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清漳州府第一形象工程——丹霞书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南中 文/图</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漳州古城的东南角曾坐落着一处名闻遐迩的古书院——丹霞书院,有清一代丹霞书院群星璀璨、名流辈出,可说是地方官员重金打造的一处“形象工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清雍正九年(1731年),湖南衡阳才俊刘良璧到任龙溪知县,第二年,刘良璧得到里人林编的支持重建了漳城西南隅的龙文塔。雍正十三年(1735)刘良璧升任漳州海防同知,“驻南胜,立义学,政声大著”。乾隆二年(1737年),刘良璧主持修复了因清郑漳州之战而损毁的威镇阁,威镇阁又称八卦楼,位于漳城东南角的城墙上,兼具有瞭望和风水的用途。八卦楼下是一片“空旷干衍之地,有流水通城外大河”,刘良璧认为这里是读书的好地方,于是命人在这里“诛草莱而治之”,创建了丹霞书院。</h3> <h3>丹霞书院创办后,这所有着“漳州第一所官办大学”之称的书院,便是按照高大上的标准来打造。丹霞书院聘请的第一任山长也就是校长,便是颇具盛名的南靖人徐登甲。徐登甲,字仲升,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官至福山县知县、海州知州等,政绩显著。徐登甲告老还乡后,受聘丹霞书院掌教,远近文人“闻其名负经籍,请授业者,接踵而至”。今郭坑镇霞贯村的承泽楼楼匾也是当时徐登甲所题。</h3> <h3>丹霞书院初建后,中间为朱子祠,内祀朱熹,左右作为书舍之用。书院里河水蜿蜒,奎星阁、半月楼、小桥点缀其中,与边上的高耸的八卦楼交相辉映,已然漳城一大胜景。</h3> <h3>此后,历任知府、道台对书院不断进行扩建和完善。乾隆十一年(1746年),漳州知府金溶增建讲堂、学舍。竣工后,金溶撰写《重修八卦楼丹霞书院碑记》,今石碑尚立于半月楼旁。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张之洞的祖父时任汀漳龙道巡道的张惟寅对书院进行了增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漳州知府蒋允焄再次增建书舍、石堤、外墙等,并作《重修丹霞书院及威镇阁碑记》存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丹霞书院毁于大水。</h3> <h3>领导重视,也要师资本领过硬,方能办出好学校。担任过丹霞书院山长、教授的个个都是业内高手。据载,第一任山长徐登甲后,先后担任山长的有刘文豹、廖飞鹏、江观、李威、陈若霖、谢谦亨、龚显曾、谢章铤、陈棨仁、杨浚、谭先节、岳障东等人。他们或为进士、或为举人,个个身怀绝技,可圈可点。其中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为宣统帝师陈宝琛的曾祖父,龚显曾、杨浚、谢章铤、陈棨仁也都是名重一时的学人。</h3> <h3>吾漳虽远离中原,然而崇文重教却也蔚然成风,漳州府地方官员显然也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道光九年(1829年),汀漳龙道巡道方传穟再次倡议重建丹霞书院。同治三年(1864年),书院在太平军入漳之役中再遭兵燹被毁。经过太平军漳州之战的浩劫,漳州已是元气大伤。</h3> <h3>然而光绪十六年(1890年)汀漳龙兵备道尹刘倬云到任后,这位道台牢记使命、不忘教育,带头捐资再次重修书院,并将书院从府级书院升为道级书院,作为漳州府、汀州府、龙岩州三地学子的读书处。重修工程自该年八月开工,次年十一月完工,用银一万三千数百两。新建成的丹霞书院朱子祠重放光彩,除了主祀朱熹,配以黄勉斋、陈北溪、王东湖、陈布衣等地方先贤,讲堂、奎星楼、半月楼、圆桥等处则悉照原址重新修葺,并增设藏书阁、斋舍等,规模比以前还扩大了一倍。</h3> <h3>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停办书院,倡办新学。漳州出现了新式学校。同年丹霞书院改为汀漳龙师范传习所,可见当时地方官员的执行力还是蛮快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称师范简易科。民国至新中国期间,学校的名称虽七改八换,然而这块地方依然留存着一股文脉。</h3> <h3>丹霞书院地处漳城东南隅,面朝城墙与八卦楼,北至今炮仔街,南至今博爱道,东至今新华南路,西至今北京路。面积相当于今解放军后勤部05单位、漳州五中、龙溪师范附小、漳州电大的总和。半月楼尚存于今05单位内。</h3> <h3>《重修八卦楼丹霞书院碑记》立于半月楼边上。</h3> <h3>今漳州电大亦为原丹霞书院的一部分。电大“丹霞记忆馆”的开设,可见学校为保留古城这一文脉而做的努力。点个赞!</h3> <h3>电大内的古井和半月潭,据说也是丹霞书院的遗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