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江游记

刘明月

<h3>泾川三百里,是徽文化的辐射区,也是宣纸的故乡,文人辈出。本人历来钟情于泾县的山山水水。其间青山绿水间掩映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与皖南深处的徽州黄山人文风格一脉相承,融合进青弋江两岸的山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h3> <h3>青弋江上游在丛山峻岭中蜿蜒曲折地奔流,过太平湖进入泾县境内,水势趋于平缓,江水碧水萦回,清澈如镜,良畴美田,阡陌如绣,景色迷人,它像一条萦绕在水秀山青的皖南大地上的绿丝带,自古便是舟楫纵横,是皖南人走向外面世界的水上通衢。诗人李白曾经三游青弋江,留有“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的名句,中唐的顾况也吟诵有“凄清回泊夜,沦波激石响。村边草市桥,月下罟师网”。真是如梦如幻的一个境界。</h3> <h3>我对河流有一种莫名的依恋之情。半月前集体采风去过一次泾县未得尽兴,意欲再往又一时难以觅得同行伴旅,只好趁着天好简单打点行装独自上路。路程不远,一个多小时便到泾县,然后换乘直奔仰慕已久的桃花潭。</h3> <h3>桃花潭风光秀美。青山之间一波绿水清澈见底,两岸的建筑倒映于水中,宛如水底又一世外桃源。泾县县志《桃花潭记》称“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峭岩上古藤缀拂,烟雾缭绕,朝阳夕晕,山光水色,尤显旖旎。足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难怪坊间传说诗仙李白在此曾写过13首诗。</h3> <h3>李白个性洒脱,无意功名,一生浪迹天涯,每到一处寄情于山水,以酒助兴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篇美句,引得无数后人为之陶醉。诗人一首即兴七绝《赠汪伦》大大丰富了桃花潭这一自然景观的文化含义。其浪漫个性特点行著于笔端,他所说的桃花潭水深千尺肯定不会有千尺之深,但留下的美句却流传千古,妇孺皆知。也让桃花潭从此扬名于世。<h3>饭店老板知道我是来游的,特向我介绍,桃花潭最美的时段是秋冬时节的清晨,由于气温变化,清晨潭面上会起一层薄雾,如梦如幻其妙绝伦,可惜我没时间再等一天,所以无缘观赏到这一美景。</h3></h3> <h3>午饭后徒步赶往陈村水电站,独自一人沿着青弋江右岸走在山间公路上,边走边饱览河两岸的美景,时不时端起相机咔嚓一下,这也是我这好摄之徒的惯有爱好,不管拍得好与不好,带回家算是个经历记录。好在只两三公里路,加上边走边看,不知不觉一会儿就到了电站大坝前。这里并不是游览太平湖最佳所在,说真话我只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才登坝看个究竟,可是上来才知道坝上是不许人上去的。</h3> <h3>随便遛达了一下便往回赶,因为回泾县最后一班车是四点半,错过车就得在此住一夜了,走了一小截路便有一辆下山小车,招手要求搭个顺风,车上人欣然同意,不一会回到桃花潭,直赶车站,还好时间充裕,再到古镇老街转转。</h3> <h3>桃花潭古镇座落在桃花潭畔,建筑几乎全是完整的皖南明清时代遗留的古民居群。进镇门票80元,我本是穷游,不顾颜面,能省便省,没买票厚着脸皮径直朝里走。还好,这时已快到下午四点,验票人员也没太认真了,默许放行。欣欣然走进桃花潭镇那条悠长的老街,踏着那一块块光滑的石板,目光匆匆掠过老街上斑驳的门窗,远离现代的喧嚣置身于此,让人恍如时光倒流,内心感到了一份温暖和宁静。登上桃花潭边那座古色古香的“踏歌岸阁,”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追寻昔日李白的踪迹的感觉。</h3> <h3>晚上回到泾县县城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乘车赶往赤滩古镇。</h3> <h3>赤滩镇座落青弋江东岸,由于地方政府对古镇的保护意识到位,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古镇仍保持明清时风貌。进镇门票50,我也是存心逃票故意赶早。验票的刚上班,我假装不懂本地规定直接朝里走,街上人很少,只有清洁工在忙活,偶尔有一两个本镇居民行走,所以我一个人也特显眼,管理人员都对我望而不语,是不是在想这人是干嘛的???不管它,我走我的。大致浏览下古镇风貌,走到一个展馆前便跨步进了院子,房间很多却没有人,迟疑间门外进来一人,问我有没有票,我说没有,他说这里是凭票参观,我只好华丽转身。其实这里展出的内容对我并不新鲜,我没必要为看这个去掏50元钱。</h3> <h3>出赤滩镇过渡到江的西岸,便是南陵柏山村。</h3> <h3>水系一直是文明的渊薮,我是怀着对皖南人的母亲河——青弋江一种探究的心理,设定路线是沿着青弋江水流方向走。很多路段是没有客运班线的,反正我的时间不算金钱,有车就乘,没车就以11号当步。好在现在农村都通了水泥路.很多普通农家也有私家车,心想只要有路,就有可能有车过。事实确实如此,在近百里的路程中没少搭顺风车,有车过来招个手人家就会捎上你。回报的只是个谢谢。大概也是人家看我也不像能当歹徒的材料才放心让我上车,每次上车都很热情,客客气气,聊东聊西。由此也让我看出现在人大多情况下在不损害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还是乐干助人的。</h3> <h3>柏山村是皖南著名水利工程柏山渠引水口所在地。很小时候就听说过的柏山渠,但这次才亲眼目睹,柏山渠工程浩大,是初解放时的1950年新中国第一次兴修水利时修的。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的设备条件,全i靠人力挖,肩膀挑,修出几百里长的人工河,让全流域数万亩良田旱涝保收.它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为人民造的福.它不是花架子.也不是考核当权者政绩的形象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利农惠民工程.走在乡间路上沿途村庄田间到处是沟渠,渠中流淌着清清的青弋江水.处处呈现着田园生活富足祥和的气氛。</h3> <h3>走走看看,其间经过宋桥、奚滩,本想在青弋江流域重镇——弋江停留转转老街,到时却发现昔日小镇风情已被时代之风荡尽,取而代之的皆是随处可见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钢筋混凝土结合体,便临时取消计划,直奔最后一个目的地——芜湖西河古镇。</h3> <h3>途中远眺青弋江对岸珩琅山主峰上的珩琅古塔。<h3>有赋赞云:吴中楚地,有镇红杨。境内高山,其名珩琅。立于宣南芜鼎足之地,处鸡鸣三县之隅。三百余仞,群山拱卫秀丽舒展;八百多载,佛光塔影声名远扬。双峰对峙,故老相传宜探访;四季葱茏,怡人景致适登攀......。</h3></h3> <h3>西河古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儿时就曾听过许多关于西河的故事,由于那些印入脑海很深的故事牵引,一直以来对西河有一种向往,总想深入进去体会一番。</h3> <h3>几经辗转,到西河已是下午,西河古镇自古作为青弋江流域重要商埠码头而远近闻名。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运输格局的变化,西河这一曾热闹非凡的江南小镇逐渐被边缘化而冷清下来,昔日的光环已然褪尽。如今的西河老街断垣残壁,几乎没有行人,有的只是当地老弱居民,一两间商铺虽说还在营业,但门可罗雀,生意清淡。</h3> <h3>西河的衰落不能不说是地方政府对古镇保护意识的一种缺失,同样是古镇,泾县做得较好,先不说桃花潭,就说赤滩、查济等地规模远不及西河,但政府重视程度不一样,其现状截然不同。<h3>置身于毫无生气的古镇老街,看到的只有那些老弱居民坐在门前对着石板路发呆,其间不断有老人问我:天天有人来看,天天有人来调查,政府到底什么时候来重视?我无法答复,只能应付着说会有人来重视的。他们是把我当成记者或是公务人员来采访调查的,其实我和他们一样也在茫然中、期待中。</h3></h3> <h3>尽管西河现状凋零,但它的文化影响力并没消失,国产电影《关关雎鸠》外景地就在西河。2011年该剧组在西河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拍摄,影片中那些江南乡村古朴场景就取景于西河。<h3>让人欣慰的是,据说芜湖市政府已着手准备古镇的修复工作,目前正在收集相关文物,当然这是一个工程量巨大,投入较多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实现的计划。</h3><h3>青弋江边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摄影爱好者采风的地方,那就是泾县琴溪。这里早年曾去过一次,印象中是个极美的地方,当时缺少情趣,只是简单地逛了一下。那里除了山水之美外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陶瓷基地,据说至今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生产工艺生产一些民用产品。摄影爱好者在那里能找到很多值得拍摄的好素材。这次在赤滩时曾想到去那里,但考虑到时间不好安排就放弃了,只有等方便的时候约伴再游。</h3><h3> </h3></h3> <h3>青弋江两岸虽然没有那种繁华大都市的光华炫丽,但其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透露出的皖风徽韵让人痴迷陶醉,她是大自然赐于皖南人恩惠,是皖南人的福祉,每个皖南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精心保护这条母亲河。</h3> <h3>青弋江的美不是一篇文字能说清,一次旅行能看够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