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偶然一个机会,听说沁水还有一个原汁原味的古城堡,立马决定要去看看。</h3><h3>沁水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确隐藏着一座明代古堡。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那一幢幢别致的古宅旧屋,却更显坚韧、朴实、古老,充满着沧桑。</h3><h3>这里交通不是很方便,每天只有一趟车,错过了就要自行想办法了。</h3><h3>0</h3> <h3>走进古堡感受到古老建筑的岁月沧桑,昔日的辉煌、喧器早已不复,留下的只是残墙断臂,让人觉得有点惋惜,还好古堡大部分保留着。</h3> <h3>湘峪古城位于沁水县东南方向,是明代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督察院右部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古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h3> <h3>湘峪古城建于1634年,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主要环绕村中民居。外城则依山势而建。外城有三门,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南门和东门。</h3> <h3>湘峪古城建于1634年,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主要环绕村中民居。外城则依山势而建。外城有三门,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南门和东门。</h3> <h3>湘峪民居的窗户多采用拱券式窗孔,窗孔外墙饰以“眉檐垂柱”的砖雕,这是一种已经汉民族化但仍然带有浓郁西式风格的装饰形式</h3> <h3>村中古民居保存尚好且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都堂、双插花院、帅府、天绘图院、棋盘四院、金鸡院、望景楼、绣楼、书房院等。</h3> <h3>湘峪古城城墙建于石壁和陡坡上,高度在十余米至二十余米之间,显得极为高大宏伟。站在远处仰望古城,可以看到城墙和城内房屋上的拱型窗孔,密密麻麻,有如蜂窝,民间谓之“蜂窝城”。</h3> <h3>现存主要建筑有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等民居建筑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公共设施。另外还有孙居相墓等。</h3> <h3> 万历皇帝御赐的功德双面石坊威严耸立在城堡内</h3> <h3>东门</h3> <h3>南门</h3> <h3>除少量近年新建的民居外,城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末。</h3> <h3>磨盘道,地面上的圆石,问了当地人说叫虎蹄印,不明其意,难道真是?</h3> <h3>村中五纵三横的街道均由“丁”字形构成,石磨、石碾、石鼓、石礅等随处可见。除少量近年新建的民居外,城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末,这些民居以三到四层建筑为主,均为砖木结构。</h3> <h3>城墙长2000多米、高25米、宽4米</h3> <h3>因为年代久远和缺乏维护,现在,古城内“五纵三横”的街巷格局已经很不明显,但是,中街和一些小巷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条石或磨盘石铺路,两侧是一座座紧紧相邻的院落,中街上,还建有两座过街楼。</h3> <h3>中街上的过街楼,使幽深的街巷增添了别有的风韵。</h3> <h3>村里唯一一个戏台也变成了工地(不是明代建筑)</h3> <h3>商业的开发无处不在,很多古村落被过度开发,少了那份古韵,让人感到惋惜。湘峪古城依然是原汁原味。但愿它能长久的保留。</h3> <h3></h3><h3>南城墙沿村前溪流走向,在岸边悬崖峭壁上砌砖垒石,建有角楼、藏兵窑洞、马厩、马夫居住窑洞以及挡水墙等,窑洞的建造同样因地制宜,上下层叠,相互联通,既可屯兵,又可储存兵械,大大地提高了防御能力。而这层层密密的城窑,也为湘峪古城得了另一雅号——“蜂窝城”。</h3> <h3>湘峪藏兵洞,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洞体坚固,所谓“兵洞连城”。它既节省了城墙的建筑材料,缩短了建设周期,同时又增强了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这种兵洞连城的建筑被专家称为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h3> <h3>更为神奇的是,墙砖用蛋清和糯米的合成剂粘合,墙缝如纸,坚固如磐。</h3> <h3>村里的年青人都到外面去打工了,不打工的也都搬到外面去住了,只留下少数的老人。老人们依然固守着自己的老宅院,默默的守护着这一块净土。他们与世无争,过着既简单又快乐的生活</h3> <h3>住在老宅子里的孙师傅,听他讲政府要对古堡进行维修,听到这个消息真为他们高兴,古堡有救了!</h3> <h3>房东在压饸烙。如今想吃压饸烙不像以前那么麻烦,都改成机器压了,多少人吃也没有问题。</h3> <h3>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珍惜那些流逝的时光,喜欢那些古朴又浸满历史沧桑的地方,远离了喧嚣,清闲而悠远。</h3><h3> 湘峪古城静而淳朴,它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古老的城墙,深宅大院,藏兵洞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