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本文于2016年10月在《小年糕》平台制作,2018年12月在《美篇》平台重制成书。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敬礼,参加中原突围的5万英雄儿女。</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中原突围胜利70周年纪念章</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中原突围态势图</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皮旅中原突围示意图</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皮定均旅长</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徐子荣政委</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方升普副旅长</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郭林祥副政委</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1团王诚汉团长</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1团陈行庚政委</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2团钟发生团长</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2团张春森政委</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3团曹玉清团长</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3团黎光政委</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参加中原突围的皮旅部分旅团首长及老战士</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br> 1945年8月,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年多前在小日本发动的河南战役中被打得丟盔弃甲、四处逃窜的国民党军,又气势汹汹的卷土重来;各地的伪顽势力也趁机反攻倒算。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小日本投降前夕,毛主席就英明的预见到“苏联参战,日本投降,内战迫近”。面对严峻的形势,为了顾全大局,避免内战,党中央决定,中共河南区委、八路军河南军区撤离豫西抗日根据地。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10月1日,父亲席旭和许多豫西儿女一道,告别亲人和故乡,告别用血汗和生命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随皮定均司令员、徐子荣政委率领的河南军区第1支队(前身为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从登封白栗坪出发南下。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支队一路打垮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的袭扰截击,经临汝(今汝州)、郏县、宝丰、鲁山、叶县、方城、舞阳、西平、遂平、确山、泌阳等县境,于22日抵达桐柏山区豫鄂两省交界处。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24日,河南军区部队与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第359旅及冀鲁豫军区第8团胜利会师后,30日,在桐柏县叶家大庄,中原中央局(通称中原局)、中原军区宣告成立。11月9日,第1支队整编为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皮旅)。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11月初,皮旅参加了桐柏战役第一阶段后期作战,长途奔袭攻克唐河县城。12月17日,鉴于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向桐柏山推进,企图南北夹击,中原军区主力开始向大别山东进转移。皮旅随纵队从桐柏转进,由信阳之明港横跨平汉铁路,在岁末年初攻克豫东重镇汝南埠,经正阳、息县、潢川等地,配合第2旅攻占光山县城后,于1946年1月13日进驻以光山白雀园为中心,东至商城之余集、南至经扶(今新县)之沙窝、西至砖桥,北至双轮河的防区,拱卫着中原解放区东大门。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做为6大作战区域之一的中原解放区,地处全国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民党蒋介石为了攫取胜利果实,独霸天下,欲将其占领并将我军消灭掉。从1946年1月开始,国民党军加紧军事部署和经济封锁,同时不断挑衅和制造事端,以先后部署14个整编师约32万人的兵力(敌方统计),将中原军区部队围困在东西约200里,南北不足60里的狭长地带。我军在坚持自卫和苦熬的同时,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一方面揭露国民党蒋介石违反停战协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另一方面亦加紧了突围准备。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1946年6月20日,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根据蒋介石18日密令,下达了围歼我中原军区部队的作战计划。22日,中原局将截获的蒋介石21日密令电报党中央,再次提议中原军区实施突围。23日,毛主席以党中央名义复电中原局: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24日,中原局电报党中央,已决定中原军区主力28日突出包围圈(后推迟1天)。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1946年6月26日,历史已经记住这一天。拂晓,国民党军悍然以我中原局、中原军区所在地湖北省礼山县(今大悟县)宣化店为目标,开始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公然挑起全面内战。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皮定均旅长、徐子荣政委临危受命, 根据军区批准、纵队24日下达的“要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迷惑敌人,坚持到29日,使敌人在3天内找不到我主力的行动方向。待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选择方向,自行突围”的任务,指挥皮旅在沙窝、余集一线顽强抗击和穿梭佯动,牵制迷惑敌军,掩护中原局、中原军区主力向西突围,打响了中原突围的第一枪,拉开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的序幕。</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line-height: 1.8;"> 在完成即定的掩护任务后,按预定的突围东进到苏皖解放区的行动方案,皮旅孤军向东突围。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行程约750余公里,大小战斗23次,粉碎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突破大别山,跨越皖中平原,冲过津浦铁路,以损失2000余人的代价,历时24天,于7月20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 </b></h3><h3><font color="#ed2308"><b> 皮旅突围结束后,同月底,中原军区其他突围部队历经千辛万苦,转战数省,也先后到达新的根据地。中原突围宣告胜利结束。</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中原突围的胜利,是在党中央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也是中原局、中原军区率领5万英雄儿女浴血奋战的结果。它从战略上把国民党32万大军牵制在中原,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各解放区的兄弟部队,为他们打败国民党军的进攻和迎击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嬴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蒋家王朝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2016年7月是中原突围胜利70周年。10月13日至23日,我和大弟席丰年俩人按照皮旅突围途中具有关健意义的地理坐标点,从郑州出发,乘车沿着河南光山、商城,安徽金寨(原立煌)、霍山、六安、明光,江苏盱眙、淮安等地,追寻一群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的战斗足迹,体会70年前的那段艰难而传奇的峥嵘岁月,缅怀父辈的丰功伟绩,感受以皮定均旅长、徐子荣政委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地处大别山北麓,距离县城38公里。这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相传,古时这里因有大量白头红嘴的白娴鸟宿集于大片茂密的竹园中,被视为吉兆,故在明嘉靖年间改称“白雀园”。</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这里当年曾经是中原解放区的东大门,也是皮旅的防区和驻地。面对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及部分地方民团武装的围困封锁和武装挑衅,皮旅在这里坚持斗争5个多月。</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皮旅领导机关旧址。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突围前的旅团首长分别是: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旅长皮定均、政委徐子荣、副旅长方升普、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参谋长张介民、副主任谷纪芳;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1团团长王诚汉、政委陈行庚、副团长王永元、参谋长王波、政治处主任吴立兴;</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b style="line-height: 1.8; color: rgb(237, 35, 8);"> 2团团长钟发生、政委张春森、副团长陈应寿、参谋长欧阳挺、政治处主任梁景杰; </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line-height: 1.8;"></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line-height: 1.8;"> 3团团长曹玉清、政委黎光、副团长项辉志、副政委吴振挺、参谋长青雄虎、政治处主任赵绍明。 </b></h3><h3><font color="#ed2308"><b> 全旅总兵力约7000余人。</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刘家湾,白雀园镇西南约3公里处。父亲当年和战友们就驻扎在这里。</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刘家冲(山),白雀园镇西南约6公里处。一个小丘陵地带,树林茂密。</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这里往东约2公里多就是潢(川)麻(城)公路,往南约6公里就是商(城)经(扶)公路。6月26日晚,按照方案,皮定均率旅直离开白雀园镇,冒着倾盆大雨虚晃一枪,绕了一个大圈后,于27日凌晨到这里隐蔽。随后,与敌激战的各团主力也陆续到此集结,至28日晨离开。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敌军的控制区内,20多个小时的时间中,相继集结隐蔽7000多人马在这里而不被敌军发现,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假如说敌我双方……?但在这支劲旅面前,没有假如!当置身于这个凹形的小山包中时,我不能不赞叹皮旅首长高超的智慧和军事指挥艺术,不能不佩服全体指战员坚定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父亲27日凌晨在这里的房檐下湿衣席地休息,因此患病高烧且愈发严重,而即将踏上漫漫征途。等待他的将是疾病折磨和死亡威胁。</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这是晒谷坪前一泓水平如镜的池塘。</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村里最初有6处宅院,原住着6户地主人家。后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吓得他们跑到县城,房子就由当地穷人住了。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以上就是曾经见证当年皮旅隐蔽奇迹的6处宅院旧址。</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河南省商城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县城距离长竹园乡瓦西坪约50公里。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瓦西坪位于大别山高峰大牛山西侧入口处,村中有一条小溪流过。</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大牛山扼鄂豫皖3省边界天险要道,是皮旅东进必经之路。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鉴于敌军已查明中原军区主力动向后大量西进围追,为及时吸引部分敌军回师于己,以减轻主力的压力,6月28日晨,坚守阵地的部队撤出与主力会合,皮旅即从刘家冲(山)出发,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向南疾进,避开敌军的堵击,从小界岭西南湖北省麻城县盐田河的周家山、九龙山一带,突破敌军第一道封锁线。29日凌晨又从经扶县之易家田铺出发,以90度大转弯东向。当日下午将堵击的敌军击退,从麻城县黄土岗与福田河之间穿过潢麻公路,突破敌军第二道封锁线。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至此,皮旅在坚持3天完成掩护军区主力向西突围的任务后,突出重围,开始按预定行动方案沿大别山脉东进,直指苏皖解放区。</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6月30日清晨,皮旅从福田河出发,中午进抵瓦西坪,准备翻越大牛山。休息时,突遭敌军四面夹击,情况十分危急。皮定均旅长急令前卫1团动作要快要猛,像撕布一样撕开一个口子,掩护部队强越大牛山!徐子荣政委号召全体指战员用战斗的胜利向党的生日献礼!经过几个小时激战,终于击溃敌军,打开了道路,使全旅脱离险境。傍晚时分,全旅冒着天气骤变的滂沱大雨,忍着饥饿疲劳,连夜艰苦攀登大牛山。7月1日凌晨,在党的25周岁生日到来之际,部队越过了上下百里的大牛山。</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70年后,当伫立在浓雾笼罩着的大牛山麓前时,面对密林包裹着的陡峭山势,我俩无法理解,当年路在哪儿,哪儿有路?牵着骡马、带着装备而又极度饥寒的父辈们,是怎样在滂沱大雨中连夜翻越这茫茫山脉的?那其中有快要临盆的23位阿姨,是怎样承受艰难的?患病的父亲又是怎样紧跟不掉队的?</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安徽省金寨县吴家店镇,地处大别山腹地,为全省面积最大的乡镇,距离县城约95公里。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当时属河南商城)。</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皮旅越过大牛山,继续东进。部队利用敌各据一方、互不通气的弱点,沿鄂豫皖3省交界的“3不管”地区穿插行进,在完全摆脱包围之敌后,于7月3日傍晚进入吴家店镇。并在此休整3天,筹集粮草物资,准备下步行动。</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因病快要休克并得到急救的父亲,病情在这里有所减轻,稍微恢复了点体力,对能坚持到苏皖解放区起到重要作用,也因此没有被隐蔽在群众家里而留下。</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吴家店镇古堂村前的皮定均旅长、方升普副旅长塑像。两位将军都是金寨籍的老红军,故乡离这也都不太远。自打14、5岁参加红军后,他俩已经快17年沒有回家了。但军情紧急,军务在身,方升普副旅长只是率部外出侦察中,隔着滔滔河水,与闻讯赶来的姐姐,也是唯一活着的亲人匆匆一见。</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塑像简介。</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海拔500多米的松子关(山),距离吴家店镇7公里多。相传,这里因茂盛的松树落下遍地松子而得其名。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皮旅当年就是从这里过来,进入吴家店镇的。</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松子关城门(关口)。这边是安徽金寨,后边是湖北罗田。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这座始建于西汉初年、历经千载风雨洗礼的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地处大别山腹地,距离县城约56公里。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7月7日,皮旅离开吴家店镇,继续东进。部队沿漫水河、黄林庙、英山、千笠寺等地进发。指战员们克服沿途山高路险,沟深坡陡,河多林密,不时暴雨等困难,忍受着腿肿脚烂等极大痛苦,跋涉东进途中最艰难的路程,于7月9日进入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7月10日,皮旅在大化坪镇西南的青风岭与先期占据有利地势的敌军遭遇。这里山势陡峭,林木茂密,敌军居高临下,严密封锁我军前进的唯一道路。为迅速突破,保证全旅通过,下午5时许,前卫2团分别从正面和侧翼劈荆斩棘攀登峭壁,向敌军发起强攻。经过2个多小时激战,于黄昏将敌军全部击溃,打开了前往磨子潭镇的通道。</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安徽省霍山县磨子潭镇,地处大别山腹地,距离县城约50公里。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相传,磨子潭因磨子潭小街东面有一深潭,潭内有一石块如磨而得其名。</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青风岭战斗结束后,当晚,部队直趋20余公里外的磨子潭镇。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磨子潭镇位于淠河西岸,对岸的3座山形成天然屏障,俨若大别山门户。山那边,皖中平原在望。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7月11日晚,当皮旅陆续从这里抢渡淠河时,被敌军抢先拦截,双方展开激战。12日凌晨,在前卫3团强攻掩护下,部队利用夜暗大雨,迎着水深流急,冒着敌人炮火,手挽着手,奋勇向对岸徒涉。近午时分,后卫2团也在1、3团火力掩护下急流强渡,与大部队会合。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至此,皮旅以突破大别山最后一道险关的胜利,宣告了敌人妄图堵歼我军于大别山的企图彻底失败。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徒涉淠河时,2团被急流冲走了10多同志。据镇里的工作人员讲,下游的施家滩有他们和在水中中弹牺牲的同志坟墓。由于时间和道路的原因,我俩未能前去凭吊,也未能打听到战斗中牺牲的其他同志的坟墓,只能留下遗憾。</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矗立于磨子潭镇街内的“青枫(风)岭磨子潭战斗纪念碑”。</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纪念碑碑文。</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当年的战场,如今早已淹没水下。1958年,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坝在这里落成,它的名字叫“磨子潭水库”。从此,父辈们的昭昭功绩,永恒在了千顷碧波之中。</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在磨子潭镇,我俩见到了当年后卫2团徒涉到东岸后,将部队带到东流河的向导彭大才的儿子彭光来(中)。</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位于大别山东麓出口处。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相传,元朝末年这一带饱经战乱,百姓背井离乡,加上瘟疫横行,被称为“茅滩场”。明朝初年,这里因水草丰茂,百姓为朝廷大量喂养军马而逐渐繁荣起来。从那时起,人们根据谐音,将“茅滩场”改称“毛坦厂”至今。</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7月13日,皮旅甩掉敌军的堵截后,抵达毛坦厂镇背后的山。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面对着的皖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敌对我机动阻击。此时,除已有的防守兵力外,敌又调集3个正规师和10个保安团加强堵截。对此,旅党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赶在敌部署就绪前,以5昼夜连续急行军,跨过皖中平原。会后,在东山坡上对全体指战员进行了集中动员,皮定均旅长、徐子荣政委号召大家咬紧牙关,以钢铁般的意志,渡过这胜利在望又是最重要的一关。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为减轻负荷,部队进行了彻底轻装。数千多个背包,丢弃一山沟;一驮驮的文件档案,在火焰中化为灰烬;几十匹肿蹄骡马,被拴在树上长啸哀呜;炊事担子也不要了,剩下的只有武器弹药和身上穿的衣服。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因为无法继续抬着行军, 最让人心碎的是必须留下的重伤员。部队走了,他们却留在了大别山麓最后的那座山上,离别悲凉可想而知。70年后,他们多舛的命运仍然令人感到心酸。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遗憾的是,由于天气和时间等关系,我俩未能走进那座山,找到东山坡。</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安徽省明光市。市区距离张八岭火车站约40公里。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7月13日晚,皮旅兵分3路,从毛坦厂镇出发,沿六(安)合(肥)公路,以每昼夜100多里的速度,开始跨越皖中平原。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突袭肥西县官亭的敌军后,15日中午全旅通过合(肥)叶(集)公路。16日晚进抵寿县吴山庙(现属长丰县),并与淮南区党委的联络员取得联系后继续前进。17日凌晨当敌军赶到堵击时,已从长丰县下塘集越过淮南路。18日上午进入凤阳县的大洪山麓,比预定时间提前1天跨过皖中平原。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当地党组织的帮助安排下,皮旅于19日中午顺利抵达凤阳县池河镇的红心铺,这里东距津浦铁路约20余公里。过了津浦铁路,就将进入苏皖解放区。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20日凌晨4时许,因敌情有变,皮旅按照重新调整的路线,开始从张八岭火车站以北、小王营火车站(已撤消)以南的石门山附近过路。天亮时,最后过路的1团遭到两翼5路敌军的钳击,被截成两段。危急情况下,2、3团分别以猛烈火力奋勇反击。1团战士也像小老虎似的跃上敌装甲列车奋战,迫使敌军仓惶逃遁。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经过近3个小时激战,上午10时左右,部队终于全部胜利冲过了突围的最后一关一一津浦铁路。</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张八岭火车站。由于天气和道路原因,我俩未能到达车站以北的石门山附近,又留下一个遗憾。</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三界火车站,皮旅原定冲过津浦铁路地点。</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管店火车站远景,皮旅原定冲过津浦铁路地点。因为站内看门人员“大公无私”不让进,只好在站外拍。</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江苏省盱眙县河桥镇,距离县城23公里。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7月20日上午,皮旅冲过津浦铁路后继续行进,于下午进入苏皖解放区的盱眙县仇集、梅花岗一带时,在一片欢呼声中,受到当地政府、驻军和人民群众热情接待。终于到家了,许多蓬松着头发、眼睛布满血丝深陷在眼眶内、穿着破烂衣服、拐着烂脚、瘦弱不堪的同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至此,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这支被敌我双方均称为“皮旅”的劲旅,铁流千里,结束突围。</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父亲随部队在这里休整。因为有病,是乡亲们抬着他过河的,并十分周到的安排住处和生活。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以后父亲他们这些伤病员,经过洪泽湖到达淮安,被安置在临时成立的休养所里。不久,两淮保卫战开始。在隆隆的炮火声中,患病未愈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党的领导下,又投入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新的战斗。</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江苏省淮安市。当年曾是中共华中分局、新四军华中军区所在地。突围后父亲被临时安置在这里休养。</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沿途一路,我俩得到有关部门和热心人的帮助,将是不会忘记的。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寻访途中,我俩还先后瞻仰了若干革命遗址,凭吊了几处烈士纪念场所。</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旁香炉山上的“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由共产党为被屈杀的自己人而建立的纪念碑。它在时刻呼唤着那些在“肃反”扩大化中被屈杀的红军将士的冤魂。碑名由开国元帅徐向前同志题写。</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纪念碑背面刻着邓小平同志“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的名言。</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纪念碑下的许继慎、周维炯等殉难烈士墓碑群。面对苍天大地,他们死不瞑目!</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东门外白露河滩边的“白雀园‘大肃反’烈士殉难地”。那河中的淙淙流水,仿佛在向人们泣诉着张国焘推行共产国际和王明的错误路线、造成肃反扩大化的千古奇冤。父亲听当地老百姓说,“大肃反”杀人时,这河水都是红的。</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内的明清古街。上世纪30年代初,这里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些党、政、军机关,以及红军的军械所、招待所、医院所在地。</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河南省商城县长竹园乡南河湾红军广场上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军纪念地”碑。红四军后与红二十五军组成红四方面军。碑名由开国上将洪学智同志题写。</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纪念地碑文。</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河南省商城县长竹园乡五里山的“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遗址”。此处在瓦西坪东约1公里。当年“前指”由邓小平同志率领。</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遗址简介。</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安徽省金寨县梅山的“金寨县烈士纪念馆”。馆名由江泽民同志题写。</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的“革命烈士陵园”。其中长眠着许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赤卫队员。</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纪念碑正面浮雕“青枫(风)岭战役”。</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河桥镇的“河桥战斗纪念”碑。碑名由汪道涵同志题写。</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纪念碑碑文。</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驸马巷7号的“周恩来同志故居”。大门门匾由邓小平同志题写。</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胡耀邦同志题词。</b></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9天的寻访结束了,但思想的寻访并没有结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原突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占有重要地位。毛主席指出:“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给反动派以极大的震动与困难”,“关系全局甚大”。延安总部评价:“我中原大军之突围胜利与苏中保卫战的胜利,已奠定解放区军民的胜利信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为了这胜利,征途上,枪声中,硝烟里,无论是东进的皮旅,还是西去的军区主力,以及鄂东独2旅、江汉军区、河南(桐柏)军区部队,他们不畏强敌,不惜一切,力破险阻,艰苦卓绝,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留下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亲晚年时我曾问过突围的情况,他说完“太苦了”3个字就哽咽了。海军装备科技部离休干部乔华堂伯伯终生难忘:“中原突围太苦了,我是沿着战友的血脚印突围的。如果不是一位老大娘送我一双旧棉鞋,我也会倒在突围的路上……”。陕西省社科院离休干部徐廷树叔叔写道:“每逢忆起一些重要情节,就禁不住感情激动,老泪涌流,……沒有亲身感受过这种经历的人也是不大可能理解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是啊,当年突围正值盛夏,且不说大小战斗多少,如何残酷,光是凭着两条脚,忍着伤病痛,冒着滂沱大雨,顶着炎炎烈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加上时常的强行军,这对那些当时基本年龄都在10几岁、20几岁的父辈们来说,已是在挑战生命的极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空高炮9师离休干部李明义叔叔(时年18岁)形容皖中平原连续4昼夜的行军路上是“吃饭接力”、“走路睡觉”。郑州大学离休干部陈新一叔叔(时年不满17岁)告诉我,突围到苏皖解放区后,他倒头“睡了3天3夜”。偃师籍老兵关松坡叔叔(时年不满16岁)则刻骨铭心的记得:“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几天一顿也沒吃。俺们是饿着行军,饿的头昏眼花,走不动也不敢坐,坐下起不来,只能立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我置身于皮旅突围路线的环境之中时,想到父辈当年的艰难历程,心灵是一种强烈的震憾。深深感到,人除了生死,还有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对党的忠诚,也是父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皮旅的突围队伍里,还有以旅政委徐子荣伯伯的爱人孟松涛阿姨为代表的23位女同志。她们当中有的是半大脚或小脚,有的是身怀六甲。有2位阿姨先后在途中生下了女儿。3团团长曹玉清伯伯的爱人许清阿姨则带着年仅1岁多的儿子曹海涛一道参加突围。她们用弱小的身躯,以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跟上部队的不可动摇意志,和男同志一样,艰难的走完了东进突围路。她们是英雄的战士,伟大的母亲,为我所铭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掩护军区主力突围开始到孤军突围结束,皮旅伤亡数百人,许多同志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有的倒在了原地抗击的阵地上,有的倒在了突围途中,有的倒在了津浦铁路间,没能看到突围的胜利。被皮定均旅长誉为“孝子”的1团3营孤胆英雄老宋班长在津浦铁路中弹牺牲时,他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正在老家洛阳县(已撤消)提篮四处乞讨。几十年过去,虽然军史里没有他们英名的完整记载,人们或许不知道他们身葬在何处,但我相信,他们为党尽忠,死得其所,军旗上、国旗中有他们血染的风采,他们将和其他战友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永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缅怀历史,是为了启迪自己,教育后人。让我们牢记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教导,不忘父辈创业难,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保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伴随着《悲怆的黎明》曲声,谨再次向在黎明前的突围中牺牲和幸存的父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纪念中原突围胜利70周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辈不死!</b></p> <h3><font color="#ed2308"><b> 独臂英雄丁晓兵政委和时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181师(皮旅)542团的官兵们。</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