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来到上海

陌上花开

<p class="ql-block">  上海,是我人生旅行的第一个落脚点,那是文革期间大串联时,我一个人来到这里。以后因工作之便,多次来过,但这次的到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因为,这次,是我告别职业生涯的最后的一次讲课了,为此,是格外珍惜的。</p> <h3>现代简约的刘海粟美术馆</h3> <h3>美的力量</h3> <h3>刘海粟十上黄山,70年的艺术人生</h3> <h3>榜样的力量,灿烂的人生</h3> <h3>海派艺术展</h3> <h3>刘海粟的油画</h3> <h3>刘海粟的油画</h3> <h3>刘海粟93岁,十上黄山时做的国画——迎客松</h3> <h3>刘海粟94岁的画</h3> <h3>1988年,93岁,十上黄山的国画——丞相源图</h3> <h3>吴昌硕的画~枇杷图,做于1917年。</h3><h3>吴昌硕,杭州西冷印社首任社长,他的画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当年,齐白石,潘天寿均得到他的指点,可见他的艺术造诣之高的。</h3> <h3>这是一个难得的亦师亦友,间隔40于年的三个人的合作之画,感人至深。</h3><h3> 任伯年画的竹,20年以后,王震补画的吴昌硕的小画,又过了20年,任伯年去世,吴昌硕题跋,当吴昌硕71岁时,追思友人连补两段,追思情境,意想昔往,侃为佳话。</h3> <h3>吴昌硕学画时,用墙砖刻的砚台</h3> <h3>梅兰芳画的扇面,吴昌硕提的字,后梅兰芳把此扇送给吴昌硕的儿子,人去物在,令人追思。</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月 11日傍晚,我们来到了南京路,及外滩,只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因为这是所有来到上海的游人,必须游览的地方。今日我将故地重游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1966年,文革时期的大串联,同学们都携手同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为了方便别人,方便自己,我一个16岁的女生,怀揣15元钱,把钱分放在三处,独自一人踏上了南下之旅,坐火车来到了上海,随同许多串联的学生就住在外滩的和平饭店里。</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精美的走廊,这么宽敞的房间,第一次住在上海这么有名的大饭店里,真是不知所措,然而我们却是很多人挤睡在地板上,因为来的人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这 难以忘怀的往事,难以释然情怀,使得我每次出差都要过去看看她,也可能人老了都特别爱怀旧,这次我更是久久的都不愿离去了。</p> <h3>南京路步行街</h3> <h3>琳琅满目的商品</h3> <h3>新的乐器店</h3> <h3>新的商店</h3> <h3>黄浦江西岸的古建筑群</h3> <h3>我人生旅行中,第一次住过的和平饭店</h3> <h3>和平饭店的精美屋顶</h3> <h3>和平饭店的正门</h3> <h3>和平饭店的大门口</h3> <h3>和平饭店的古老门牌</h3> <h3>和平饭店里的饰物</h3> <h3>53年后,我再次走进和平饭店</h3> <h3>和平饭店的走廊</h3> <h3>69岁的我与和平饭店的合影</h3> <h3>夜幕下的法国梧桐</h3> <h3>东方明珠</h3> <h3>黄埔江上的游轮</h3> <h3>黄浦江边的建筑美轮美奂</h3> <h3>黄浦江边的美景</h3> <h3>  </h3><h3><br></h3><h3> 3月12日的夜晚,我们来到了石库门,这是老上海的弄堂,那低矮的老房子,茂密的法国梧桐,仿佛使我们走到了30年代的老上海。</h3> <h3>里弄里的人家</h3> <h3>街头小歇</h3> <h3>上海小吃,虾仁汤包</h3> <h3>介縁居家的寿司</h3> <h3>阳春面,6元一碗,1966年串联时,6分钱一碗,53年反翻了近100倍,但工资也涨了许多</h3> <h3> </h3><h3><br></h3><h3> 3月13日的傍晚,我们又来到了田子坊,这个上海新的网红打卡地。</h3><h3> 她是石库门和新式里弄的建筑,是在原有民居处改造而成的,一层是各式具有老上海情怀的小店和酒吧,二楼仍是住宅人家,当夜幕降临时,灯火阑珊,游人漫步前行,那充满爱意的咖啡屋恬静怡人,那香水,饰物,口红引来众多女孩的光顾,一切都是那样的,温馨,浪漫,浓浓的的小资情怀,令人陶醉。</h3> <h3>闲逛田子坊</h3> <h3>  石库门住宅的的典型建筑风格,砖墙,石头做的门口</h3> <h3>热闹的酒吧</h3> <h3>一个人的自饮</h3> <h3>酒吧新风,一边自饮,一边玩手机</h3> <h3>精美的特色小店</h3> <h3>我在田子坊</h3> <h3>我在田子坊</h3> <h3>  这是陈逸飞的工作室,当年,他曾在此作画招待朋友。</h3><h3> 陈逸飞,是当代中国享誉国际的杰出画家,他的画,有小桥流水的思念,有老上海人的风姿绰约,有江南午后的恬静,有清代仕女的幽美,真的令人喜欢。余秋雨评价他说:他曾以中国的美丽,感动过世界</h3><h3> 他的代表作《家乡的回忆——双桥》赠与了邓小平</h3><h3> 他的水乡古桥,向国内外游人推出了同里,乌镇,周庄等江南水乡的古镇,小桥,现如今,这些都成了旅游的热门景点了。</h3><h3> </h3> <h3>女模特穿的清代服装</h3> <h3>他曾用过的桌子</h3> <h3>  这是陈逸飞的塑像《东方少女》,高3-3米,宽1-4米,厚0-9米,在法国获奖后,就留在了法国的广场上了。</h3><h3> 少女额头微微上扬,轻摇折扇,手提鸟笼,腰肢扭动,一个典型的从石库门里走出的,老上海的摩登女郎了。和他一往所画的那些温柔,含蓄,妩媚的水乡少女,形成了先明的对比了。</h3> <h3>田子坊的口红小店,竟起了一个大名字</h3> <h3>小店留影</h3> <h3>漂亮的店面</h3> <h3>皮匠堆,这条街是老上海做皮鞋皮包的地方</h3> <h3>香水店的别名~香水图书馆</h3> <h3>各种香味等待着你来感受</h3> <h3>此时此地,我遇到了你</h3> <h3>民居老屋</h3> <h3>张满兰草的小店</h3> <h3>红灯高照</h3> <h3>街头小歇</h3> <h3>卖包的店</h3> <h3>卖黄酒的店</h3> <h3>服装店</h3> <h3>精美的首饰店</h3> <h3>漂亮的鞋店</h3> <h3>精美的陶瓷小店</h3> <h3>高高的,罗列在一起的椅子</h3> <h3>明月照人家</h3> <h3>明月照人家</h3> <h3>明月照人家</h3> <h3>  今天是14号,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天,然而傍晚,居然雨过天晴了,真是欣然自喜,吃过晚饭,和同伴一起朝着上海高档别墅群走去。</h3><h3> </h3><h3><br></h3><h3> 坐地铁10号线,到上海交通大学下车,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暗红色的三角形的高楼,一楼廊厅边摆满了鲜花,她高耸在低矮的别墅群中,更显的伟岸高大了,这就是30年代,邬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了。</h3><h3> 顺着淮海中路前行,来到了宋庆龄故居,但是天色已晚,不让进去参观了,只能探身望去,宽宽的路,茂密的树,和那柔和的灯光,庭院深深深几许哪?</h3><h3> 折回的路上,长长的米色高墙上,开了一扇小门,从里面闪出一缕灯光,好奇的走了进去,原来是个书店,大隐书屋,环境安静优雅,只有几个人在安静的看书,我翻了几本书,都是人文,生活,时尚,现代文学的闲书还有一个读书沙龙,小资情调特浓,我真的很喜欢,坐下来,看了一会,便悄悄的离去了。</h3><h3> 顺着武康路,慢慢前行,马路不宽,但非常安静,那柔和的灯光,婆娑的树影,使得我又放慢了脚步。看见一个庭院,有军人站岗,这可能是当今重要人物的家吧。又前行,看见一个米色的高院,武康路210号,原来是外国人的别墅,浅米色水泥拉毛外墙,朱红色的圆形屋顶,特别致,不知现在是谁的家了。</h3><h3> 又前行,便是巴金的别墅了,巴金的书曾经感染了一代人,也是我的最爱,进不去了,就在此留个影吧。</h3><h3> 夜晚,漫步在这幽静的小路上,这也是一种放松心情,悠然自得的享受了。</h3> <h3>  武康大楼,建于1923——1926,邬达克设计的,现在仍是上海的经典之作,原为美国花旗总会。</h3> <h3>宋庆龄故居</h3> <h3>古居里,庭院深深。</h3> <h3>大隐书屋的读书沙龙</h3> <h3>在书屋里翻书</h3> <h3>看书,看到了乐趣,欣然自喜</h3> <h3>国人常去的酒吧</h3> <h3>外国人常去的酒吧,价格不菲的</h3> <h3>  武康路210号,建于1934年,西班牙风格,浅米色水泥拉毛外墙,朱红屋顶,真漂亮,我很喜欢,留个影吧</h3> <h3>武康路210号别墅的房屋</h3> <h3>欧式风格的建筑别墅</h3> <h3>风格各异的别墅</h3> <h3>  巴金故居,我很喜欢他的书,他是我小时候的崇拜者,留个影吧</h3> <h3>花店里的肉肉,太可人了</h3> <h3> </h3><h3><br></h3><h3> 课程结束了,上海之旅也结束了,明天我将到桐庐去,游历那阳春三月的江南水乡了。</h3>

吴昌硕

饭店

上海

刘海粟

和平

田子坊

小店

康路

别墅

石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