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巜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总第14卷),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font></h3> <h3>共青团涵江区委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苍然社区宫下路156号原涵江中学(即莆田六中旧校门门楼)。</h3> <h3>现状</h3> <h3>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霞徐新宫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新宫里14号</h3> <h3>文墨斋书店交通站遗址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前街社区原远东巷8-9号。</h3> <h3>涵江联络站旧址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萝目田23号</h3> <h3>抄砸陈湖泉豆饼行遗址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南宫口路122-136号(即宫口河)</h3> <h3>奇袭涵江交通银行遗址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保尾路23号。</h3> <h3>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蔡氏宗祠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过山自然村。</h3>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19日下午实地拍摄</p> <p class="ql-block">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蔡氏宗祠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沁后 村过山自然村。</p><p class="ql-block">省三小学创办于 1910 年,是莆田早期新式小学之一。1929 年,中共莆田地方组织在该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同年秋,蔡拱 北接任校长后,在该校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负责接待护送往来的 革命同志、传递情报等任务,是山区与平原之间的重要联络站。 1930 年秋,蔡文焕接任校长后,该校党的活动更加频繁。同年底, 外坑苏区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巡视员兼莆 属特委书记邓子恢率队在外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马备领路下,转 移到白沙东度老区王纪修家,再由王纪修派红军战士护送到沁后 省三小学交通站。同年 12 月 29 日,邓子恢在该校召开中共莆属 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撤销红军第 2 支队,张威等 4 位军事干部回 闽西苏区。莆田工作由王于洁、蒋声、郭寿銮负责。为了保证省 委巡视员的安全,王于浩等力劝邓子恢暂离莆田,由地下交通员 护送,经江口去福州,转赴闽东巡视工作。此后 10 多年间,中共 闽中地方组织领导人王于洁、王纪修、蔡文焕、黄国璋、苏华(女) 等都曾到该校开展革命活动,指导工作。解放前夕,该交通站为 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闽中做了许多革命宣传工作,发挥 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为蔡氏宗祠,是蔡氏热心教育的华侨和商人借宗祠之名募资修建的校舍。坐北朝南,两层土木结构的五间厢楼房,占地面积 750 平方米。1926 年秋建成后省三小学迁址于此。1988 年,村内两所小学合并后,省三小学校舍一直闲置, 因年久失修,校舍后墙部分损坏。2008 年,在村民的支持下,捐 资 15 万多元,对校舍进行修缮,并在二楼大厅设立省三小学交通 站纪念堂,展出了莆田革命斗争事迹和 10 多位先烈照片以及革命 先辈反映革命史的诗词和书法作品。中厅左边后房为邓子恢居室, 门上挂着闽中革命老同志张兆汉题写的“子恢室”牌匾,室内展 出了邓子恢当年居住时的简式眠床、办公桌椅。</p><p class="ql-block">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于 2011 年 3 月被中共涵江区委、涵江区 人民政府公布为涵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 究室于 2011 的 12 月给予立碑保护。</p> <h3>江口列宁小学旧址位于涵江区江口镇丰美村东田自然村</h3> <h3>江口缴枪战斗旧址位于涵江区江口镇新墩村新墩自然村。</h3> <h3>中共莆田县委反叛斗争旧址院里小学位于涵江区江口镇院里村园里自然村</h3> <h3>上林亭伏击战遗址位于涵江区江口镇石东村上林亭自然村(即福厦公路324国道91-93公里处的南侧,现为一片平地)。</h3> <h3>红军207团驻地旧址三官堂位于涵江区萩芦镇枫山村险坑自然村:<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国工农红军207团旧址(三官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涵江区萩芦镇枫山村险坑,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土木结构,共3间,占地面积约80㎡。1930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由陈天章率领部分人马曾驻扎在险坑一带,积极宣传革命道理,深入发动周围广大群众武装起来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抗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卫了当地群众的安全。期间,红军宣传队在三官堂内外书写了数十幅革命标语,如“打倒残酷屠杀工农的国民党”、“农民武装起来,建立苏维埃政权”等。红军207团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给闽中和莆田的革命斗争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在莆田人民心中燃起了不灭的革命火种。三官堂作为红军游击队驻地,在闽中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span></h3> <h3>苏华(省顾委原委员)故居位于涵江区萩芦镇官林村头份自然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苏华(1908-2008.4)、女,原名黄德馥,涵江区萩芦镇人。在教会学校学习,中学毕业后当小学教员。1926年后,投身革命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大革命运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莆田县委秘书、县委委员,负责妇女运动工作。1933年冬,调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工作。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被破坏后返回莆田工作,任县委妇委书记。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先在莆田沿海地区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后到常太及莆(田)永(泰)边游击区做群众工作及后勤工作。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被捕牺牲后,她被选为新建的中共闽中工委委员,着力协助工委书记刘突军做政治思想工作。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把闽中工委分为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她被任命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书记。任职期间,大力发动城乡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她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1941年冬,她被调到中共福建省委负责政治交通工作,常年奔走于闽北、闽江和闽中之间,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翻山越岭,穿行于敌顽之中,出色完成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她在福州市区设立地下交通站,负责沟通中共福建省委与各地委间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福建省妇联主任兼党组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妇联委员,中共福建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5年离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苏华故居为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建于1920年,坐北朝南,共2开间,门前有个小天井,占地面积30多平方米。因年久失修,房屋已破旧。(注:已修缮)</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3>修缮后</h3> <h3>参观考察(2019年春节)</h3> <h3>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兴隆法坛位于涵江区白沙镇澳柄村湖井自然村</h3> <h3>东泉列宁小学旧址王氏宗祠位于涵江区白沙镇东泉村东度自然村</h3> 修缮后的东泉列宁小学,周边环境优美,不远处还有姑嫂圳等景点,值得一游!<br><h3><br></h3> <h3>白沙红军岭位于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澳柄桥南端澳柄岭(白沙红军岭海拔450米,岭上石板路长450多米,保存较好,与澳柄桥、澳柄宫连在一起,是一处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h3> <h3>红军第207团旧址澳柄宫位于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桥头自然村。红军207团旧址由澳柄宫(驻地)、澳柄桥(哨卡)、陈列馆(新建)组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h3> <h3>市老促会领导参观考察红军207团纪念馆(2018年10月23日)</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下茹山储粮库旧址位于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下茹山自然村</h3> <h3>莆田红军游击队活动据点旧址灵应法坛位于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澳溪畔</h3> <h3>东泉圆通寺军事会议遗址位于涵江区白沙镇东泉村石梯红后自然村(书中记载“溪南自然村”有误,圆通寺又名红后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经是东泉小学校址,后为东泉粮站,现为东泉粮库)。</h3> <h3><font color="#ed2308">中共莆属特委会议遗址位于涵江区白沙镇龙西村外坑自然村,此处革命遗址由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8年9月立碑保护,</font></h3> <h3>程灿烈士故居位于涵江区白沙镇白沙居委会坪埔自然村</h3> <h3>程灿烈士纪念亭(2005年10月建)</h3> <h3>黄梦喜家四烈士墓(位于涵江区白沙镇东泉村圳顶自然村)</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庄边镇:革命遣址“开福寺联络站”位于庄边镇岐山村顶隔自然村。因开福寺处于莆田、仙游、永泰交界处,来往方便,有利于闽中游击队开展活动。1931年至解放前夕,成为闽中红军游击队秘密集会场所和重要联络站,1931年,陈建新等同志向当时寺内住持琼章大师父宣传党的政策,使其支持地下党组织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工作,发动农民组建农会,开展抗捐、抗税、抗租等斗争。解放前夕,该村胡文灼、林练、胡茂堂等人在寺內为游击队散发的传单、张贴革命标语。</span></h3> <h3>開福寺始建于唐初,原名九座寺,占地10多亩,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毁灭于战火,成为废墟,直到明成祖乙末年间在原址上重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现存石牌、马槽、古钟、牌匾等文物。开福寺联络站旧址于1997年12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联络站纪念室</h3> <h3>山溪红军洞遗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山溪村下田自然村寨垵溪畔。1936年9月,王于洁、刘突军率领闽中游击队经庄边赤石、赤溪、坑头里到山溪村,居住在山溪口寨垵岩洞。红军游击队进驻寨垵岩洞后,负责开辟山溪新据点的黄国璋决定找盘踞在山溪寨的土匪头目黄开元谈判,以打通游击队进驻山溪的通道。黄开元起初不肯答应,当得知游击队已开到自己的眼皮底下,黄国璋态度又很坚决,只好同意游击队进驻山溪寨的要求,双方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不久,游击队撤出寨垵岩洞,开进山溪寨休整。山溪红军洞遗址寨垵岩洞,又名仙人洞,岩洞地面是平坦的石板,洞内宽阔,铺设为两层,能容纳百人以上,现洞内保存有马槽、石臼等遗物。洞口杂草丛生,洞前是一条小溪,有一条1.5公里的山路通到红军石洞。</h3> <h3><font color="#ed2308">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1936年7月下旬,常太游击队根据地遭到国民党的疯狂“清剿”,为了摆脱困境,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游击队暂时撤出,转移到常太北面广业区的白沙、庄边一带老基点村隐蔽,但因这些地方距离常太较近,非久留之地,刘突军等决定到莆田北面和永泰交界的地方开辟一块新区。宁里地处莆田和永泰交界处,是国民党军警从不光顾之地。1936年9月,方子明按照中共闽中特委指示,在这里开辟新的地下据点,并把活动区域从宁里逐渐扩展到永泰的凉伞山、寨下、旗插安等村。10底,闽中游击队从山溪转移到宁里、旗插安隐蔽休整。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把这里建成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于是派出工作组,深入各村做群众工作,组织农会,发展党员,使游击队在这里牢牢扎下了根。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等5位领导人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3月,成立中共闽中工委,以接替特委领导。6月中旬,黄国璋从香港回到宁里工委机关,向刘突军、苏华汇报去香港向中共南临委请示工作的情况。随后,中共闽中工委在宁里召开扩大会议,黄国璋传达了中共南临委关于闽中工农游击队统一改编为抗日义勇军以及同国民党进行合作抗日谈判等指示精神。会议决定闽中工农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救国义勇军第7路军第1纵队,吴德标任司令员,刘突军兼任政委,雷光熙、王铁成为副司令员。会议表示欢迎中共厦门工委把中共晋南工委划归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建议,并决定李刚为中共闽中工委委员。从此,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地区逐渐扩大到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这次会议对于中共闽中工委贯彻执行“联蒋抗日”方针具有重要意义。中共闽中工委根据新形势,决定游击队继续隐蔽在宁里、旗插安一带集中整训,为奔赴前线抗日作准备,并敦促国民党地方当局停止内战、共同抗日。9月上旬,闽中国共合作抗日和谈达成协议后,闽中抗日义勇军从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边境开往庄边赤石(今尚书桥)进行整训。10月15日,闽中抗日义勇军奉命下山接受点编。1938年4月,编入新四军开赴皖南前线抗日。中共闽中工委书记黄国璋与方子明、苏华(女)、林汝南、饶云山、杨凤来(女)、张坤等同志继续留在地方开展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闽中工委(闽南特委)机关仍设在宁里,直到1941年初迁往永泰县风洛。闽中党组织领导游击队在宁里开荒种地,建窑烧炭,并举办过数期县、区干部学习班,培训党员干部,巩固和发展基层组织。这些参加学习的青年学员后来大都成为闽中革命的骨干力量。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为民居,由门房、大厅、后厅、天井、左边1栋两层楼房、右边两栋两层楼房相互联结组成,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760平方米。2010年至2011年,庄边镇政府组织多方筹资修复,宁里旧址面貌一新。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于2011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font></h3> <h3>宁里红军战壕遗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1936年10底,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从庄边山溪转移到宁里隐蔽,并决定把宁里建成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为抵抗国民党军“围剿”和保卫宁里,政委刘突军率游击队在宁里后山制高点修建一条战壕,作为游击队的重要军事设施。抗战胜利后,闽中地区作为中共福建省委领导开展抗战反顽斗争的中心,尤其是受苏澳、东吴、科任等事件的株连,成为国民党当局“清剿”的重点,他们调动大量军警,在闽中到处滥捕滥杀。中共闽中党组织和游击队已于1941年初迁出的宁里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清剿”。1945年10月,胡季宽率一个保安团200多人在红军战壕上修建碉堡,设立䒋台,捕杀革命群众。宁里战壕遗址为深0.5米、长40多米的战壕。</h3> <h3>宁里红军红军学校旧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闽中工委(闽南特委)机关设在宁里,直到1941年9月迁到长乐南阳村。闽中党组织领导游击队在宁里开荒种地、建窑烧炭的同时,于1938年至1940年秋举办红军学校,轮训莆田、仙游、福清、长乐、永泰、泉州等县、区干部,巩固和发展基层组织。1938年8月,中共闽中工委在宁里红军学校举办10多人的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人员来自莆田、仙游、福清、长乐等地,其中妇女占大部分。1939年2月20日,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在宁里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培训党支部书记及一部分区委干部,为期两星期。学习的课程有统一战线、党的工作、军事常识等。蔡文焕、杨𣏌负责组织学习。50多名学员以草棚为课堂,住山洞、睡草垫,生活虽然艰苦,但学习的热情却很高涨。1940年2月起,中共闽南特委在宁里举办区级干训班和军训班,采用轮流征调干部入学的办法训练干部。2月至4月,训练班先后培训了长乐、莆田、仙游、永泰的青年干部。同年秋,开始训练泉州地区的干部。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的青年干部分两批出发,林壮带、史爱珠(女)、苏小泰等先到宁里,继又由李刚亲自前往泉州带许集美、朱伦炎、陈造成、林春粟等到特委机关参加学习,但后因国民党军发动“清剿”,中共福建省委又调主持人李刚参加省委武夷干校第四期训练班学习,特委学习班只好停办,学员们按特委指示返原地继续工作。参加宁里红军学校训练班的学员后来大都成为闽中革命的骨干力量,在培养干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宁里红军学校旧址为单层砖瓦结构,于20世纪80年代重建,占地面积约72平方米。当时的培训设施己基本荒废,目前闲置。</h3> <h3>飞廉洞联络站旧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前埔村南岑自然村。飞廉洞联络站由黄万金负责做好中共闽中地方组织过往人员的接待和护送工作。黄万金还利用到各村理发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宣传工作。他的理发箱是上下两层的,上层放理发工具,下层放宣传单。他每次外出都带上宣传单,开展秘密宣传工作,注意培养积极分子参加革命队伍。当时参加地下组织成员有50人至70人,后由于地下组织成员欧金水叛变,黄万金被捕,1942年牺牲于福州。从此,该联络站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飞廉洞联络站旧址位于古越王台山脚下,与白沙镇广山村交界,为单层土木结构的祠堂建筑。2009年因向莆铁路建设被拆除,平移至联络站旧址前的草坪上重建,单层砖木结构,共3间,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现有村道直达飞廉洞,交通便利。</h3> <h3><font color="#ed2308">徐州宫联络站旧址:<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徐州宫(地下)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徐洋村徐州自然村。解放战争时期,闽中游击队在徐州宫建立联络站。1947年初,游击小分队队员黄正端、陈国双、池洪坤等人在宫里开会、住宿,存放枪支、弹药,开展革命活动。徐州宫始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明代重建,清光绪三十年(年1850年)重修,保持清代风格,保存部分明代构件。座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220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堤、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4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两侧的墙各出檐1.25米,是奉祀妈祖的宫庙。徐州宫联络站旧址于2006年9月被涵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font></h3> <h3>老家“徐州宫联络站旧址”也是徐洋小学旧校址、还是徐洋知青点旧址(2019年正月十一拍照)</h3> <h3>半溪联络站旧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上院村半溪自然村。1947年,黄国璋、林汝南、饶云山经常在上院村活动,并在半溪邱元洋家建立地下联络站,邱元洋为联络员,积极参加地下革命活动。半溪联络站是庄边望江山脚下的一排普通民宅中的一间,单层土木结构,建筑面积占地20平方米,房屋久无人,已破旧不堪。</h3> <h3>闽中工农游击队山溪驻地遗址山溪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山溪村留坑自然村。1936年7月下旬,为了摆脱国民党军对常太根据地的“围剿”,闽中工农游击队带领根据地部分群众撤出莆仙边游击根据地,转移到庄边赤石一带山区隐蔽,不久,转移到山溪,进驻山溪宫休整,严明红军游击队纪律,以提高游击队员的政治素质,同时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捐税、反抽丁斗争,扩大政治影响;一面搞好统战工作,游击队派人与山溪附近的岐山、上院、黄龙等地的大刀会组织进行谈判,晓以民族大义,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最终达成协议,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国民党反动派。与此同时,说服山溪村民消除宗派矛盾,组建一支抗敌保乡的赤卫队,积极配合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同年10月,国民党永泰县政府得知山溪有游击队活动,便派保安队跨境“进剿”山溪,被游击队击退后,立即向“绥靖区”报告求援。10月下旬,莆田、仙游、永泰3县驻军分三路“围剿”山溪。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为保存实力,游击队主动撤出山溪宫,转移到宁里、旗插安一带。国民党军在山溪的“围剿”扑了个空,一怒之下,釆取“烧、杀、抢”三光政策,疯狂迫害山溪群众。上柏、上房、下田的5座民房被烧毁,民兵黄天林、洪峰被国民党军开枪打死。老人们携儿带女逃难,青年人在民兵黄合仕、黄珍旺、黄爱区、黄朱池等带领下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山溪人民在掩护游击队、打击敌人、支持游击队活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闽中游击队山溪驻地遗址为山溪宫,1995年被拆掉改建为山溪小学。该教学楼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坐北朝南,每层中间为楼梯,左右各两间教室,占地面积260平方米。</h3> <h3>山溪宫新貌</h3> <h3>山溪村美景</h3> <h3>闽中工农游击队宁里驻地遗址亦称红军洞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1936年10月底,为避开国民党军“清剿”,中共闽中特委率闽中工农游击队主动撤出山溪,转移到新开辟的宁里一带,住在宁里西南深山中的下田岩洞和一旧炭窑中,粮食由开辟宁里活动据点的工作组和群众支持解决。游击队在下田岩洞隐蔽休整后,中共闽中特委根据宁里是个偏僻山村,村落分散、人烟稀少,国民党军警从不光顾的情况,决定把宁里秘密建成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于是,派出几个工作组,深入各村做群众工作,发展党员、组织农会,开展活动,并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使红军游击队在宁里牢牢扎下了根。1940年初,中共闽南特委在该岩洞举办抗日干部训练班,培养骨干力量。闽中工农游击队宁里驻地遗址亦称红军洞。现存的一个洞口杂草丛生,另一个洞口已堵塞。</h3> <h3>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赤石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坑头里自然村。1934年至1949年间,中共闽中地方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雷光熙、邱子国、方子明、黄国璋、苏华(女)、林汝南等都曾在庄边赤石宫组织群众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并以垵口村、安马洋村、半岭村作为革命活动据点。1937年9月,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双方商定:闽中抗日义勇军正在点编前先在莆田庄边赤石垵口村集中整训。谈判结束后,闽中抗日义勇军陆续从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边境开往赤石宫集中,中共闽中工委着手从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对部队进行整训。由刘突军等工委领导人负责对战士们进行政治形势和革命纪律教育;由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吴德标任军事总教官,带领战士进行刺杀、格斗、射击等训练;由文化程度较高的翁鸿建等人上文化课,教战士识字和学讲普通话。经过一个多月的集训,有效提高了战士们的文化、军事素质。同年10月15日,抗日义勇军奉命离开赤石宫下山候检。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赤石宫为土木结构的宫庙。建于明初,始建时只有上单殿。1824年至1826年间重建,现建筑占地面积420平方米,有上下两殿,左右厢房共8间,内外有8对青绿石石柱。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赤石宫于1984年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h3> <h3>中共莆田夹漈支部旧址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巩溪村山尾自然村</h3> <h3>中共莆属特委旧址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霞瑶自然村。<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共闽中地方组织.中共莆属特委简介</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27年(民国16年)10月,陈国柱回到莆田。12月,在陈国柱、黄经芳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共莆田县委、仙游县委同时成立,归福建省委直接领导。1928年(民国17)年3月中共莆田县委在澳柄建立第一支武装队伍——莆田游击队,队长陈天章,指导员黄经芳。游击队活动于广业、常太和莆仙边界的山区。同年4月,莆田县委发动全县农民展开反抗烟苗捐的斗争,仙游县委也发动群众开展反苛捐杂税斗争。由此,仙游县委领导人被国民党当局通缉而转移外地。1928年(民国17年)11月,在省委巡视员的指导下,将仙游县委改组为临时县委。这时,莆仙地区有2个县委、6个区委、29个支部,250多名党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0年(民国19年)8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二○七团。同时,莆仙党团组织决定合并,建立莆田总行委,书记王于洁,直属省总行委领导。10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八团。</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0年(民国19年)11月,省总行委撤销,恢复福建省委建制。在省委常委王海萍和巡视员邓子恢的主持下,莆田总行委实行党团分化,成立中共莆属特委,书记先后由邓子恢、王于洁担任。莆属特委直属省委领导,管辖莆田、仙游、惠安的党组织。此时,原红军二○七团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同年12月,成立莆田外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马备。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0年(民国19年)12月下旬,国民党当局纠集1000余人武装,分别“围剿”莆仙两地的红军游击队,因力量悬殊,特委机关被冲散,苏维埃政权被摧残,闽中地区的革命斗争转入低潮。</h3> <h3>参观考察(2019年春节)</h3> <h3>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宣德宫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塘后自然村</h3> <h3>外坑苏区反“围剿”斗争旧址位于涵江区新县镇白云村芦尾自然村</h3> <h3>陈天章烈士故居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芹山自然村。<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烈士简介</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陈天章(1906-1930),福建省莆田县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人。出身于农村牧师家庭。1922年考进莆田哲理中学,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2月当选中共莆田特别区委组织委员。不久参加福建省第一期党政干部训练班学习。1927年4月3日,国民党右派势力在福州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根据党组织决定,深入农村开展秘密活动,努力恢复党组织。同年底,中共莆田县委成立,任组织委员,兼管兵运工作。1928年组建闽中党组织领导的第一支工农游击队,任队长,多次率队袭击敌人,夺取武装,扩大游击队。1930年8月,莆田红军游击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任政委。同年11月担任中共莆属特委委员兼福建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由红207团改编)政治部主任。1930年12月25日,驻闽中的国民党海军陆战队纠集莆田县常备队、地方民团等,分三路进犯外坑苏区,红二支队一部被敌军包围。陈天章率部英勇奋战,终因弹尽负伤,不幸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同年12月28日英勇就义。</h3> <h3>参观考察(2019年春节)</h3> <h3>外坑乡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h3> <h3>蔡平远家联络站旧址位于涵江区大洋乡霞洋村后洋自然村</h3> <h3>后洋联络站旧址位于涵江区大洋乡霞洋村后洋自然村</h3> <h3>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度口小学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大洋村洋边自然村</h3> <h3>闽中司令部纪念馆接待中心</h3> <h3>闽中支队后勤部旧址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大洋村洋边自然村</h3> <h3>1.闽中支队供应部旧址善扬宫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大洋村石苔自然村。2.闽中支队印刷厂旧址万安寺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大洋村洋边自然村</h3> <h3>闽中支队兵工厂旧址贵峰岩位于涵江区大洋乡车口村外坑自然村</h3> <h3>闽中支队粮仓旧址水头宫位于涵江区大洋乡瑶山村三连自然村</h3> <h3>闽中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崇兴村灯炉寨自然村</h3> <h3>参观考察(2019年春节)<br></h3><h3><br></h3><h3></h3> <h3>闽中支队司令部疗养所旧址带雾寺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坂洋村顶际自然村</h3> <h3>宅利斗霸大会会址位于涵江区大洋乡琼峰村宅利自然村</h3> <h3>悬钟岭战斗遗址位于涵江区大洋乡瑶山村西福自然村</h3> <h3>百丈岭战斗遗址位于涵江区大洋乡霞洋村与福清市东张镇岭下村交界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