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刘宗彩<br>制作 刘丙学<br><br>每当身体不适,胜任不了什么工作时,自己的心都会很烦乱,眼瞅着,天下人赶工的赶工,赚钱的赚钱,而自己没啥收入来源,就会食不知味,夜不安眠。<br> 身体是最重要的,它出了状况,不需要你掏钱就可以了,为啥还非逼着它一直劳作呢,我明白这些,可自己不老不小,又逢春暖花开,确切的说,自己还没有到法定退休年龄,即便真到了,我这样行踪不定的临时工,也没退休金可领,尽管男人是真的甘愿养我,但那是他的血汗钱,一个家的经济只靠他顶着,一想就是一个焦灼。</h3> <h3>于是不断翻手机,希望能将心平下来,望梅止渴地划着屏幕,刷群,刷朋友圈,浏览着并无多少帮助的信息,烦躁而狂乱。<br> 网络有它的虚幻,更自有它的价值。刘丙学老师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不断的翻刷中,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br> 加他微信是源于五六年前他在《青州文学》发的一个作品,刚开始时聊过一段时间,后来他去了《青州文苑》、我还在《青州文学》,又忙于彼此工作和生活,数年来不曾继续关注。<br> 年前,青州的这两大文学组织,牵手合并,双方的会员、文友得以同在一个大群交流学习,刘老师的文作,也又重新进入了我的视野。<br> 说人,买卖做的多了就油了;人物见的多了就精了;好饭吃的多了嘴表叼了;同样,书籍读的多了,也便挑剔了。<br> 从他的《树》、《再叙红门》、到《麻袋县长》,我突然来了兴趣。体会到,看他的作品不是消磨时间,而是仰其内涵。<br> 网搜刘丙学,居然还是人气很旺的网络写手。<br> 就从《益北原》开始吧,这样的简介,适合我的口味。<br> 故事是从一九二几年开始,讲述了发生在益都北部平原上,近代众生血泪生存史。</h3> <h3>时逢乱世,兵荒马乱,战事四起,黎民百姓艰难度日。<br> 口埠村的刘老三和祝世交,两家四五代人,男女老少几十条鲜活的生命,在这方土地上随着历史的变换生死浮沉。<br> 饥饿,贫穷,挣扎,殒命。<br> 盗墓砌房,捡乞做媳,吝啬耍滑,赢钱聘妻,儿女夭折,匪徒哀西,惊险抗日,命献战役,卖丫求生,吃土咽气,荒殍遍野,命如蝼蚁,大练钢铁,文革风雨……<br> 读长篇,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读,就是为了把它消化吸收,慢慢汲取。<br> 可以说好长时间没碰到这么过瘾的小说了,传奇,亲切,悲怆,熟悉。<br> 很惊叹作者竟然搜罗到了这么多口口相传,又丝丝入理的民间历史,积累下了这么多质朴无华又饱满真挚的遗迹旧事,太多太多的人,穷其一生,纵经过无数却写不到那样生动细腻。<br> 这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几乎每一章回均有眉批,夹批,判词。贯穿全文,词义精绝,才思横溢。<br> 《益北原》,单凭这些书中的一个个村名地名和人名,就会让读者对现在的口埠和何官产生很浓的兴趣。</h3> <h3>凤桂,好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还有他周围那些血肉丰满的汉子。<br> 人物众多,精彩无比,情节引人入胜,细处如临其境,实是一部读来欲罢不能的好书。<br> 故事中有个高深莫测的驼背老者,能知人祸福,尤其是让金桂挂在腰间的木牌,刻文字字珠玑。<br> 实是出人意料。<br> 兵也罢,匪也好,民也罢,商也好,在风云变幻的时期,都是树倒后的鸟卵,难谈完好。<br> 作者大才,能把一部小说写的这样精彩纷呈,如果你有时间,可以一睹为快,可以在听书平台听,可以在网络平台看,也可以淘来纸质版,细细去读。<br> 感谢作者,能贡献出这样好的作品,感恩遇见,并不是所有适合你的书,都能被你及时发现。<br> 人的日常生活和外观,虽相差不大,但才华和能干就参差不齐了,看得见认得出的作者就在我们身边,而榜样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br><br>作者 刘宗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