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的感动

小龙女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小龙女(高丽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 </b></p><p><br></p> <p>总有一封书信会打开你的心扉,总有一个故事会让你心潮涌动。那些回忆虽往事经年 ,今日却浓成了诗篇。</p><p><br></p> <p><br></p><p>2018年这个冬天并不冷,听喜鹊鸣叫,看雪花飞舞,品咖读信,穿越千年。赏着千年的繁花,淋着百年的雨水,望着秦朝的明月,吹着汉时的风。</p><p><br></p><p>这个冬天黑龙江卫视共三季三十六期的《见字如面》就这样一直陪伴着我、温暖着我,让我时而心驰荡漾、时而又泪流满面。</p><p><br></p> <p>三十六期三十六个主题,《见字如面》选取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一百多封信,是制作团队不辞辛苦从一万多封信里经过精挑细选而来。</p><p><br></p><p>每一封信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直敲人心,每一封信都有一种特殊的柔情感人肺腑,每一封信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p><p><br></p><p>《见字如面》由明星读信嘉宾解读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进那个依然鲜活的生活场景,去触碰那些依然让人感动的灵魂。并探寻人世间的冷暖、古代人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体会春花秋月、风霜雪雨的不同故事。</p><p><br></p> <p><br></p><p>在娱乐至上的今天,《见字如面》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清爽宜人。在这里明星荟萃,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明星风采,他们的演绎功底在读信中发挥的淋漓尽致。</p><p><br></p><p>有受人尊敬的归亚蕾老师、张国立老师、何冰老师、赵立新老师等等;也有当红的林更新、周迅、蒋勤勤、王耀庆等等共几十位明星;更有文化大咖为我们解读信件,并由信件延伸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p><p><br></p><p>我喜欢犀利尖锐的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娓娓道来的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也喜欢影响广泛的作家、评论家如梁文道等。他们的解读让我享受了一场饕餮的文化盛宴,徜徉其中,酣畅淋漓。</p><p><br></p><p><br></p> <p><br></p><p>《见字如面》的第一封信是由声音超磁性、超好听的林更新解读,是来自2000多年前秦军将士黑夫和惊写给兄长的家书。这也是我国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封家书。“问候母亲,索要冬装和钱,请求看好新娶的媳妇儿,提醒新封的爵位会有人送到家。问问冬装的布料卖的贵不贵,要是不贵就寄衣服,要是太贵了就只寄钱,钱要多多的寄,不然在前线就要活不下去了。”</p><p><br></p><p>这封家书也是秦朝前方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将士的生活来源是家里的供给。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前方的将士?是“爵位”。战士在前方奋勇杀敌,用敌人的人头数量来换取爵位,光宗耀祖。</p><p><br></p> <p>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耀庆和张国立演绎的黄永玉和曹禺的书信往来。我为张国立的表演功底叹服,更为王耀庆出色的表现而喝彩。简直就是一段教科书级的表演,刚柔并济,相得益彰。看两人演绎的书信往来比看电影、看电视剧还要过把瘾。</p><p><br></p><p>黄永玉,当代著名画家、作家;曹禺,剧作家、剧协主席,有中国“莎士比亚”之称。黄永玉比曹禺小十四岁,对曹禺早年的艺术成就颇为赞赏,但对他在解放之后的表现却“极为不满”。1983年,59岁的画家黄永玉写信给 73岁的曹禹:“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p><p><br></p><p>黄永玉如此的“不留情面”,可以想象,曹禺接到信后,直如当头棒喝、遭受电击。但细细想来,又视若珍宝,夹在相簿里反复翻看,还叫来妻女和他一同阅读,最后还把那用毛笔写就的九页长信装裱起来,挂在墙上,时刻提醒、鞭策、鼓励自己。并回信:“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真是苦口良药利于心啊!</p><p><br></p><p>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两位大师之间的坦率和真诚所感动,他们的情怀也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人不怕犯错,可贵的是能迷途知返,不忘初心。</p><p><br></p><p><br></p> <p><br></p><p>黄永玉一代鬼才,今已90多岁,依然挥毫泼墨。我今日出差来京,听说北京琉璃厂荣宝斋大厦门厅有黄永玉巨幅的《荷》。</p><p>驱车前往,由于已接近下班点,但还是一睹了《荷》的风采。黄永玉笔下的荷独具匠心,与众不同,这里没有清高、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雷同,而是具有一种非常绚丽、灿烂无比的气质,让人过目不忘。</p><p><br></p> <p><br></p><p>《见字如面》还有很多诙谐幽默、发人深省的信。《柳宗元写给王参元 》,京城里的人都说您家太有钱了:“您家被大火烧光了,所有人的猜忌也好、顾虑也罢,也都被大火一块烧成了灰。所有人都知道您一无所有了。但是您的才能,却可以好好传扬而不怕被玷污了,您终于熬出头了。这是火神在帮您呀。我和孟几道十年对您的相知,也比不上这场大火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帮助……”。</p><p><br></p><p>呵呵!读这信看这火真是好火啊!柳宗元这封讽刺信,真是耐人寻味,对当时社会官员的不作为以及不良之风给予沉重的一击。</p><p><br></p><p><br></p> <p><br></p><p>“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真美啊!韩愈不光诗好,战书更强,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首。</p><p><br></p><p>《见字如面》也有韩愈被贬后对当地鳄鱼下的战书:“我受皇上的委托,镇守这片土地,管理这里的民众。但你们这些鳄鱼,不在水里好好呆着,竟敢称霸一方,凶残地吞食民众的牲畜,吃肥了自己,养大了儿孙……”,</p><p><br></p><p>韩愈借鳄鱼之名怒骂称霸一方的恶霸,韩愈与黑恶势力斗争的决心可鉴、胆量可赞。当然也有他被贬后借此抒发心中的愤懑,中国古代文人有多少沉郁顿挫的痛,就有多少好的作品问世。</p><p><br></p> <p><br></p><p>《见字如面》还有很多很多信件,这里有欧阳修对不作为的谏官高若讷的痛斥,有蒋介石的求爱,有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拒绝,有萧红“九一八”当天在香港病床上写给弟弟的思念,有鲁迅写给许广平没有一个“爱”字的情书,也有白求恩去世前一天写给聂荣臻的遗书……,其中有很多是没发表过的手写信,来自众多博物馆及民间信件研究者。 </p><p><br></p> <p>《见字如面》徐徐落下帷幕,但那些信还回旋于耳。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写信的人寥寥无几。但书信的魅力是任何通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写信是深思熟虑后的感情流露,更是一次锻炼自己写作的机会。</p><p><br></p><p><br></p> <p><br></p><p>你有多久没写信了呢?写一封信给远方的亲人,给眼前的朋友。相信接到信的人会激动不已,感慨万千。那就动笔写一封信吧!也许千年后,在绚烂的舞台上明星读着你的信,你的信感动着那个时代的人。</p><p><br></p> <p>“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就让鸿雁传书,让鸿雁带着我们的一封信、一颗心飞向远方、飞向遥远的未来,未来的人一定会见字如面。</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小龙女于北京</u></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3月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