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雪的冬季 <h3> 戊戌年秋,缘于逃避孤独,乘坐北上的列车,一路风寒,来到久违了的海滨小城。</h3><h3> 北方滨海小城的初冬,己变的车少人稀,与夏天的热闹和沸腾形成鲜明的对照,正是在人如候鸟群翔东南的时候,我逆潮北漂,迎接和感受长城脚下的寒凉。</h3><h3> 华北冬天的霾近几年已成常态,大概也是由于温室效应,地处渤海北岸的疗养圣地竞然百日无雨,干燥和风裂都比前几年严重,好在文明建设的音韵味十足,三九天仍然能感觉到环海街巷环境的整齐。</h3> <h3> 现在住的地方和家乡的城市不太一样,没有高楼,没有车流,人们象是有意放慢了生活的节奏,很少见急溜溜急或火刺刺忙于抓钱的那种人。无论过节或娶嫁都不会有多大招摇,没有人放鞭炮糊红纸,也不见饭店里哟五喝六。从去年开始,政府拿五个亿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据说乞今没出现过强制行为,人们一贯制的服从。<br></h3> <h3> 虽不算是光荣也退休了,心身放松了许多,脑子里再也没有单位的概念,更没有上班的时间约束,似乎走到哪里都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的退休制度,让人倍觉惬意,不再会有以往那种发挥余热的倡导,所以在岗时就下过决心,当那一天到来时,绝不在给单位添任何麻烦。当差时经常安排接待,特别是节假日,以指导工作为由,常有退下来的人光临,法定节假也不能休息,一帮小年轻经常私下里报怨,并曾多次给我提要求,说你一定记牢靠了,退休后千万别到机关"骚扰",这种开玩笑比真话还诚实。我也曾回怼说:,以后大家宣誓,别再喊“奋斗终生”,改为"奋斗到退休”算了。</h3><h3> 由于这样的常备状态,退休完全没有感觉到许多人说的节点和间隔,大到政治经济,小到人情恩怨,都没有任何拉扯和牵挂,去那里都是一身轻,不觉的失落,更不存在舍离惆怅,现在有微信和网购,在那生活也不会碰上难题,只是担心山里那租下的三间民房和寄养在邻居家的小狗“豆子”。</h3> <h3> 尽管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从一个熟悉约地方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漂泊感还是有的,俗话说,百里不同天,十里改乡俗,首先是语音习惯不同,产生了许多误会,到街上买白菜,就让卖白菜的老汉十斤当成了四斤。出门一片生面孔,没有交流的人群,为打发时间,每天只好到附近的联峰山上去,山上有林彪的别墅楼,如今只剩下荒凉的院子,当年的水塔、水泥瓦、钢窗都让人觉得落后了一个时代。由于天气冷,到这里参观的人很少,多数时间就我一个人在院子周围蹭来跷去,很是尴尬。看来任何辉煌都可以被岁月磨损地残不忍睹。再往前就是保卫严格的中直机关,曾经的夏都,与北京的中南海不同的是机关大院是白墙,据说自2013年后因不再有暑期办公一说,夏都也便成为当代历史的一个背影。那一片红瓦绿树别致建筑群,成了中外首脑和各界名人名副其实的疗养基地。<br></h3> <h3> 入冬以来,听家乡的人们说沂蒙大地迎接了三场中雪,这里却不曾飘过一个雪花,人们在祈盼中渡了一个少有的干年。身处异地,老天是否降水,似乎并不怎么让我有一种渴望,人总是存有私心的,觉得只要每天早上能拧出水龙头的水就行了。大概也不在乎断水,沒有水也可能是打道回府的理由。</h3> <h3> 眼看冬去春来,长城内外依然未见银装素裏,山海之间仍旧没有惟余莽莽,一直呈现了这般少有的无雪的冬天。</h3><h3> 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内蒙古某市原军分区的常副司令,他是这一带的常客,虽已八十五岁高龄,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五年前,把多病的老伴安顿到长春儿子家,冬夏在这里租房常住。由于年龄的原因,旅游团不接纳他,每到春秋两季,只好带着临时招聘的年轻保姆自行到各地旅游。当问他是否辛苦的时,他淡淡的一笑说:人生真正的辛苦是无事可做。看来忙忙碌碌才是人生的本真,沉默并不是老年人的标志,人总是要在不平静中创造平静的,我很羡慕他的豁达,也很赞赏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心动之余,似乎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h3> <h3> 人生的转折,是不可能用一件事和一个时间点来标注的,过了一个无雪的冬季,并不能决定下一个季节里不是雨水充沛,也不能预示明年冬天里仍然无雪,看来生活也应如此,如果觉得走过的岁月过于清苦,那么现在可真到了放飞自己的时候了。</h3><h3> </h3><h3> (二O一九三月九日午李克峰于北戴河寒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