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5至2019年徒步四大佛教名山打卡完毕,2015年7月徒步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五台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区总面积达28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米。</h3> <h3>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h3> <h3>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选址建寺很重要。《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迦叶摩腾、竺法兰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大孚灵鹫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h3> <h3>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h3><h3>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h3> <h3>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据传拥有寺庙128座,现存寺院共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h3> <h3>鸿门岩,凡是徒步五台山起点。</h3><h3><br></h3> <h3>见到五台山的网红——神狐,我们的幸运。</h3> <h3>如此美景,诗人赋诗一首。</h3> <h3>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它们分别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传说这四座山分别是佛教中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渊源,同时它们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h3> <h3>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h3> <h3>虔诚的朝台人,信仰的力量。</h3> <h3>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br></h3> <h3>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h3> <h3>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br></h3> <h3>穿越五台山,厉害我的群友。</h3> <h3>像蝴蝶一样穿行在……</h3> <h3>五台山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名山。汉地佛教的寺院俗称“青庙”;藏传佛教的寺院俗称“黄庙”。汉地佛教,是指流传于内地、并为汉民族所信奉的佛教。僧侣大部分是汉族人,-般身穿青(黑)色或灰色的僧衣,人称“青衣僧”。</h3><h3> 青庙的僧侣,男性称“沙弥”、“比丘”、“沙门”、“和尚”;女性称“沙弥尼”、“比丘尼”、“尼姑”。 他们遵守汉地佛教的清规戒律,学习汉文佛教经典,按照汉地佛教的仪轨修行。</h3><h3> 现在,五台山青庙有97处,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殊像寺、普化寺、金阁寺、佛光寺、南禅寺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在西藏地区形成的我国佛教的一支。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3年),藏传佛教胆巴大喇嘛被封为“金刚上师”,受命驻锡五台山寿宁寺,是五台山有喇嘛教之肇始。</h3><h3>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始祖宗喀巴的大弟子传法于五台山,五台山始传黄教。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为了给其非婚生子寻找出路,让其出家于五台山菩萨顶,并任命为“扎萨克大喇嘛”,后又请西藏达赖喇嘛的堪布(原西藏地方政府僧官名)去五台山诵经传戒,并拜为皇子师;自此形成了达赖喇嘛住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h3><h3> 黄教逐渐在五台山兴盛起来。五台山的藏传佛教寺院都是黄教寺院,所以俗称“黄庙”。黄庙的僧侣,男性称“格隆”、“喇嘛”;女性称“格隆玛”、“喇嘛尼”。黄庙的僧侣主要是藏族人和蒙族人,也有少数汉族人。</h3><h3> 他们一律学习藏文佛教经典,遵守由宗喀巴创建的清规戒律,按照黄教的仪轨修行。 在黄庙里,僧人可以食肉。五台山黄庙有25处,著名的有菩萨顶寺、台麓寺、镇海寺、罗喉寺、观音洞、善财洞、慈福寺、广仁寺、寿宁寺等。</h3> <h3>五爷庙,据当地人说最灵验的祈福地。</h3> <h3>黛螺顶,垂直高度有400米。想登黛螺顶,必走大智路,全长108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也被称为小朝台。</h3> <h3>乾隆皇帝钟情于黛螺顶的自然风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这样就省去了朝拜五个台顶的攀登之苦乃至风雨雪的阻挡。在乾隆四十六年( 1781) 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宫,让他办这件事,5年后,他来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乾隆五十一年( 1786) 三月,乾隆来黛螺顶参拜了五方文殊,开始了五台山历史上的“小朝台”并留有诗一首,刻在黛螺顶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关于把五方文殊合塑一殿的想法,也许是乾隆皇帝的旨意,也许是青云和尚与小沙弥略知乾隆皇帝对黛螺顶风光的偏爱,迎合圣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h3> <h3>嘉庆皇帝虽然没有巡礼五台山五个台顶,却在嘉庆十六年( 1811) 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顶领略了五座台顶风光,从而写下了东、西、南、北、中五顶的《五台赞碑文》。</h3><h3>从此以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h3> <h3>乾隆五十七年( 1792) ,乾隆皇帝再次作诗《登黛螺顶》:</h3><h3>黛螺不比叶斗高,东顶峰之降冈也。</h3><h3>北望东可复罢乎,笋舆乘暇言登者。</h3><h3>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许乘轻马。</h3><h3>更东望海峰实近,廓然真足小天下。</h3><h3>五台文殊智与号,殿中真察肖非假。</h3><h3>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刚六如写。</h3> <h3>显通寺 世界三大寺院之一,位于塔院寺后,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藏经殿。无量殿来说,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奇特。</h3> <h3>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75.3米,周围为83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h3> <h3>罗睺寺,我的家乡辽宁省阜新市海棠山普安寺的祖庭。</h3> <h3>普安寺</h3> <h3>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总管五台山藏传佛教事务的大喇嘛就住在这里。清康熙、乾隆,多次来五台山朝拜,都在菩萨顶住宿,曾赐大喇嘛提督印、斩杀剑,并命山西全省向大喇嘛进贡。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景”四个大字。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