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谨以此篇</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纪念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建校68周年!</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献给热爱哈航校的各届校友!</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b>,是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创办的一所航空工业中等专业学校。</h1><h1>中文名 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 </h1><h1>简称 哈航校</h1><h1>创办时间 1951年 </h1><h1>类别 公立学校</h1><h1>校址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南岗区</h1><h1> 中山路 93号</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 一. 学校概述</i></b><i style="font-size: 20px;"> </i></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后就面临着建设自己的航空工业,用自己制造的飞机来装备人民空军和发展航空事业的重要任务,抗美援朝战争使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突出了。为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航空技术人才的培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1年4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四局)成立后,就决定筹建航空工业学校,以培养大批高质量的航空工业中等技术人才。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就是当时最先筹建的学校之一。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从1951年6月26日开始筹建,直到1969年5月30日撤销,共培养了6297名航空工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的航空和航天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当时办得比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之一。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是一所重点培养航空工业专业人才的中等专科院校。该校以教学质量高,校风过硬,享誉航空工业系统。曾一度与</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哈尔滨工业大学</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简称哈工大)合并办学,后又独立办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9年5月下马,学校改为</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254</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一部分原航专教师干部调转河北廊坊市,组建</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华北航天工业学校</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为</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font color="#167efb"><i> 二 . 校史回顾</i></font></b></h1> <h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中国航空工业需要规划发展,哈航校被列入苏联百余项援华工程名单中。</h1> <h1>建校筹建工作从1951年4月开始,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主办。</h1><h1>1951年6月26日,<b><font color="#167efb">哈航校校址确定在驻哈空军一厂内,当时称“鲁班部队”,</font></b>负责空军部队的维修。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接管此地后,拔款900万元,将哈中山路以东(现中山路137号)296.4亩土地,划定为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教学区,兴建教学主楼、实习厂和宿舍楼。 1954年10月,由哈尔滨市政府批准,将中山路以西77.6亩土地定为哈航校生活区,建立新的宿舍区。 建校初期,教学楼为几座日伪时期留下的旧楼和两个飞机库。教职员工与学生生活区分散在宣化街、文明街和方元里几处。</h1><h1>1955年建成了哈航校教学主楼。</h1><h1>(现为风华中学校址)</h1> <h1><b>哈航校的教学楼(????年)划给了隶属于中国航天的风华中学。</b></h1> <h1><b>昔日哈航教学楼的今貌。</b></h1> <h1>1952年春季,哈航校正式招生,学校设4个<b><font color="#167efb">专业</font></b>:活塞式发动机制造、喷气发动机制造、飞机制造、航空零件机械制造专业。 </h1><h1> <b><font color="#167efb"> 师资:</font></b> 1952年至1955年,聘请3名苏联专家指导办校与教学。他们是原苏联航校副校长、专家格里果利耶夫;原苏联航校教务科长、专家尤林;原苏联航校专科主任、专家契斯托夫。 </h1><h1> 1952年至1954年,中方的师资主要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等名牌大学本科生中抽调,还有从美国实习归来的工程师、教师等任教学骨干。航校后来把出类拔萃的毕业生输送到名牌大学进修,毕业后回校任教,以此来补充教师队伍。</h1> <h1> <b><font color="#167efb">首批学生</font></b>主要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的连排级、中学文化干部战士,少部分是来自吉林省各地保送来的初中毕业生。</h1><h1>从1952年到1955年的前四届学生,实行中学保送,航校审查的办法录取。</h1><h1>1956年,社会中考统招,择优录取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一表初中尖子生。</h1> <h1>1953年9月校名改为<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东北第二工业学校。</b>。</h1><h1>1953年学校调整专业,取消了活塞式发动机专业。</h1><h1>1956年恢复校名<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b></h1><h1>1958年11月10日,哈航校并入<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哈尔滨工业大学</b>,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哈工大航空工程系和哈工大中专部。</h1><h1>1959年中专部停止招生,<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哈工大附设航专(大专)</b>。</h1><h1>1960年夏,哈工大附设航专开始招生,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学校设发动机制造、飞机制造、航空零件机械制造3个专业。</h1><h1>1963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附设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哈工大二部)从哈工大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校,恢复校名<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b>归三机部直接领导。</h1><h1>1965年1月学校划归七机部(航天部)领导。</h1><h1>1965年8月,学校增设财务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同时招生。</h1><h1>1966年夏,"文革"开始,终止招生。</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航校沿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歌。</b></h1><h1>1956年起由刘振堂任<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校长(刘 曾任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师长)</b>。 </h1><h1> </h1><h1>1958年,飞机制造专业师生提出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与制造农用飞机“黑龙江一号”的建议,仅用110天,就试制成功并飞上蓝天。试飞员是空军016部队的邓仲卿上尉,哈航飞机制造专业主任杨景佐陪同登机飞行。“黑龙江一号”在哈市市区上空飞行了两圈,在马家沟机场平稳降落。</h1><p class="ql-block"><br></p> <h1>试飞员从登机舷梯上走下来时,受到英雄凯旋般的欢迎。<b><font color="#ed2308">“黑龙江一号”一次试飞成功</font></b>。试飞典礼当天,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做了现场实况广播。第二天,省市报纸在头版位置对“黑龙江一号”试飞成功做了详细报道。</h1> <h1>这种飞机设计空机重量为820公斤。客运时可载客3人,用于喷撒农药时可装农药220公斤,最大机速每小时156公里,最大上升高度为2980公尺。</h1><h1>“<font color="#ed2308"><b>黑龙江一号”农业多用途轻型飞机的有关资料,后来被编入了《世界航空年鉴》中。</b></font></h1> <h1><b>上世纪六十年代<font color="#167efb">教学楼</font>。</b></h1> <h1>红底的是教师佩戴的<b><font color="#167efb">校徽</font></b>,</h1><h1>白底的是学生佩戴的校徽。</h1> <h1><b><font color="#39b54a">学校临时通行证。</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上世纪五十年代几种毕业纪念章。</b></font></h1> <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照片提供:</i></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6492班 苏佳瑞</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6593班 陶国栋</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6382班 郭维平 </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6491班 宋文智</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谨致以诚挚谢意!</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敬请欣赏《校史 二》</b></p><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i></b></h1><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编辑:</i></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6492班 苏佳瑞</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于2019年3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