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徒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感受中华佛教文化,是我的宏大愿望,2015年2月徒步九华山,2017年2月徒步普陀山。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h3> <h3>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道场自此始。宋元两代,普陀山佛教发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丰三年(公元1080),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幕名登山礼佛,普陀山渐有名气。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山上700多渔户全部迁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h3> <h3>普陀山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h3> <h3>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66种百年以上的树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还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等。</h3> <h3>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h3> <h3>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字、赐佛经、赐紫衣,礼遇有加,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h3><h3> 最早见于志史的来普陀修炼的著名道教人物为秦始皇年间(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的安期生。他曾受学于河上丈人,卖药于东海边,人称“千岁翁”。相传秦始皇东巡时,以重金召他去寻求长生不老药。安期生不受其命,曰:“后数十年求我于蓬莱山下。”不久安期生渡海至桃花岛、马秦(今朱家尖)和普陀诸岛隐居修道。西南海中的桃花山,传说是以安期生洒墨成桃花而得名。《安期仙井》云:“安期炼丹处,遥指仙人井。华盖结树冠,玄泉烹清茗。寒懊复暑凉,甘润称逸品。任凭沧海淼,只取一瓢饮。嗟尔名利客,至此应知省。世人多弃此,熙攘几宝岭。”诗《会仙峰》云:“会仙峰上待仙来,鹤驭鸾骖仔细猜。天柱巍巍高百丈,分明海上是蓬莱。”“群仙高会处,即此是蓬莱。略试神通手,莲花顷刻开。”</h3><h3> </h3><h3><br></h3> <h3>二龟听法</h3> <h3>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为“九华山”。</h3> <h3> 地藏王月身菩萨宝殿</h3><h3>唐开元末,金地藏卓锡九华,“洞居涧饮”闭目苦修,感动诸葛节等人,买檀号旧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圆寂后,肉身不坏,后人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化城寺被辟为地藏菩萨灵迹。地藏道场名声渐播。此间,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更增添了九华山的名气。南宋末禅宗的进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其间有希坦等一大批诗僧组成的“九华诗社“及《九华诗集》;因反秦桧并遇迫害而名声大振,圆寂后被尊为“定光佛“的宗杲传经化城寺;北、南两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览九华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在明末清初为“江表诸山之冠“,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间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动吸收新养份,名僧行持而兴。文人骚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华山佛教至于鼎盛。</h3> <h3>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h3> <h3>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峰顶有天台禅寺,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该峰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h3> <h3>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绵亘一百余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h3> <h3>天下第一松——凤凰松</h3> <h3>大鹏听经</h3> <h3>古有四菩萨,名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又有四大名山,分别住着四大菩萨。观音普陀山、文殊五台山、普贤峨眉山、地藏九华山。</h3> <h3>地藏菩萨久远劫以来,在无量尘刹国中分身行菩萨道,发大等愿,救度一切苦难众生,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萨”。据说在佛灭度后一千五百年,地藏菩萨降迹在新罗国—就是现在的韩国。他是新罗国王子,叫金乔觉,在韩国就出家了。二十四岁时携带白犬“善听”,从新罗国航海到中国来,就一直在安徽省青阳县的九华山上修行,直到九十九岁示寂。</h3> <h3>九华山的山主姓闵,名让和,即闵公长者。当时地藏菩萨向闵公长者求一袈裟之地好用功修道,长者很乐意地布施:“看你欢喜哪儿,就自取一袭装之地好了。”这位圣僧毕竟是圣僧,他把袈裟一撤,不但九华山九个山头全盖住,连青阳县也都盖住了,闵公长者就依言而行,把整个九华山全送给他。</h3><h3>从此以后,地藏菩萨就在九华山用功修行、度化众生。闵公长者的儿子也跟着他出家,即道明和尚。闵公就护持他们,到后来自己也出家,拜他儿子道明和尚为师。我们常看到地藏菩萨的画像,左边有一个比丘是道明和尚;右边是一位老居士,就是闵公长者。</h3> <h3>地藏菩萨降迹新罗,而后到九华山坐道场、度众生。菩萨圆寂以后肉身不坏,所以后人就在九华山建寺供奉地藏菩萨肉身像,让千万人礼拜,所以说地藏王菩萨是我们唯一能看到肉身的菩萨。</h3> <h3>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人们把这句话称之为地藏大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