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龙瑞,1946年生,四川成都人,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为李可染先生研究生,2001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2003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2006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过去李可染先生、梁树年先生给我们上课,传统的语言还是很多。画山不是简单的画山,而是岭怎么样,峦怎么样,峰怎么样,界定的蛮清楚,当是我们觉得多余,只笼统的说山画的怎么样就行了。后来觉得这种界定对看画、论画很有用。“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名为壑,两山夹水名为涧,似岭而高者名为陵,极目而平者名为坂”,到四川、甘肃有山的地方,这些叫法老百姓还保留着,地界上也有,它是有来头的。比如“两山夹水为涧”,黄山有龙门涧,这些东西在画山水的章法里头一定要界定清楚。现在这些概念在山水画中越来越淡出了,之所以淡出了,是因为风景画的东西越来越多,里面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少,越来越淡化。</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都去过太行山,都喜欢画太行山,你坐在山沟里,山把前面挡得差不多了,后面的就看不到。你要想通观太行山,必须临驾在太行之巅,通体审视太行,这种境界何其大也。仅仅所谓科学的写生办法,看见什么都画什么,那你永远只能游走在山沟里头,身体好的爬到上面,像我还爬不上去呢!这是一种观念,不是写生方法。</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什么风光好?你对它有感情就好。可居、可游带动者这些感情,往高层次说,中国人要把自然和人的精神相交融,通过交融进到自然中,自然就是你,你就是自然,融为一体,能感觉到这一点就好。你去喜马拉雅山,画外国的风景,山和你不相干,不是说我们画不了,对它的感觉不亲切,对它没有体认,你也就无法对它进行更多的品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现代人的感情也淡漠了,每天打手机,发短信,信息特别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也给你发,实际上你对每条信息都很麻木。记得小时候,生活比较困难,一家人住一间房,条件好的住两间房,个别极别的住三间房,家具是公家发的,有三斗桌,两把椅子,四个凳子和一张床,人多了挤在一张床上,大家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我家的三斗桌,吃饭的时候是饭桌,写字的时候是课桌,画画的时候是画桌,桌面上有几个坑,有几个道,三块板子拼的还是两块板子拼的,记忆尤深,闭着眼睛都知道那有坑,那有道,从七八岁道十几岁都是这个三斗桌陪着我。我对那个三斗桌尤为有感情。现在老家具多了,好多家具买来,道现在摸都没摸过,对它没感觉,缺乏情感。这些和认识、品评、鉴别山水画也是一样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规律是最本质的东西,艺术通过这些形式表现很多东西,中国画的特点就在这。开两会期间,碰到唱京戏的叶小兰先生,他说中国京剧、昆曲,感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唱腔好戏剧程式化的特点,改革不能把程式化的特点改没了,听戏戏台子不能太大,演员也不能多,伴奏不要复杂,灯光差不多就可以,这样才是听唱腔,其他都是次要的。真正的戏迷是闭着眼睛听,闭眼听能进到唱腔里头。什么时候戏迷睁开眼,那就是演员唱错了,所以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中国画也可以借鉴这些道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山水画没有光线这个概念,不画光线靠什么把山体画出来呢?靠皴法表现阴阳。阴阳的落点在沟里叫阴,岭上光洁的地方叫阳,尖顶的地方也是阳,接近地面土质的地方叫阴,画得刚强的地方也是阳。传统黑白关系的表现方法,往往山的下面是阴,上面亮的是阳。旦也不能完全机械的画,手法可以变化,某一部分上头黑下头白,某一部分上头白下头黑,互相穿插运用,传统山水画有很多不知黑白阴阳的具体画法。</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中国画造型的方法,如阴阳、黑白都有基本规律,都是染暗处,画暗处,凸起的地方是阳要少画,笔法要统一。为什么我们把真山转换成笔法的时候,不好转换,因为在自然界中看到的是光线下的立体的山,它和带有符号性的山确实有距离,这里有很多复杂的问题,语言上不转换等于拿着毛笔、宣纸画风景,这主要是没有习惯用传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很多同学素描画得不错,速写也不错,画的质感也有,就是语言不通,你不是传统的语言,要学会传统语言,这个功课要做。我在黄宾虹纪念馆看到很多黄宾虹先生的作品,黄先生在故宫几年,临摹了大量的画,有元人的,宋人的等,都画在一般的毛边纸上,甚至有些画山的笔法只是一勾一勒,寥寥数笔,树就画了枝干,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练基本功。</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古人很少画速写,到处游到处看,看多了就画,从规律上画。画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定要把形象记在心里,从从规律上、理法上、画法上、笔法上了解自然界中的东西,不能绝对的写生。有些老先生画山水画了一辈子,速写画了几大摞,最后在创作上基本背不出几座山来。中国画的创作不是临,不是把速写摆好,照片摆好,起个稿,反复修,反复画,那都是西洋画的模式。中国画是简单勾几笔,大概定个位置,就是李可染先生说的“白纸对青天”,接着就画,笔笔生发。等你把稿子起好了摆好了,照稿子复制、临摹,那笔墨的东西就找不着了,所以对自然界的观察记忆尤为重要。</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天津的刘奎龄先生画的走兽,非常好,生动到位,甚至觉得比画的速写都真实,实际上刘先生不画速写,他反复看,反复画,画的不是速写本上的,是脑子里的,是动态的。所以中国人看山要山外看,要进山里看,要围着山转着看,看出自然界山的组合关系、结构关系,还要逐渐看出山的品味、气象、状态和自然的精神。西方绘画跟我们的文化精神不符合,我们对山水的追求是可望、可居、可游,含有文化的意味,西方绘画离我们所追求的精神太远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