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树进校园,学校文化提内涵

奋进

<h3>  第41个植树节前夕,崔口镇联合学校又添一道新风景,一排一百多年的古枣树落户联校校园。</h3> <h3>且听分解:</h3> <h3>  由于土壤碱化严重,一段时间以来,校园绿化一直是令崔口镇各学校倍感压力的工作,加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后,本就少的可怜的大树也因规划原因几乎损失殆尽。校园里尽是新树小苗,缺少了几分厚重感。</h3> <h3> 庆云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金丝小枣之乡。县域内有一株被誉为“中华枣王”的老枣树,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树龄,是国内现存树龄最长的老枣树,已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上世纪70年代初在庆云县崔口镇齐周务村出土的豆(一种高底座盛食物的盘子)中发现的炭化枣核,考古认证为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h3> <h3>  鉴于以上两个原因,新学年,崔口镇联合学校开始因地制宜的着手规划具有崔口特色的绿化工作方案,多方寻找古枣树。此举,一是为了进一步挖掘我县唐枣古树的历史传说、文化内涵。二是因为枣树耐盐碱、干旱,生命力极强,适合崔口土壤特点。</h3> <h3>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初,学校从崔口镇杨程村一户村民手中抢救性的购得准备卖给炭厂用于烧炭的九株枣树,据该村老人讲,这些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当前,土地流转的必然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致使这样的树已是凤毛麟角。</h3> <h3>  定植后,学校立即铺设专用管道、安排专人管理,加固、浇水、施生根粉、修剪,确保每一株枣树成活<b>。</b></h3> <h3>  关于枣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豳风·七月》中便有吟咏:“<b>八月剥枣,十月获稻。</b>”,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赋枣》诗盛赞:“<b>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b>。”原庆云县委书记王树理也在《咏枣诗》中极尽称颂:“<b>虬龙爪兮钢铁干,耐碱耐贫复耐旱。春献绿荫秋吐珠,多像鲁北庄稼汉。</b>”。</h3><h3><br></h3><h3> 古今文人墨客歌咏枣树的诗篇不胜枚举,接下来,崔口镇联合学校将进一步发掘枣文化内涵,以相关活动为载体,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h3> <h3>幸福路上,合抱劲柳已然浓绿意,</h3><h3><br></h3><h3>联校园中,百年拙枣即将吐新芳!</h3> <h3>  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这九株枣树在联校师生的呵护下,必将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开启全新的生命里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