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指新年期间举办的群体大型祭祀活动。年例礼俗以敬神、游神、摆宗台、祭礼为核心,并伴以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祭祀活动。主旨是酬谢天地神灵、祖先的恩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h3><h3> 湛江年例是粤西岭南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遍极广大城镇乡村,形色丰富多彩,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h3><h3> 湛江的百姓村,成村于清康熙年间,村民多来自福建莆田、兴化和广东化州、电白等地。有谢、陈、许等18个姓氏。因村内醒狮队在历届赛事中往往得胜,故名“得胜村”,后有人误听“胜”为“姓”,因而错写为“得姓村”。法国租借广州湾时期,“得姓村”属法租界范围,法军在该村高岭仔建立兵营,法兵称村民为“百姓佬”,加之村民来自四面八方,姓氏多,日久则改称“百姓村”。</h3><h3> 每年的正月十七是湛江百姓村的“年例”,期间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会赶回百姓村团聚。</h3><h3> 在该村的年例活动中,有一种习俗是“穿令箭”。传说村民的祖先曾用“穿令箭”惩治不忠、不仁和不孝的子孙,而每年年例的“穿令箭”就成为后代为表示自己不忘祖训、好好做人而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习俗。</h3><h3> 令箭是用纯银做的,穿令之前一定要拜神,但不是人人能穿,而是由神来挑选。“穿令箭”之人必须“六根清净”,即在前一个月戒酒、戒肉、戒色,否则会疼痛难忍,并会有血流出。活动结束后,将令箭拔出来立刻用香炉的炉灰捂住创口即可,一周内完全可以消除疤痕,甚是神奇!</h3> <h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br></h3><h3> 特别奇妙的是,在空中飘动的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着一根缨枪或剑尾上。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的。其内容有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一板飘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现着一出精彩的特写镜头。现时飘色一般由2—6岁左右的儿童上板乔装打扮。人们通过观看五花八门的飘色,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艺术享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