驿使图”也成了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寓意这种快马飞奔和安全可靠的邮政储蓄服务理念,为广大收藏者所喜爱</h3> <h3>中国邮政的形象大师—《驿使图》邮票</h3><h3>特别是图中的驿使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h3> <h3>兵器——夔纹三穿青铜戈</h3> <h3>兵器——夔纹三穿青铜戈</h3> <h3></h3><h3>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唐代 , 武威市出土</h3><h3>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坐佛高130厘米。全趺坐,圆髻广颐,长眉细目,嘴唇紧闭,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梯形折出。沉思的神情,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线,表现出恬静的心境。同窟中的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h3> <h3>结束语:</h3><h3>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公元前2世纪晚期,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这一交通网路将当时的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埃及以及东亚各文明古国连接起来,成为欧亚非大陆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营养的大动脉。从沙漠到草原,从陆地到海洋,从游牧到农耕,从经济到文化,丝绸之路将世界紧密连在了一起,成为经济交流、文明互鉴的象征。它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h3> <h3>省博展览大厅</h3> <h3>观后休息</h3> <h3>甘肃省博物馆全貌(网络图片)</h3> <h3>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券</h3> <h3>谢谢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