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五十年前——1969年我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从古都西安来到了湖北宜都车湾。2004年离开老厂到孝感至今有十五年了。虽然中途有时候回去,但是每次回去的感受都不一样。</h1><h1> 这次是专程带着妈妈回宜都老厂看看,顺便再到宜都的几个景点看看。为了专心陪妈妈,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每天都是马不停蹄的奔走于各个景点。没有时间去打扰各位亲们,所以敬请朋友们,同事们,亲人们,同学们见谅。谢谢啦!</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 吃过午饭妈妈就迫不及待的要回老厂看看,顺路再去看看妈妈的一位十五年没有见过的农民朋友……</span></h1><h3></h3><h3></h3> <h1> 这是我们朋友胡元军的家,相识几十年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h1> <h1> 好酒不怕巷子深,这里的洞藏酒真是名不虚传!</h1> <h1> 带着浓浓的“醉意”离开了赤云洞,直奔妈妈曾经上班的“光学沟”,后来是十一车间的地方。15年了,第一次进到光学沟,看到的景象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50年前妈妈上班的工房还健在!</h1><h3></h3> <h1> 一路车游经过了机修工房,电工班,理化实验室,来到了研究所!</h1> <h1>花房,也是工厂的展览馆</h1> <h1>原二分厂锻造工房。想当年我们也为建造工房递过砖。</h1> <h1>原技术大楼,现在是留守指挥部!</h1> <h1> 我身后是原一分厂的蜡膜铸造工房,房头上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八个大字还清晰可见。记录着当年军工人坚定的理想信念!</h1> <h1> 向阳厂,曾是宜都三线军工企业的明星和骄傲!从这里走出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和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长何勇。如今它已远走高飞,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h1> <h1> 过去的岁月,是老军工奋斗的岁月。是老军工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献了青春献終身,献了終身献子孙。为了国防的强大,为了人民的幸福,在艰苦的大山里无怨无悔的坚守着。这就是老军工人的奉献精神 并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h1> <h1> 三号岗门口的小二楼,顶头有铁栅栏那间房就是我当年的婚房。时过境迁这里成了小餐馆了。</h1><h3></h3> <h1> 出三号岗一眼望去的景象,仿佛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我们唯一的菜市场,这条路当年可是热闹非凡的,每天的人川流不息,吆喝声此起彼伏……</h1> <h1> 妈妈在126和127两栋房之间拍照留影。从81年搬进去到04年离开整整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三年。</h1> <h1>126栋楼房,我家门口。</h1> <h1> 我家门前的门球场,现在种上了树。站在这里仿佛又看到我爸爸每天打门球的身影……</h1> <h1> 铁皮商店依旧还在。还有人在坚守着这个曾经最富有的阵地。</h1> <h1> 妈妈身后的楼梯是我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h1> <h1>妈妈和当地的村民们聊天</h1> <h1> 当年的菜市场,如今修整一新,只等恢复往日的喧嚣!我们期盼着!</h1><h3></h3> <h1> 从这个楼梯口望去左边是严淑云老师和孙大权老师的住房,右边是陈德锦老师的住房。后面的红砖二层楼是我和王永梅老师的住房。</h1><h3></h3> <h1>昔日的银行和后勤所在地</h1> <h1>商店门口的卖粮处,如今还是在卖粮油</h1> <h1> 商店门前的一盆雪爪兰花正在盛开,预示着今年有好兆头!</h1><h3></h3> <h1>商店二楼</h1> <h1> 从商店门口远望黄土包,往事历历在目……</h1> <h1>医院下面的小水库,如今成了养殖场。</h1> <h1> 昔日的厂职工医院大门,曾经救死扶伤的圣地,如今破旧不堪,让人心酸。 </h1> <h1> 这是张红佑老师家的位置,房子被拆除了。</h1><h3></h3> <h1>这是熊俊老师家的楼房。</h1> <h1> 换一个角度看黄土包。白墙后面的那栋房就是隋校长的家和田维冬的家。</h1> <h1> 妈妈脚下站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房子已经拆除了。我家邻居是朱照安和李建云两家。</h1><h3></h3> <h1>妈妈身后是后建的顾问楼。</h1> <h1> 电线杆的位置是我家种的桃子树的位置。每年桃子熟了,大家都能品尝到桃子的鲜美。</h1><h3></h3> <h1> 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栋房子住着隋校长家,周向东家,李跃昆家,田维冬家。</h1><h3></h3> <h1>隋校长家门口。</h1> <h1>向家湾。</h1> <h1>洗澡堂。</h1> <h1>龚明珍老师的家。</h1> <h1>两面山</h1> <h1>看学校去</h1> <h1>厂俱乐部露天电影院。</h1> <h1> 学校操场,仿佛又看到学生们奔跑锻炼的身影。</h1><h3></h3> <h1>上小学办公室的楼梯。</h1> <h1> 小学老师的办公室。仿佛又看到老师们课余时间打乒乓球和打羽毛球的情景了……</h1> <h1>高中学生食堂。</h1> <h1>我的初中教室</h1> <h1>我的高中教室。如今成了养鸡场。</h1> <h1>我的小学教室。</h1> <h1>厂招待所</h1> <h1> 出厂一号大门,就看到新建的丁家坪村委会。</h1> <h1>我们的知情点被改成了村委会</h1> <h1> 我身后的梯田是我们的知青亲手垒出来的。桔子树坑是我们亲手挖的。</h1> <h1>我身后是知青当年厨房的位置。</h1> <h1> 离开238厂顺路又去看看兄弟厂——288厂。</h1> <h3>288厂办公楼</h3> <h1> 50年前的回忆,50年后的期盼!祝愿我们的家园早日恢复往日的雄风!</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小石:你是你妈孝顺的宝贝女儿,你和李坚经常带她自驾旅游,让她开心快乐,在她的有生之年中会留下很多很多美好、难忘的记忆。这一切更会助力她健康长寿!我们也要感谢你,你的精彩美篇又带着我们游览了一次当年我们曾经居住、工作的地方。往事历历,三十多年的苦辣酸甜,已溶进了向阳山沟的沟沟坎坎。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微笑][微笑][强][强][强]</h1><h1> ——隋校长</h1><h1>@石霞 ,又让我回顾了一下老厂,沥沥在目,就是不说一声,把我住的地方拍个照[捂脸][捂脸]让我也欣赏一下沙[强][强][强][强]</h1><h1> ——曹辉英老师</h1><h1>仿佛回到了过去,感谢石头姐姐的分享! 石妈妈有这么孝顺的女儿女婿,好幸福呀!</h1><h1> ——田春芳妹妹</h1><h1>难得你和李坚的孝心,在你妈八十几岁的高龄还带她故地重游,为你们的孝行点赞!</h1><h1> ——刘琴姐</h1><h1>小石,跟着你又回老厂转了一圈,那里曾畄有我们青春的足跡,是值得畄念的地方。其次为你母亲常跟随你旅游而感到欣慰,她老人家比我还大几岁,但身体比我硬朗多了,能搭车,坐船,乘飞机,不简单。而我呢,可望不可及。再则你真是一个好闺女,好女儿,好妈妈,好媳妇,好奶奶,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好教师,好群主。</h1><h1> ——吴玉梅老师</h1><h1>谢谢石老师!为您的孝心点赞。看着这一帧帧的照片,回想着当年美好时光,无限遐想。感谢238厂,感恩所有华中人!!!</h1><h1> ——张世春院长</h1><h1>跟着你又重回老厂转了一圈,值得留念的地方。那有我们的童年、青年及年的印记。谢谢你一一小石头。</h1><h1> ——刘西媛同学</h1><h1>@石霞 你的美篇勾起我犹新的回忆和深深的怀念,我在华中厂三十四年,提起熊俊和陈德锦,我有些伤感,站在她的住处,已物是人非。你是一个孝敬女儿,经常帶妈妈出去旅游,让妈妈开心😁 快乐,妈妈方能长康长寿,你有妈妈陪伴,你也很幸福。</h1><h1>愿华中老厂能焕然一新,重振雄风。</h1><h1> ——苏玉珍老师</h1><h1>@石霞 你这次在宜都乡村走了一趟,我们通过一年的乡村环境整治,你应该感觉到宜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整洁干净无垃级,但238和288厂有些不合拍,老厂区规划建设进展缓慢,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h1><h1> ——曹诗芬老师(宜都市政协主席)</h1><h1>感想写的亲切、自然,没有激昂的文字,没有冗长的章节,却有着诗一般的韵律,散文一般的气质,甚至是小说一般的故事,一句话,看你的美篇,就像是在品一杯浓郁芳香、沁人心脾的清茶,很舒服!</h1><h1> ——黄德宏弟弟</h1><h1>@石霞 :</h1><h1>妈妈是个老来俏[玫瑰]</h1><h1>造型优美开心笑</h1><h1>女孝母健福常在[福]</h1><h1>晚年生活乐逍遥[强][强][强][强][强]</h1><h1> ——王校长</h1><h1>跟随姐的镜头,重游工厂旧貌,勾起无数回忆……感谢姐分享如此珍贵的照片,熟悉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带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感谢</h1><h1> ——田维冬妹妹</h1><h1>弹指一挥间,50年过去了,你带着你母亲回到她们那代人棒献青春奋斗战斗努力工作的地方,我为你点赞,为你母亲身体健康点赞。</h1><h1> ——彭萍同学</h1><h1>时光如梭,你老妈身体挺硬郎,带妈重回他们哪代人曾经工作的地方,唤起老人许多回忆…。为你的孝心点赞👍</h1><h1> ——孙国平同学</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到了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泪目!238厂,第一次踏入社会的地方,在那里,成家立业,实现了从学生到社会人士的转变,实现了从单身一人到三口之家的转变,无尽的回忆!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医院,尽管面目全非,但无限怀念曾经工作中美好的点点滴滴。感谢石老师的美篇,职工医院杨医生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