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回忆

陈坚

<h1>上个世纪的一九六九年,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历史洪流中,上海市西中学的68名同学被带到了江西瑞金的偏远山区,我是其中之一,离开上海那天是四月一日,至今已整整50年。</h1> <h3>谢坊公社向东大队是其中28名同学的落脚点。</h3> <h3>我们九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向东大队三排,分别来自学校68届初中的三个班级。</h3> <h3>同学分别住在老俵家一段日子后,又集中住在了一个知青集体户,这是在房屋前的留影。</h3> <h3>每个同学都努力应对着极度反差的生活环境,慢慢适应着艰苦陌生的农村劳作。</h3> <h3>难得几次与各大队的同学,参加公社、县里举办的学习活动,是大家相聚的好时光。</h3> <h3>与陈德铭同学在瑞金苏维埃政府大礼堂前。</h3> <h3>与舒安国同学去瑞金城里,参观了毛主席故居。</h3> <h3>这是我们在屋后自留地种的蔬菜。</h3> <h3>下放二年后,开始有同学陆续调离生产队,去公社,进县城,上大学,让还在田里忙碌的我们十分羡慕。</h3> <h3>戴小平同学。是与哥哥戴广大一起到向东四排的,可他哥哥刚来不久就突然去世了,让人唏嘘不已。</h3> <h3>在瑞金整整五年后,我离开了这片红土地。当天与正在公社农机厂的同学合影留念。</h3> <h1>2004年,在离开瑞金整整30年之后,第一次回到当年插队落户的地方。</h1> <h3>当年的公社改为了镇,叫做谢坊镇,镇领导欢迎我们回来看看。</h3> <h3>我们原来所在的向东大队改名为了塘背村。</h3> <h3>村里的面貌依旧,看着当年的老房子还有点亲切感。</h3> <h3>我们住过的老房子也还在,只是更加破旧点。</h3> <h3>过去房前日夜流淌的清澈小溪已经干涸了。</h3> <h3>在这已破旧的房子里留下了许多青春的记忆。</h3> <h3>现在村里的主任恰好是我当年房东的小儿子。</h3> <h3>当年生产队队长的老伴还在,队长已走了。</h3> <h3>与当年的大队出纳和生产队会计又见了面。</h3> <br><h3>老俵们热情招待我们的还是煎米果、炸薯条。</h3> <h3>记得当年每逢过节的时候,老俵们就来请我们知青去他们家做客。</h3> <h3>和老俵们一起回想当年的日子,说说过去的故事。</h3> <h3>看到村里的老祠堂,就想起连续两年承担双抢时晒谷的苦和累。</h3> <h3>每年春挖油茶山、秋晒油茶籽的场景也历历在目。</h3> <h3>特别是当年在这里新建村里的小电站,大石块压伤脚踝,险些残疾,至今留着伤痕,而现在电站水坝已荡然无存。</h3> <p>当地村民还专门为戴广大同学重修了墓地,他永远留在了那里。</p> <h1>2015年,再次回到当年下放的地方,这又过去了十一年,镇上有了不小的变化。</h1> <h3>村里的变化更大了,老俵们都在新建砖瓦房。</h3> <h3>村委会是新建的。</h3> <h3>老祠堂不见了,看到的是新祠堂。</h3> <h3>村里建起了漂亮的新学校,这可有当年下放在二排的颜振诚同学的功劳。</h3> <h3>从山里到镇上修建了水泥公路,当年下放在这里的同学也尽了微薄之力。</h3> <h3>当年的大队部成了老俵住家,九十高龄的老人大概是村里还在的唯一长者。</h3> <h3>调皮活泼的孩子都不知是哪家的了。</h3> <h3>我们知青集体户当年住的二层楼房不见了。</h3> <h3>村里仅存着一幢当年的老房,大概是要留下一点念想。</h3> <h3>村里最后新建的传统土坯民居,现在已经不允许建这样的房了。</h3> <h3>镇长听说当年的知青回来,也赶进山里举杯欢迎。</h3> <h3>招待我们依然是数十年未变的老味道。</h3> <h3>2019年的四月,在来到瑞金整整50年的时候,我第三次来到这下放的地方。</h3> <h3>看到最大的变化是村里每家每户都盖起了新楼房。</h3> <h3>村里还有了漂亮的卫生所,有了乡村医生。</h3> <h3>当年熟悉的面孔明显都老了,他们的子女都外出经商务工,全村1300人,只有300左右的老人孩子还留在家里。</h3> <h3>当年的邻居桂娇88岁了,还记得我们每一个知靑,和当年的一些故事,真让人感叹不已。</h3> <h3>当年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戴发生、平香也都老了,还有了重孙。</h3> <h3>我们当年住的两层楼房地方已是一片荒地了。</h3> <h3>当年去五公行、横行耕作的小路,现在己经成为可开车去会昌的水泥路了。</h3> <h3>而五公行的稻田都荒芜多年了,当年队里的田地基本都无人耕种了。</h3> <h3>油茶山倒是更多了。</h3> <h3>沿途竹林增加了不少。</h3> <h3>50年了,一切依然是那么熟悉,</h3> <h3>我们的到来,村里总是热情招待,蛋花米酒畅饮。</h3> <h3>镇里领导热情接待,让我们倍感第二故乡的温暖。</h3> <h1>五十年了,一切依然历历在目,瑞金,让我一生都会记住的地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