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周末这两天在专心看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和三星堆博物馆。因为此次来四川的主要目的就是看三星堆,而且全国的博物馆周一都不开放。错过这两天,就可能无法如愿了,返程的机票已定。</h3> <h3> 半天参观一个馆,时间从容,自由轻松。想看就看,想歇会儿,就在长椅上"打望"美女帅哥,喝口水。毕竟连续爬了两座大山,有点疲劳。比较起来,成都市馆布展设计按历史顺序串起,一座城的历史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比省博强;省博从早9点开到晚20点才闭馆,人性化服务值得推荐,它以陶瓷、青铜、字画和少数民族等分主题布展,历史脉络弱了些;三星堆给人的感觉就是震撼!</h3> <h3> 三个馆转下来,一个强烈的念头不由地闪现出来一一四川人的眼!</h3> <h3> 记的40年前在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先生专门讲过蜀字是由一只眼和一条蚕组合而成的。中国的省份多是由地理山河为座标起名的,为什么四川古称却以眼和虫为标记?</h3> <h3> :这些都是甲骨文"蜀"字的写法。不管怎么写,都少不了一只"眼”。</h3> <h3> 三星堆出土文物最令人惊异的就是那些青铜面具的眼睛。</h3> <h3> 两眼凸起的不可思议</h3> <h3> 连三星堆博物馆的花墙都以这种眼为创意设计的</h3> <h3> 这是外星人吧?于是各种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埃及人,理由是埃及文化有做金属面具的传统。有人说,脸廓立体高鼻隆眼,康巴藏人和彝人就是如此,只不过夸张化了。还有说是长期缺碘饮食造成的甲亢症状,被神化了……,不一而足。</h3> <h3> 埃及我去过,埃及人由于几千年做木乃伊的操作,对人体结构表现的非常准确,是写实的。如著名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h3> <h3> 《华阳国志》曰"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李白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看样子蚕丛作为古蜀国的开国之君,其纵目即眼睛凸起的特征,为其子民牢记并神圣化,创造了此种面具,作为神的形象。蜀的内涵就是纵目蚕丛的地盘。</h3> <h3> 是不是当时的人们都纵目呢?也不尽然。同时出土的黄金权杖的人脸就不是。</h3> <h3> 这件祭器上的小人也和我们长的差不多</h3> <h3> 另一个面部轮廓柔和的面具也不是。据说美国大片《花木兰》和《阿凡达》女主角的设计创意就从这里来的。老外认为这样的中国女人是最美的。</h3> <h3> 这是三星堆五件国宝之一的大立人,眼睛也不特凸。有趣的是此人身高1.72米。这正是今天四川男人的平均身高。</h3> <h3> 从三星堆其它文物造形方法看,对眼睛的强化表现,是当时的审美习惯。</h3> <h3>大鸟首</h3> <h3>陶器上的眼睛图案</h3> <h3>大神木上的神乌</h3> <h3> 或许冥冥之中有传承,又过了一千年,四川的成汉王国时期陶俑造形又出现了眼睛凸起的表现</h3> <h3> 又过了八百年,明朝的四川陶俑再现凸眼造形。</h3> <h3> 四川人的眼睛还有另外一种表现风格。据四川省馆和成都市馆的记载,四川历史上有数次战乱杀戮,到了人口十不存一的地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秦末军阀混战,三国,东晋八王之乱,到蒙古人灭宋,张献忠屠川,四川数次几乎成了无人区。后起政权都要大量移民填四川。四川人种不知换了多少茬。到东汉时,出土的陶俑就出现了新的眼睛和眼神</h3> <h3> 看来,乐观幽默,享受安乐的川人性格也其来有自。</h3> <h3>而且出现了胡人形象</h3> <h3> 这两位都是手持劳动工具的下等仆佣形象</h3> <h3> 到了唐朝,随着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印度风格的眼睛。</h3> <h3> 有哲人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眼睛变化的的历史也是四川社会文化发展演化的历史。两天来,我看到了四川古人数以百计的眼睛,也从中看到了他们的庄严神圣和喜怒哀乐,和他们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h3><h3> 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值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