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0月23日早8:00,我们一行36人离开塞维利亚,先去龙达参观。龙达,位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大区,马拉加省西北部腹地的一座小城。面积481平方公里,人口有三万多。它诞生于罗马帝国时代,发展于非洲摩尔人侵入时代,其老城伫立在海拔上百米的悬崖之上,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美之感。城市多采用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白墙白屋,也有“白色山顶小镇”之称。被海明威誉为“最适合私奔的城市”。努埃博桥(新桥)横跨大峡谷将新旧城区衔接起来,过渡得十分自然得体。龙达,也是西班牙徒步斗牛的发源地,这里有西班牙历史最悠久的斗牛场及博物馆。小城安宁、质朴,仿佛是从周围的山崖之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h3><h3>我们驱车1小时45分,到达龙达小镇。在小镇教堂前,王领队推荐了小镇的看点,即观景平台,努埃博桥(新桥)和斗牛场,如果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在小镇上逛逛,体会一下悬崖峭壁之上的城市生活。他讲完后,我没有进教堂参观,几天来我去了几个著名的教堂,特别是塞维利亚大教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教堂真有些审美疲劳了。</h3> <h3>我随着大家都来到教堂不远处的观景平台。观景平台有上百米长,就建在上百米高的陡峭悬崖之上,在这儿视野十分开阔,可以俯瞰下面的山谷。</h3> <h3>山谷里有星星点点的民居,弯弯的小河,还有成片的田野</h3> <h3>悬崖之上就是龙达新城。新城里多是二三层的楼房,伊比利亚半岛的建筑多数是白色墙壁,橙色的屋顶,这里也不例外。有些当地人还把房子延申到了峭壁边缘,我想这可能是些酒店或餐厅,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客人欣赏山谷中的美景,毕竟紧贴悬崖“崖景房”很少有,是个不错的卖点</h3> <h3>悬崖风光很吸引人。这女孩儿将长发甩起,摆好POSE让同伴拍照</h3> <h3>离开观景平台,我顺着山边小路往新桥方向走。路边两只猫咪眯缝着眼睛,依偎在一起,看样子它们还要小睡一会儿。 依偎</h3> <h3>在A4纸上画的是的古引水渠、龙达的街巷等,居然还有些是抽象派作品。但没有一副是画龙达悬崖峭壁上的民居和新桥的,让我大惑不解。 路过画摊儿</h3> <h3>悬崖之上有村落</h3> <h3>站上平台观山景</h3> <h3>埃尔塔霍峡谷将建筑群分在两边,峡谷对面为龙达老城。</h3> <h3>前面就是努埃博桥(新桥)。由于原先的老桥倒塌,龙达居民于1751-1793年5月期间重建了这座桥。新桥横跨在高达98米的山涧两侧,下面是湍急的塔霍河,建桥的石材多采自于塔霍河底部的石块。新桥是连接老城区和新城区的交通要道,是龙达最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h3> <h3>新桥南面是涓涓流淌的塔霍河。峭壁之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植物</h3> <h3>北面这一侧峡谷只有几十米宽。俯瞰峡谷,两端悬崖绝壁,如同刀砍斧削的万丈深渊,险峻无比,很有视觉冲击力。不时有成群的白色鸟儿在峡谷间掠过。</h3> <h3>悬崖之上的小镇</h3> <h3>追逐彩云</h3> <h3>新桥也就100多米长,过了桥就是龙达老城。海明威所说“最适合私奔的地方”,应该就在这里吧?他的小说《死在午后》小说中有一段这样描述:“如果你想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话,龙达是最适合的地方,整个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风景....如果在龙达度蜜月或私奔都没成功的话,那最好去巴黎,分道扬镳,另觅新欢好了。”龙达与巴黎,一个美景,一个灯红酒绿;一个人迹罕至,一个是摩肩接踵的闹市,对比强烈令人沉思。我想,大作家的感受和每一个走进龙达的游人是一样的:这座建在悬崖之上的小镇,有着一座座白色小屋和罕见的峡谷风光,眼睛所到之处的几乎都是难以复制的美景,再加上地处偏僻远离都市-神秘、剌激、缺少诱惑,还不易被亲友发现,有种私密感觉和浪漫的气息。在那交通闭塞的年代,确实利于私奔。</h3> <h3>悬崖之上赏美景</h3> <h3>悬崖旁的民居</h3> <h3>离开新桥,穿过这条寂静的小街,我来到龙达斗牛场</h3> <h3>龙达的斗牛场被称为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之一,建成于1785年,共花费了6年时间。龙达被称为现代式斗牛的发源地,这里先后出现了两个辉煌的斗牛家族。第一就是在18世纪的罗梅罗家族,他家的三代斗牛士都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斗牛士。其中,最值得一提是是一位叫佩德罗·罗梅罗的传奇人物,据说他一生中共斗杀了超过5000头公牛,而自己毫发无伤。另一个斗牛家族就是奥德涅斯家族,其中的安东尼奥德涅斯更是被著名作家,海明威追捧。大作家千里迢迢来到小镇,只为一睹这位传奇斗牛士的风采。</h3><h3><br></h3> <h3>龙达斗牛场可容5000观众,并列着136根托斯卡纳式厚重石柱,令人深感历史的沉重。每年9月初会在此举行盛大的斗牛表演。由于一年中多数时间都在闲置着,斗牛场变成了斗牛博物馆的一部分。</h3> <h3>我花了7欧元,进入斗牛场参观。与龙达多数建筑一样,圆形的斗牛场也是白色围墙,观众席上方的遮阳棚是红色的。斗牛场地由黄色沙土铺就,走在上面我感觉很硬</h3> <h3>我在参观看台时巧遇四位来自北京的美女,她们是一个单位的,来西班牙自由行。</h3> <h3>在四位美女所在看台的下方是博物馆。这里展示的是斗牛发展历史,还有著名的斗牛士Antonio Ordorez及 Pedro Romeno等人穿过的衣物和用过的斗牛工具。</h3> <h3>据这里介绍,最早斗牛是斗牛士骑在马上挑战公牛,而不是像现在徒步被公牛追着满场跑,这我还是第一次知道。第一次徒步斗牛就发生在龙达。1726年,现代斗牛之父Francisco Romero,第一次徒步与公牛战斗,并且用佩剑将牛刺杀。这一壮举让观众为之疯狂,同时改变了斗牛运动的历史。相比骑马斗牛,徒步斗牛显然更平民化,也更加充满刺激性和挑战性。这家博物馆的展品有斗牛士曾经用过的马鞍和马镫等,算下来,这些物品应该有二三百年的历史,绝对算得上文物了</h3> <h3>斗牛士使用过的服装,看样子年代久远</h3> <h3>离开龙达斗牛场,天开始阴沉下来,不一会儿,降下小雨。我们来到一家中餐厅用过午餐,之后就驱车赶往第二个景点-米哈斯。大巴车行程约100公里,用时1小时40分钟到达米哈斯,此时将近下午两点。</h3> <h3>米哈斯小镇位于西班牙安达鲁西亚南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人是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从北非扩展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处现在叫做太阳海岸的地区,显然这里就是摩尔人的影响最早到达的地方。</h3><h3>米哈斯与驴有不解之缘。据王领队介绍,当年坐落在山地上的米哈斯交通不便,靠吃苦耐劳的驴运送货物和载人出行,故而这里的人们对驴子充满感情。现如今,驴车不再是人们的运输工具和出行方式,但别具一格的特色“驴的”,却被保留下来,成为一项特色旅游项目。很多游客坐上驴车在小镇上走上一遭,既欣赏了风景,又体会了不一样的出行方式。在米哈斯旅游信息中心门前广场上的驴铜像栩栩如生,即使不坐“驴的”,而是坐在驴铜像上拍张纪念照,也是不错的。</h3><h3>驴铜像</h3> <h3>广场边正在休息的毛驴,因为中午游客不多,驴子们都在闭目养神。</h3> <h3>候客的车把式们</h3> <h3>小姑娘大胆地抚摸着毛驴。见我走过来,她扭过头,冲我微笑</h3> <h3>离开米哈斯旅游信息中心,我走到前面不远处的观景平台,这里是俯瞰地中海的最佳位置。王领队在车上介绍,如果天气晴好,能见度不错时,从这里可以看到对面的非洲海岸。然而此时浓云密布,能见度不佳,但我还是能看到米哈斯小镇前面的海岸线,还有隐隐约约的地中海海面</h3> <h3>这里是比龙达更显浪漫的小镇,因为这里建筑物更加接近希腊的风格: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白色建筑群中,鲜花灿烂,绿树成荫</h3> <h3>在观景平台旁,有家装饰很漂亮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商店外的白墙上挂满瓶瓶罐罐,还有盘子,颜色或红或黄或蓝,特别醒目,与白墙形成强烈反差。</h3> <h3>镇中最重要的景点非佩尔圣母礼拜堂莫属。这是16世纪的修道士在蜿蜒的山壁上凿出的洞窟,供奉着小镇的守护圣母-佩尔圣母像。这座宗教建筑结构简单,小巧景致。</h3> <h3>我怀着虔诚的心态,进入教堂,里面空间不大,正前方主祭坛上安放着佩尔圣母像</h3> <h3>我悄悄地经过主祭坛,进入陈列室。在玻璃柜内,陈列着各种法器和帷幔、权杖等宗教器物</h3> <h3>离开佩尔圣母礼拜堂,我再次来到旅游信息中心。这个中心依山而建,四层外有个小广场,那尊驴塑像就安放在广场上,一层前是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此时的小镇安静祥和,小镇各建筑物的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很和谐,多是白墙,屋顶上铺的是橙色的西班牙筒瓦,这种瓦片形状呈半弧形型,以优质粘土为原材料经过1200度高温一次烧结而成。这种瓦不仅在屋面装饰上效果显著,并且瓦的物理性抗弯曲性能、吸水率、抗冻性能、耐急冷急热性、抗渗性能等十分突出,在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应用普遍。</h3> <h3>离开米哈斯,我们向东北方向行车180多公里到达格林纳达,来格林纳达我们主要是为了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阿尔罕布拉宫。下午16:30,我们到达阿宫。</h3><h3>“阿尔罕布拉”的阿拉伯语意为“红堡”。711年,阿拉伯人开始在这里安营扎寨,建造城墙。阿尔罕布拉宫是格拉纳达奈斯尔王朝第一位国王穆罕默德一世于1238年开始兴建的。起先只作为王族的住处。到1333年,王朝的第七位国王优素福一世把这里改成了王宫,宫殿的围墙东西长200米,南北长200米,高达30米。1492年基督教全面收复伊比利亚半岛后,格拉纳达王国覆灭,标志着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统治了800年历史的结束,更标致着西班牙国家的统一,此后王宫归天主教君主使用,建筑物开始荒废。15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洛斯五世拆毁部分建筑并加以改建,仿文艺复兴风格修建了意大利式宫殿——卡洛斯五世宫。1812年拿破仑入侵时,部分建筑被毁。1821年因地震又遭破坏。1828年在斐迪南七世资助下,经过长期的修缮与复建,才恢复原有风貌。阿尔罕布拉宫占地面积130公顷,是集城堡、宫殿、花园于一身的独特建筑综合体,精致细腻的美感,清新脱俗的格调,使之成为摩尔艺术史上的鼎盛之作,由数个院落组成,在设计上呈不对称式结构,令人产生意想不到的玄妙之感,空间中有空间,行到路穷处又别有洞天。光、水、色彩、精致雕饰与自然风格的完美和谐,使它成为一个外观神秘,内里奢华的建筑奇迹。</h3><h3>在官方导游陪同下,我们进入阿尔罕布拉宫开始参观</h3> <h3>古炮</h3> <h3>我们经过后面这座尖顶的教堂,来到卡洛斯五世宫。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的卡洛斯五世宫是一座高17米,宽63米的正方形建筑,主要是西班牙君主为了彰显其重新征服失地格拉纳达的功绩,使之成为征服异族的见证特意而建。工程开建于1527年,当年,卡洛斯五世修建和改造了几座具有穆斯林风格的建筑,建成了完全属于基督教风格的这座宫殿,其正立面用枕头状的石头垒砌而成,四方形的皇宫将一座圆形庭院环抱起来。只有南面和西面的外墙做装饰,而北面东面因连接到阿尔罕布拉宫而没有装饰.</h3> <h3>卡洛斯五世宫正门前</h3> <h3>我一走进去,立刻被其恢弘的气势所震撼,这座宫殿实际上是外方内圆,这让我想起中国古时的一件礼器:琮,它是上下两层结构。一层是阿尔罕布拉宫博物馆,陈列陶瓷、木雕、织物等物品</h3> <h3>一层回廊</h3> <h3>透过玻璃看展品</h3> <h3>我沿着楼梯上到二层,二层为美术馆,主要展示有关格拉纳达的绘画作品和雕刻品。</h3> <h3>庭院里面有一个以32根圆柱所环绕的中庭,四周使用了大量的石柱来承重。空荡荡的宫殿里,唯一突出的是精雕细琢的墙壁,从每一座拱门的门框、窗框到天花板,螺旋雕饰的阿拉伯文字和各种几何图形,几乎覆盖了整个内墙,为宫殿增添了些许神秘。</h3> <h3>二层回廊</h3> <h3>石柱</h3> <h3>离开卡洛斯五世宫后,我们步行经过这道城门,来到旁边的阿尔卡萨瓦要塞。这道城门形似马蹄,其外形、结构是伊斯兰风格</h3> <h3>通过前面的楼梯,游客可以登上要塞的最高层,那里可以俯瞰卡洛斯五世宫和对面的阿尔拜辛区。在墙上有很多大致成方形的孔洞,这并非建墙时搭脚手架留下的,而是故意打的洞,它可以在雨季用于排水,也能缓解墙体的热胀冷缩现象。</h3> <h3>阿尔卡萨瓦要塞是阿尔罕布拉宫最古老的建筑,当年就修建在一个九世纪的西班牙城堡的断垣残壁上,如今要塞除了一些颓垣败壁,就只保留下来了几座堡垒和塔楼。</h3> <h3>阿尔卡萨瓦要塞之下是卡洛斯五世宫,王宫下还有密道,密道相通,城堡相连,构成了阿尔罕布拉宫坚不可摧的防御系统。这是夹在两堵城墙中间的小路,平时,只是一条通道,维系着宫殿内2—30个城堡之间的联络。战时,到了紧急关头,关上尽头的城门,把蓄水池的水引进通道,瞬间形成了一道护城河。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为摩尔人在西班牙坚守的最后一个要塞。最前面的维拉塔上,我隐约里面可见挂有一顶大钟,据说这钟声还是用来指示农民何时灌溉的,钟从晚上8点或9 :30开始敲,且间隔不同,依不同季节直到早上3或4点。若有任何危险的时候,此钟也被用来告知格拉纳达的居民。<br></h3> <h3>从阿尔卡萨瓦要塞俯瞰对面的阿尔拜辛区</h3> <h3>这是当年骑士的住所与马厩,现在只剩地基了</h3> <h3>离开阿尔卡萨瓦要塞,时间不早了,我们没有再去看阿尔罕布拉宫四个主要的中庭(或称为内院):桃金娘庭、狮庭、达拉哈庭和雷哈庭,而是前往赫内拉利菲宫(又称夏宫)参观。我们再次经过卡洛斯五世宫旁边的圣玛丽教堂,这座教堂改建自一座摩尔人的清真寺。</h3> <h3><h3>经过这样一座小桥,我们就算离开了阿尔罕布拉宫核心区域,来到了赫内拉利菲宫(又称夏宫)外。</h3><h3>赫内拉里菲是纳萨尔国王避暑的夏宫,赫内拉里菲是“看尽一切的乐园”的意思,建于14世纪。花园层层环绕于夏宫周围,高低错落,喷泉与水池点缀其间,即使再炎热的夏天来到这里也会暑意尽消。夏宫只是一座由两座塔楼组成的小型建筑,小巧别致。赫内拉利菲宫包括水渠庭院(Patio de la Acequia),有长长的水池,两侧有花坛,喷泉,柱廊,凉亭框架,以及苏丹花园(Jardín de la Sultana)。被认为是维护最好的安达卢斯式中世纪花园。赫内拉利费宫是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摩尔花园之一。今天的花园,始建于1931年,在1951年完成。走道都铺上了鹅卵石:白色的来自达罗河,黑色的来自赫尼尔河。</h3><h3><br></h3> <h3>苏丹花园</h3> <h3>苏丹花园</h3> <h3>盛开的鲜花,远处阿尔罕布拉宫教堂、卡洛斯五世宫和阿尔卡萨瓦要塞等建筑清晰可见</h3> <h3>拍张剪影效果的照片吧</h3> <h3>赫内拉里菲宫是以水池为中心,两侧的庭院原本是围墙,在基督教徒征服后改造成了现在的拱廊并对外敞开,成了一个个小的观景窗,可以眺望南边的阿尔罕布拉宫</h3> <h3>遥看阿宫</h3> <h3>我们步入赫内拉利菲宫,这座宫殿的墙面和屋顶都是精雕细琢的阿拉伯风格石膏花纹,当阳光穿过柱厅照射进来,这些微小的单元形成碎状,点状,片状的色差效果,轻盈飘然,转瞬即逝。船底形状的屋顶做工精美、造型复杂,逐渐深入的明暗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得难以言表的景观。</h3> <h3>夏宫内部装饰和我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参观过的巴西亚皇宫十分相似</h3> <h3>可能是年久失修的缘故,赫内拉利菲宫的部分墙体开裂、破损,大部分白色墙体及石膏装饰颜色发黄</h3> <h3>赫内拉利菲宫前的花园</h3> <h3>离开赫内拉利菲宫,我们就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我们在格拉纳达住下,休息一晚,明天早上乘车去托莱多古城参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