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是一个人思想的脚印。当我们在阅读一个人的文字的时候,何尝不是在阅读他的人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初二(2)班 齐星</h3><h3> 县城不像大城市,想要看看天都得仰着头。这里屋舍稀疏,四野环抱,天色上自无穷,缓慢地降下,直到浸漫过土地,把大片大片的清新双手奉上才罢休。</h3><h3> 遍地的油菜有些刚清醒的意味,也有些还在将明未明的晨光里混乱着的情绪,绵绵地跨过漫山遍野。我被它驱使,走下缓坡,漫无目的地寻找。</h3><h3> 我经过几头牛——还隔着很远,它们应该没有注意到我——我停下来,又不明所以地俯身,像个偷鸡摸狗的贼,本能地躲正义凛然的眼神一样。</h3><h3> 一共三头,有两头很是巨大,还有一头半大又大,都是一身用广漆漆出来的颜色,毛发平实地贴在光滑的脊背,身材还很好,甚至绷出了为数不多的线条,流畅而自然地在视野里一闪而过。我转而去看那只小的,它正依偎在它母亲脚下,四条蹄子撒成了一个极不美观的姿势,明显美梦正酣。大牛细细地用舌尖梳理孩子的毛发,缓慢而又温柔。</h3><h3> 我试着走近了一点——也只是一小步而已。但这次不巧,那只小牛醒了,迷糊地起身的刹那和我眼对上了眼。</h3><h3> 我有种想夺路而逃的冲动。但若是现在跑,动静一定会很大,那可能就不止是一头小牛的雄威了。于是我直接蹲坐在地上,从草缝里张望,把自己伪装成一只死去的菜鸡。</h3><h3>所幸那小牛的注意力很快被它父亲的叫声吸引了。我见那一家三口挨个起身,往离我更远的、更深的,也更接近东方的油菜地走去。他们站起来的时候,阳光会在那些光滑的毛发上映下一个个光圈,随着他们的移动而跳跃。</h3><h3>我慢慢地后退,然后又慢慢地起身,踏过腰高的油菜,爬上缓坡,站定抬头。</h3><h3> 东方日出的轮廓里,三头牛——现在是三个黑点——在黄绿一片的丛中游动,时隐时显。天色依旧清亮,亘古不变的长空在宇宙尽头和银河之初缩成一点,融入这一片菜花田中,继而被 无尽的温柔所取代。</h3><h3> 就在这里,只在这里,路有多么长、目标有多么遥远已经不再重要,因为阳光的出现,也因为这一切的美好。</h3><h3> 仅此而已。</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在心中的雾霭</h3><h3> 秦岭淮河以南,不像北京一样被霾笼罩,这里更多的是较为洁净的雾气,善良且讨喜的。</h3><h3> 如庐山的云海——这是从山野的角度来看。若是放到小城小镇,那么各处的江南一隅肯定是少不了。</h3><h3> 于是,还是绍兴。</h3><h3> 我已经去过三次,并非次次都碰得上下雨起雾。但待得时间一长,就总能见到“典型的江南水乡”。</h3><h3> 绍兴是座很小很小的小城,不比南昌繁华,所以起雾的时候也更显安静。我每每都醒得很早,父母还睡着,那里的雾是最浓的,上下几乎都看不见东西,甚至没有能够聚焦的实体。空气、空气中的颗粒以及内外的一切,被诡异的笔刷混合,再用灰白的涂料抹平,让人不知道自己是置身事外,还是根本就是这里的一员。</h3><h3> 随着太阳的升高,雾会散去一些,露出某些建筑的边角——或者是树冠、路灯和绿色的街道垃圾桶。这时候他们都是独立存在的,无依无靠,孤零零地悬在白屏之外,仿佛被猎枪瞄准的所谓出头鸟,呆愣在半空中。</h3><h3> 之后,白潮渐渐后退,吐出更多的景物。楼下的自行车整齐地出现,人声从街口传来,路中央的红绿灯映出了有些变质的光线,显出淡淡的疲惫,也在缓缓清明起来。</h3><h3> 远处一根佯做松树的信号塔探出半个头,用它为数不多的假叶子在雾中招摇,我看着它身后的写字楼一点点靠近——其实只是从雾气里显现了——似乎要和它相撞。</h3><h3> 很快,白色的烟尘回到了远山之中,氤氲的感觉消失了,忽然之间,车的鸣笛、人的谈话、锅碗的碰撞甚至炒菜的声响都在同时出现,刚才的所有的景象,好像都不过是晨昏交错时的混乱所导致。</h3><h3> 但我确信,那是真的。</h3><h3> 因为这一切从看不真切到看得透彻,从来都需要时间。这时间或长或短,或缓或急,但无非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的规律一直在进行,不存在的念想也不一定不能成真,这个世界的运转顺序若是从左往右、从上至下,那么人们根据这样一个顺序,也能做出从左上到右下的事情。三维空间是四面八方的,我们拥有三个空间维度、一个时间维度,还不够受用吗?</h3><h3> 简单的是雾会消散,复杂的事情也终会有结果。这是轮回,也是一条不回头的直路。</h3><h3> </h3><h3>教师点评:从初一到初二,齐星的文字一直是安静隽永的。她的独特的视角总是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愫。此文读完,亦是如此。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大空道理。有的只是对自己文字意境的坚持。为文自有精彩,我想大概说的就是她吧</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最是读书使人美</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初二(2)班 熊阅洋</h3><h3> 清风明月之夜,一卷在手,满屋文字的馨香。纸页沙沙,书香缕缕,静静地读,细细地品。烦闷之时,它使我平静;失落之时,它使我热血重燃;迷茫之时,它使我重寻方向;快乐之时,它使我发现更多美好。</h3><h3> 又是花开时,和煦的春风仿佛要把我吹回那年那月那天。那是我懵懂无知,生性活泼,总是静不下来的儿时。妈妈是喜爱阅读的,也总希望我能多读一些好书,可我却一心只想玩耍。每每妈妈拉我去书店,我便说与同伴相约了放风筝,决不能言而无信,妈妈也只能允许我去了。于是与玩伴拿着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草地上撒欢。每每妈妈给我几本名著,我也只是草草翻上几页便又开始玩。</h3><h3> 午后,我与妈妈看着综艺。那期节目的嘉宾,让我无比惊艳。犹是几年过去,对我来说,电视里那个姐姐的美,依旧动人心魄,即便我不知她的名字,也忘却了她的模样。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即便是幼小的我也不例外。我被她的美好震撼了,本就不太感兴趣的综艺,只依稀听见了“常读书”,“美”几个词。我冥思苦想,却也不明白她在说什么,只是将美与读书连在一起,我便好像发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般,凑到妈妈耳边,惊喜又小心翼翼地问道:“妈妈,是不是常读书就会变得和姐姐一样美呢?”妈妈听了我的话后,笑了笑,随即又陷入了思考。已记不清回答究竟是什么,但意思总归是肯定的。</h3><h3> 从那时起,我也随着妈妈认真地阅读了一本又一本的诗歌、散文、小说……如果说那日刹那间我被美吸引住,可后来的我却是真正地爱上了读书。爱上了书中丰满的人物与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爱上了那绝美的古诗词、文言文;爱上了书中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爱上了这个美好世界。</h3><h3> 如今我明白,当时我感受到的美其实并不只是来自她的花容月貌,而是她内在的气质迷住了我。这正是阅读修养气质的缘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姣姣佳人,细腻如雨。”</h3><h3> 书是灵魂的营养品,让气质之花绽放。生命里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都会沉淀在气质里。若是你读过余秋雨的散文,你会有一抹厚重而忧郁的情怀;若是你读过泰戈尔轻雅淡丽的诗句,你的灵魂里就会多了一抹温柔明媚的颜色。若是你读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西游记》,你的灵魂里便会多一抹坚毅不变的信念;若是你读过进行奇幻海底旅行的《海底两万里》,你的会多一抹探索未知奇妙的精神;若是你读过《小王子》,你就会多一抹纯真善良的童趣。</h3><h3> “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读书是其中最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需求助他人的捷径。”</h3><h3> 最是读书使人美!</h3><h3>教师点评:古人云:读经宜冬,其神专也。</h3><h3>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读书是一件可以感受别人美也可以让自己美的奇妙过程。阅洋的读书故事让人赞叹。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好一艘精神驳船</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 ——读《傅雷家书》有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初二(3)班顾博文 </h3><h3> 唐时杜子美既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一份牵挂,也是当面不能言时的交谈。我知道的名人家书中有麦家的《致儿子的一封信》,对青春期儿子的絮叨与执着,像极了过年才吃的那碗“福羹”,热热乎乎,粘粘糊糊;还知道《曾国藩家书》,严肃求实,犹如良药苦口,对子孙颇多教诲。《傅雷家书》则是求同存异,有浑然天成的中式书卷之气,又自带旁征博引、开明开放的西式格调,情感冷静、凝重,却传递着温暖的亲情。</h3><h3> 《傅雷家书》记录了傅聪与父母的家信往来,父子交谈人生的哲学,朱理为人之道;母亲则关心生活细节、交流年轻时的经验。在这一封封包含深情,富含教育智慧的书信中,傅雷先生对人生,对艺术,对祖国的原则和坚守,汩汩流出....</h3><h3> 仿佛就像一艘精神驳船,将家族高尚的品质,纸短情长,在这尺素间传承流淌。</h3><h3> 傅雷先生品行贵重,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注重潜移默化,是子女身边最好的榜样。傅雷先生在翻译英法经典上颇有建树,这一切的成果均与他个人的刻苦、敬业密不可分。但在家书中无一字不向少年气盛的傅聪灌输着做人的根本——“敬业、谦虚、忠实、朴质”。正因为傅雷以身作则,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地追寻那心目中神秘的文学力量,傅聪也更加地奋发练琴,细细琢磨浪漫而哲学的肖邦.</h3><h3> 傅雷先生与长子傅聪的情感,是分享与建议的教育方式,亦师亦友,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值得现代家庭借鉴学习。文字的珠玑中,无法准确地概括为人父对小辈的呵护情怀,它就如同清茶与茶叶,不沉不浮,相偎相依,为国家文化弘扬而贡献自己绵薄之力,为社会风尚进步而燃化自己短暂的生命,为大我之成而淡化小我之利,即使是在身体力行,最艰难的时刻,互相勉励。傅聪的恩师,杰维次基赞美傅聪“...爱自己的祖国很深,出色的音乐技巧与天才似的头脑,注定要为自己的热爱的母国争光....”</h3><h3> 傅雷先生在对傅聪严苛的音乐培养的点滴中,都渗透着父亲独特的慈爱,而这种爱意的载体,是对爱国,对敬业,对谦虚严谨的为人之道的言传身教。家书中谈到“先做人,再做艺术家,次做音乐家,后做钢琴家”的朱理学为人哲学,都附着在这单薄的、漂亮的“双鲤”间往来流淌。</h3><h3> 傅雷先生对生活的热情,对家庭的热爱,对事业的孜孜不倦,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关爱与对于华夏大文明的探索,傅雷一生的未尽之憾,对后人都是一种热切的盼望。盼望当今之少年能以“星火燎原”的势头,在更好的环境中充盈自己,冲破屏障,向前瞭望!</h3><h3> 世界不会因你的静止而停转,那么就继承先生的梦想,接过希望的火炬,承载着这艘驳船的精神力量,继续航行,新生活的曙光等待你的瞭望!</h3><h3> “——赤子孤独了,</h3><h3> 会创造一个世界。”</h3><h3>教师点评:还记得用美篇第一次推作文的时候,顾博文同学的《猫》是首推的第一篇。文字犀利又不乏深邃的思考。他的文章总是能让人找到一些独特的东西。或许这就是才气体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在心中的种子</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二(3)班 魏怀瑾</h3><h3> 小学毕业之际,他考进了那所曾经梦寐以求的中学。中学生活即将到来,他满怀激动,在心田的一角,种下了一粒种子。</h3><h3> 他以为,这里种子会得到阳光的垂爱,土地的青睐,露水的滋润,顺利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他觉得,自己在那所中学也能赢得拔尖的成绩突同学们的赞美。</h3><h3> 但现实用最残酷的方式告诉他:这是与小学完全不同的地方,在中学里,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作业与课程变得繁琐而刁难,同学的眼神与言语却比往日小学中冷淡了不少。曾经的努力无力提高成绩,往日的勤奋跟不上他人的脚步。一系列巨变,让他仿佛坠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任他扑腾,挣扎,却总也看不见岛屿或渔船。</h3><h3> 几番“奋斗”却毫无进展与成效时,他近乎崩溃。汪洋的大海榨干了他最后一丝力气,他再也无力反抗,充斥着沮丧,不甘的心沉入海底。</h3><h3> 在挣扎中,他不时期看一看心中的那粒种子。但是,他没有看到一株绿芽破土而出。阳光将它抛弃了,土地与露水也将它遗忘了。最终,连主人有人放弃了,倔强的转过头,不再望它一眼。</h3><h3> 在多重打击下,心灵再也承受不住父母的情感,昏睡过去。成绩一落千丈面对同学惊讶的眼神,家人失望的叮嘱,他已不再关注。真的就这么放弃了吗?在尝试一次会不会更好?每每写完作业,他的都会望着漆黑的天空,自问自责,但一切犹如消失了一般,没有回音,也没有影子。</h3><h3> 心,仍在沉睡。</h3><h3> 种子已就没有发芽,似乎,正在地下腐烂。</h3><h3> 终于有一天,一个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别灰心,记住,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想要进步,除奋斗别无他途,你可以仰望星空,但必须脚踏实地。”</h3><h3> 多么洪亮的声音!话语在心中轰鸣,犹如一只闹钟,让沉睡中的心灵清醒过来。</h3><h3> 带着苏醒的心灵,他开始努力了,开始默默奋斗了。在课桌前奋笔疾书,在月光下挑灯夜读;与每一堂课战斗,与每一道题厮磨。在无数个日夜间,奋斗的身影在昭示:一块明亮的星星,将在夜空中绽放光芒。在奋斗的路上,并非没有坎坷。一些同学怂恿他停下,家人怕他累坏身体,但这些无法阻止他,脚步没有停下,反而越迈越快。在曾经无比坚定的梦想许久没有看到希望时态想过放弃——不是义无反顾的出发,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他不知道坚持下去会怎样,但放弃会后悔。一步,又一步一个个件事都脚印被踩在柏油路上,从未停下。在多日的奋斗中,他迎来了蜕变。</h3><h3> 种子忽然发芽了,在阳光,土地的青睐下,在烈日,暴雨的锤炼下,茁壮成长。之不过,主人扎进奋斗中,未曾望它一眼。</h3><h3> 一鸣惊人。</h3><h3> 他收获了优异的成绩也同学的赞美,释然与自豪涌上心头。这一刻,是多少个日夜,多少的汗水换来的,他自己在清楚不过。成绩的疲惫与委屈,都烟消云散。</h3><h3> 回望过往,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走了这么久这么远。并且,多日未冒出芽的种子,竟然长成了参天大树。</h3><h3> 他欣慰的笑了:多棒的树啊,努力没有白费。</h3><h3> 在心田的另一角他又种下了一粒种子</h3><h3>教师点评:我们永远不能低估一颗种子的力量。当它在一个孩子内心中扎下深根,我们要做的或许只有耐心的等待。</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品舍 品世 品人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初二(7)班 王翰文 </h3><h3> 轻轻翻开淡绿色的封面,《雅舍小品》四个字跃入眼帘,是梁实秋先生的书。一页,又一页,就这样,我迷失在先生淡雅而不失诙谐的文字里。</h3><h3> 先生的雅舍,名为“雅舍“,实际上称“陋舍”也不为过。据他说“因雅舍建于半山腰上,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h3><h3> 那样的屋子,当时亦算简陋之屋。可在餐前饭后,上坡下坡的劳苦情状实在不难想象。读着读着,我又读到了这样的描述:“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吮汤声,撕纸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这是一个文人的居处吗? 我思衬着,怒意涌动起来,如此暄嚷之地,甚于居处市井之中,换作我,怎能忍受这样的磨难?但先生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他经受住了,更写作自遣,不拘篇章。在生活的风风雨雨里依然行己欲行之事,为己所欲为之人。</h3><h3> 忽而一阵风吹来,手中的书页翻动着,“不亦快哉”吸住了我的视线。我止住书页,“抱红泥小火炉置街门外,手持破蒲扇,徐徐又扇之,直到天地霰缊,一片模糊” 。这是表示国泰民安,有米下锅,不亦快哉!读到此处,我亦快哉,抱炉生火,以烟扰人,本是“不道德”之事。梁实秋先生在书中道快意之事,然而在现实里却是一个谦谦君子,从不做类似于此种快意之事。他道出了平常生活中君子拘于礼节欲为而不为之事,以点出我们悠然自乐之趣。书,确是不平凡之书;人,实为不平常之人。</h3><h3> 再度翻动手中的书,我见他写道“现在北平变了。儿时流连的地方,悠闲享受的所在,均已去得无影无踪” 。梁先生离京几十载,晃晃悠悠地漂荡于全国各地,最终移居美国,怀人思乡之心在岁月的醇酿中愈发浓厚,挥之难去。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着实给国人带来了便利,可也让背井离乡的人有些不知所措,那么多旧时的有趣玩意,仿佛消失在了另一个世界里。</h3><h3> 书卷徐徐闭合,我心释然。目送他的背影远去。品舍,品世,品人生,品不尽书中之意。</h3><h3>教师点评:一边是优雅,幽默,有趣篇篇精致的《雅舍小品》,一边是少年的雏音解读。大师的境界在被未来慢慢解读,可赞牛犊不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在心中的选择</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二(7)班 舒靖涵</h3><h3>零丁垂柳,不负丹心</h3><p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h3><h3> 卷卷青史上,个人命运的波澜与时代的长河交织着,悠悠岁月,有那一个人,明明可以富贵一生,却甘愿以死明志,血映丹心。</h3><h3>那年,残雪未融,柳芽初绽,凉风习习,晴空万里。</h3><h3> 他身着一袭千疙百孔的暗红色长袍,头颅低垂,眼眸微闭,像斗败的公鸡,凌乱的发丝掩去几分铮铮傲气,眼底尽是不甘与悲戚。</h3><h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他一想到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之景,想到元军得意洋洋的笑脸,只感到钻心的疼痛流窜全身,忍又忆起元兵大军压境,自己誓死卫国,竟是国破家亡,落得阶下囚的境地,可悲、可叹。</h3><h3> 元朝大将收起凶狠的面孔,恭谦尊敬地请他上座,言辞极尽褒扬,软硬皆施,命令哀求,目的不言而喻,要他投降,为元军效力。</h3><h3>这是一个极为难难的选择。自他被俘以来,妻儿被迫入宫为奴,是他连累了家人,他恨、他怨,却别无他法。倘若他投降敌军,不仅可以一家团聚,还能得到良田美宅,高官厚禄,继续当他的大将军。</h3><h3> 他是多么重情重义之人啊,怎么忍心看亲人受苦?但他又是多么倔强忠心之人啊,怎么甘心背上卖国求荣的耻辱?最终,他选择以冷漠和坚决粉碎了敌人的美梦,只是因为他不想富贵滔天却千夫所指,他背叛不了心中的忠义。</h3><h3> 过零丁洋时,他留下了这样的诀别,“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h3><h3> 好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敢问忠魂烈骨今何在,却道零丁洋岸柳色青,他所留下的诀别昭示着个精习忠报国的选择。</h3><h3> 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用自己的赤子之心,践行他以身报国的誓言,选择放弃虚无的浮华美景,选择用一生的热血谱写出这惊天动地的赞歌,难忘那留在心中的选择。</h3><h3>教师点评:选择无处不在。而读懂他人的选择则需要更多的脑力和精力。或许是这位姑娘感叹于文天祥的生死观,或许是这位姑娘佩服于文天祥的大义凛然。总而言之,她读懂了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