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湖州这条城里"母亲河"上有座甘棠桥,东西走向,从桥上下来沿甘棠桥直街往西不到30米,今赵孟頫故居旁有幢“心源楼”,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远眺甘棠桥</p> <p class="ql-block"> 甘棠桥建于南宋,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是霅溪上的一座桥梁,湖州人把这一段河流称谓"月河"……</p> <p class="ql-block"> ↑甘棠桥</p> <p class="ql-block"> ↑桥下就是"月河"</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眺望,远处是今天的月河桥</p> <p class="ql-block"> ↑从前的甘棠桥没这么雅致,很普通,历史上几经拆建,文革期间曾改名"四新"桥,如今已修建成一座园林式桥梁了</p> <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下</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今天的甘棠桥直街</p> <p class="ql-block"> 童年时期的往事就象烙印一样深刻在脑海里,那时候湖州宽阔的大街不多,城市范围也小,每当有游行活动时这甘棠桥直街便是其游行路线,那敲锣打鼓的游行队伍每次总是由东向西从甘棠桥下来,听到锣鼓声便总要去门口路边看热闹,在震耳欲聋的羊皮大鼓咚咚咚之后,紧跟着便是那镀了铬铮亮的铁三角一阵清脆的叮叮叮……</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当初这院子的大门也是开在这儿,但沒那么宽,是两扇对开的木门,大门的右边有一条小弄,进入小弄右边有一小门也可进入院子,算是边门吧,大门的左边有间屋子,临街朝北也有门,台阶很高,里面住着一位姓陆的老妇,圆圆的脸蛋,好几次看到她坐在院里门口,脸上涂满白粉,在让另一个老妇用两根线在脸上绞汗毛,我每次看到这模样就有点心有余悸不敢直视……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心源楼”周围没有什么高楼,隔着直街这大门对面是一块空地,58年大跃进期间,这空地上曾经进行过“大办钢铁”,那炉火把夜空烧得通红的景象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浮现……</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这里是一片草地,南面也有个围墙但没这么漂亮</p> <p class="ql-block"> ↑于2009年8月维修竣工的“心源楼”建筑面积222平方米,由财政拨款进行维修,外观整体结构不变,但部分结构已有所改动</p> <p class="ql-block"> ↑“心源楼”坐北朝南,经维修改造后局部有所变动,这后面原来并无门,在西边有木制楼梯登二楼,因此,上楼要从外面绕行上楼梯</p> <p class="ql-block"> ↑这后门好像是维修改造后增设的,窗户与从前也有所不同,感觉原来的没那么花俏</p> <p class="ql-block"> ↑这是“心源楼”东北角</p> <p class="ql-block"> ↑“心源楼”东南角</p> <p class="ql-block"> ↑房屋底层均建有防潮通风口</p> <h3> “心源楼”是当时称为“湖州善人”、“陆氏善人”的陆树藩故居,其父陆心源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咸丰九年己(1859年)举人,早年在朝廷做官,官至福建盐运使,后遭诬被革去官职。辞官后在归安(湖州)城东莲花庄旁辟一小园,取名“潜园”,园中有“四梅精舍”、“五石草堂”等16景,以清旷雅致闻名。又独资建升山桥,修复安定、爱山两书院,修建仁济善堂,举办义学等,当地百姓交口称赞。</h3> <p class="ql-block"> ↑“心源楼”正门</p> <p class="ql-block"> ↑进行维修于2009年8月峻工后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 ↑这是湖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清水砖墙建筑,属湖州历史文化遗产,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h3> 五十年代初楼下是当时的贵泾小学(今东风小学)附设幼儿园,我母亲就在楼下幼儿园工作,那时学生不多,老师也没几个人,直至58年后幼儿园欲将楼上用作小明友午睡室,动员楼上住户搬迁,当时大家都是无条件、无怨言自行解决,没人讨价还价,那个年代人的思想觉悟是今天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h3> <p class="ql-block"> ↑这门口台阶小时候觉得很高,至今仍清楚的记得,五十年代某个“六一”儿童节,我站在这台阶上不慎一脚踩空,下巴嘴唇中间磕在花岗岩台阶上穿了个洞,马上被老师抱了进去躺在风琴盖上,后去医院缝了好几针,现在还留下了一个难忘的伤疤……</p> <p class="ql-block"> ↑现在楼下一部分作为红十字会宣教基地,一部分是有关陆树藩先生的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 ↑楼下就从这大门进来,上楼在后面西边楼梯</p> <p class="ql-block"> ↑原来上楼要走外面,楼梯是直接“破墙而出”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 ↑现在改造为从里面上楼</p> <p class="ql-block"> ↑原来在这楼梯左边是一个朝北的房间,有房门,现在隔板拆了,与外界打通了</p> <p class="ql-block"> ↑走道在中间,南面是三间房间,北面东西两头各一房间,中间有个楼梯上三楼(阁楼),我们住南面中间那一间,有个小阳台,房间里都是吊顶天花,上阁楼那楼梯转弯处有个窗户,插销都是铜制的,很精致,小时候常常坐在那楼梯转弯处的窗台旁,远眺红门馆前神父楼及那些天主堂建筑,在一片灰蒙蒙的普通民宅中这些红色的清水砖墙建筑是显得那么的夺目……</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阳台也有所不同了,围拦是现成浇注后按上去的,阳台下面两根柱也是后来添加的,当年整个阳台是纯钢筋水泥结构,我的大弟弟三岁时曾在这阳台水泥栏杆上磕破了头,额头上缝了几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体质很弱,每年一到夏天暑假里总要发烧生病,每天打青霉素那是“必修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初中那年,据我母亲说这是在我幼儿时期,睡觉的摇篮就放在这房门口,对着楼梯上的窗户,让南北对流的风吹得落下了病……。今天回想起来还记得,有一天下午在床上睡觉,忽然一阵从天上掉下来的感觉,人一下子惊醒了,似梦似醒中见到阳台外天空正下着雨但又是一片阳光,至今也弄不清当时这是在做恶梦还是已从梦中惊醒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中午家里吃螺蛳,用力吮吸中卡在了喉咙口,母亲见状急忙用手指在我嘴里抠,费了好大的劲总算将带有血丝的螺蛳挖了出来,从此,家中螺蛳不再进门……</p> <h3> 这“心源楼"西面还有一堵墙与贵泾小学隔开,但有一小门可联通,西南角方向栽有一棵广玉兰树木,每当花开季节地上便有不少掉落的白色花瓣……</h3> <p class="ql-block"> ↑“心源楼”西南角</p> <h3> 解放前这房屋曾经作为汪伪一师师长程万军的住宅(师部),朝东有西式门楼,东北角有口甘棠井,程万军自撰甘棠井碑,据说甘棠井碑已由湖师院收藏了。</h3> <p class="ql-block"> ↑“心源楼”西北角</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中还有许多趣事,有一年冬天,我们姐弟三人在楼上房间里围着一只铜制脚缸取暖,由于缺少一个小凳子,在争抢“坐位”过程中,我弟弟一屁股坐在脚缸上,因当时穿着开裆裤,屁股顷刻被烫成整齐划一的麻点,名副其实用缸盖在屁股上打上了烙印……</p><p class="ql-block"> 这“心源楼”后面(北侧)临街原来有一排辅房,最西边一间是我家的灶房,里面砌有一个烧木柴的灶头,背西朝东进门就是,至今还能回想起吃那灶头锅巴香喷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这排辅房的中间几间是三面有墙,前面(南面)没墙,好像是放杂物的,当初一个女精神病人闯进我们楼上,后来让民警把她带出去后就是让她坐在那长凳上问话的……,如今这几间辅房早已拆除,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大门斜对面,甘棠桥直街上有家卖番薯的铺子,那煮熟了的番薯上铺盖着荷叶,随着阵阵寒风飘出的香味,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直街尽头是当时的湖州公安局,小时候抬头望上去觉得房屋很高大,其实才二层楼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这次偶尔来到甘棠桥,走进“心源楼”,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这里有着我童年的许多往事,曾经的欢笑和乐趣,它必将伴随着我的生命直到永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