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原典: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出处和释义: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出自春秋时期《鬼谷子•决篇》,这是部讨论决策的著作。意思是,用过去的经验作参照,对未来的趋势加以判断,并参考平常发生的事,经过这些过程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可以决断了。
做决断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参考多方面的信息,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决断形成的路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我们参考的有益范本。虽然时代在变化,事物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多元,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是不变的,从前人决断的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规避风险,对做决策很有价值;运动是绝对的,时代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在决断时对未来有预期,尽量破解时代局限性;当然,也要能从平时身边发生的事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用过这个典故。<br></h3> <h3>原典: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出处和释义: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出自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意思是,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被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古往今来,因为贪得无厌而招致祸患的事例不胜枚举。老子“知足常足”的观点,对无限欲求等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反对和严厉的警告。
在学习上要有不知足的求知欲,但在生活中我们却要时刻绷紧“知足”这根弦,不该做的事不要去做,不该拿的东西不要去拿,不该要的东西不奢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祸”与“咎”。
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中,用过这个典故。
</h3> <h3>原典: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而万全。
出处和释义: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意思是,聪明的人可以于无声处听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懂得未雨绸缪,所以圣人做事都很周全。据记载,伍被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谋士。刘安想谋反,伍被多次谏阻,引用“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进行劝谏。遗憾的是,刘安听不进伍被的劝告,仍一意孤行。伍被深陷其中,无法摆脱,只得将刘安谋反一事密报朝廷。刘安最后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
这告诉我们,在事情开始之前要未雨绸缪,抓住事情的主要方面,才能走好每一步,行稳致远。不然的话,当危险已经形成、困难突然到来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做好充分的准备。
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中,用过这个典故。
</h3> <h3>原典: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出处和释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春秋时期《论语·泰伯》。意思是,曾子说,士人不能不宽宏坚毅,因为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看做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是历史上仁人志士共同的品质。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能缺少有担当、有使命感的青年一代。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带着理想去学习、怀着担当去追梦。
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用过这个典故。
</h3> <h3>原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处和释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意思是,虽然桃树、李树不能说话,但是因为它们能够开花结果,人们就会来赏花摘果,树下便形成了一条小路。这句话是司马迁对西汉名将李广的评价。李广一生领兵抗击匈奴,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不仅受到将士的爱戴,连匈奴也很畏服他。
一个人如果品德高尚、待人真诚、能力出众,即使不去自我宣介,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现在身处信息社会,一定程度上学会向别人介绍、推介自己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培养自己各方面素质、能力,用自己的实际表现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用过这个典故。
</h3> <h3>原典: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出处和释义: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出自明代于谦的《咏煤炭》。意思是,凿开混沌的地层,获得号称“黑金子”的煤炭。它蕴藏着无尽的热力,心藏最深沉的情谊。融融燃起炬火温暖如浩浩的春风,烈焰照亮沉灰色的天。钟鼎彝器的制作都靠它。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炽热的忠心。惟愿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穿暖,不辞艰辛劳苦,走出荒僻的山林。作者用这首咏物诗,自喻为煤炭,抒发甘为国家鞠躬尽瘁、忧国忧民的情怀。
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中,用过这个典故。
</h3> <h3>原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和释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南宋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诗人以此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不仅要早下功夫、下苦功夫、下长久功夫,还要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只有在实践中亲身运用这些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才能最深入地掌握这些知识。
读书学习,要树立起读书求知不离实践的意识,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掌握书本知识。
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用过这个典故。
</h3> <h3>原典: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则无以教,弟子舍则无以学。
出处和释义: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则无以教,弟子舍则无以学,出自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只有找到方法才可能取得成功。老师舍弃方法就教不好学生,学生舍弃方法就不可能做好学问,
我们学习、做事都离不开方法,一味蛮干是不太容易实现目标的。有的同学学习很勤奋、很认真,但总是离自己的预期有差距,这就是没有掌握方法。方法有很多,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方法,需要我们去体会成功与失败,不断调整,获得最好的方法。
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用过这个典故。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