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眼无声惜细流 —— 我与《西安电大报》永远的情怀

asher

《西安电大报》是一株小草,是一条涓涓的细流,安安静静,润物无声。就是这么一份报,我将30年的生命都倾注于此,真诚地热爱这项事业,默默工作。可以说,我与她结下了永远的情怀。 我是1985年10月到西安电大工作的。一开始想去做教师,但是领导说,现在西安电大正准备筹备办一份报纸,你正好是中文本科的,就由你来负责筹备。将来报纸被批准后,也由你来负责办报。 我大学虽然学的是中文专业,《新闻写作》课程也学过,但确实没有学过《报纸编辑学》等相关的办报知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自学,同时,又参加了《人民日报》社举办的新闻写作编辑函授学习班。记得拿到结业证时,函授中心还专门寄了一份材料,内容是宣传不少学员学完之后,凭着结业证找到了可心的工作。我当然不需要这张结业证,但是通过学习,的确收获颇丰,有了独自办报的底气。 之后的几个月,我负责起草办报申请,撰写相关的材料,联系印刷厂,又到处申请盖章,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年的年底,西安市委宣传部正式批准学校创办《西安电大报》。为了便于永远的记忆,我同领导商量,《西安电大报》第一期创刊号的出版就定在1986年1月1日。 尽管有了理论知识,但没有实际经验,开始时还是闹了很多笑话。比如,第一期报纸的版样设计,我不敢大意,找到了晚报社的一位同志代劳。我将自己撰写的稿件和其他稿件交给这位同志,并要求他现场设计,等着要。他听后大吃一惊,说哪有这么快,很费劲儿呢!以后我才体会到,版面设计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费神费力,很多新闻单位都专门发放版面设计费呢!现在想想,我当时那样要求别人,显然是外行。 报纸虽小,可工作程序一样也少不了:确定本期的新闻报道主题,采访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采访电大的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各种重大的工作会议,承担新闻摄影工作,查询与电大相关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事件,阅读中央电大和兄弟电大的工作动态及报刊,向特定的人员约稿,撰写新闻稿件,修改外来稿件,组织并确定本期稿件,进行版面设计,报请主管领导审批,将版样和稿件送至印刷厂,对清样进行校对(一般是三校),到各分校、工作站发放报纸,填写信封到邮局向外地电大和相关单位寄送报纸,计算本期的稿费并到邮局寄发,将报纸存档,等等,从头到尾,自己全要参与。刚开始,编辑部就我一个人,后来才陆续来了两位同志。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我一直负责编撰出版《西安电大报》,长期担任编辑部主任兼副主编,一直到2014年6月。经我的手,总共编撰出版了240期《西安电大报》。按照每期24000余字计算,总的文字量超过了600万字。在报纸上还发表了数百篇消息、通讯、评论、新闻摄影照片等作品。 《西安电大报》为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电大的相关政策,提升西安电大的声誉,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提供工作经验交流和理论探讨阵地,激发师生的写作热情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也得到了兄弟电大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有一次,张宁校长从外地开会回来对我说:“咱们报纸办得挺不错的。很多外地电大的领导见到我都说,每期都看你们的报纸,很有启发。”这句话让我心里暖洋洋的,更使我增添了前行的动力。还有一次,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到西安出差,见到我说:“你们西安电大的学生很有创新性啊!竟然对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进行了新的诠释。”听了这话开始有些莫名其妙,后来才反应过来。这是我撰写的一篇报道中的内容。西安电大汉语专业学生答辩时,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的“九天”,解释成时间概念,银河要落九天才能落到地面。显然,这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我在报道中专门谈了这个事例。但这篇报道都是好几年前写的了,他还记着呢!这件事说明,我们的报纸有一定的影响力,人们从中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我在办电大报上有自己的思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其一,凸现特色。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不是那么简单。作为编辑和记者,必须要把握整个电大事业发展的宏观方面,透彻了解自己学校微观方面的工作。“功夫在诗外”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不管你采访也好,写作也好;不管你是宣扬类的稿子还是挑刺的稿子,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撰写稿件和挑选稿件都会有价值。 其二,大气华彩。电大报虽小,但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风格上,要显得豪迈大气;语言上,要做到晓畅华彩。比如标题,要尽量用艺术化的语言以吸引读者。当然,一定不能做现在这样的标题党,有夸大歪曲事实之嫌。一般而言,语言要朴实无华。这没错,但是,就如同人要打扮一样,太过朴素的语言,可能会给人枯燥无味之感,还是应该点染些华彩,以显得更为生动。 其三,丰富多元。报纸的版面不多,并不意味着栏目就不能够多。要想方设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设置栏目。比如,校庆的时候,我就提出开设“老照片的故事” 栏目, 反响很好。 其四,短小精悍。报纸小,版面不多,如果都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自然就无法吸引读者。按照新闻学的要求,第一版的要闻版,至少要在5篇文章和照片以上。当然,做到这一点是最不容易的,有些来稿是无法拒绝的。但是我们内心要切记,长此以往,没人愿意读你这张报纸。 其五,润物无声。不要幻想这张小报就能够打动多少人的心,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别人;也不能妄自菲薄。人们都说自己工作忙,其实,谁都明白,人总会有闲暇的时候,领导也不例外。因此要坚持寄送报纸,只要报纸有特色,人们最终会发现你的。 其六,敏锐勤劳。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极强的新闻意识,时时刻刻准备捕捉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新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就要做这个有意的听者。比如,发现亚特兰大残奥会女子射击亚军张难就是如此。那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报道说,她是西安的姑娘,电大毕业。我第二天就开始下基层,四处打探,终于找到了她的辅导员,这才有后来的采访。领导和同志们看到报道后都很高兴,张难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西安电大赢得了光彩。 三十多年了,我为《西安电大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情真是难以言表!在工作的后期,我倾尽全力,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年轻人。如今我离开了,但我真诚希望《西安电大报》能够传承下去,越办越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张 宇 2016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