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是正月月尽,也是家乡人的撩疳节,传说中"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烧燎才能取毒灭病,记忆中撩疳节异常热闹,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大人小孩都从火堆上蹦跳穿越,以去晦气,求安康,过完撩疳节这一天年才算真正过完,人们才开始言归正传,孩子们收心迎接新的一年,上班的人们开始按时按点上班,农人们开始收拾农具准备新的一年劳作,</h3> <h3>今年注定又是一场不平凡的撩疳节,白水县北塬镇王庄村特邀我们仓颉摄影俱乐部参加他们自己的撩疳节晚会。</h3> <h3>正月月尽一大早,先由家长敬过灶神,再把灶神像、对联、门神像及香裱等端在盘子里,放在大门楼上烧掉,叫“送灶神”上天。送去灶神后,全家人就等着天黑燎疳。先由家长在柴禾内放上香裱和几个纸炮</h3> <h3>吃过午饭,村中放羊拾柴的会早早地把柴火堆在大门外空地上,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中年妇女、耄耋老人都会加入拾柴队伍,因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次燎干仪式了,严肃而隆重的火焰似乎预示着人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h3> <h3>在撩疳之前还有很重要的一项活动。那就是炒豆子,记忆里每年农历正月月尽这一天,家家户户从早上开始就会做炒干豆的工作。把新挖回来的白绵土砸面,过细筛。然后在院子里支一口大铁锅,把细土放在锅里烧得突突地冒泡,再把泡了一夜的黄豆、黑豆,切成小指甲盖大小的麦面丁儿,分拨儿放进热土锅里翻炒。直到干透熟透,香气扑鼻,才出锅筛去土装盆待吃。炒出来的各种干豆等不得晾凉,就会被装在用高梁杆做的小箭箭笼里,让娃们家提上边走边玩边开吃,大人则坐在一唠唠家常,叙叙感情,说说去年的收获和今年的打算</h3> <h3>夜幕降临,只听有人轻轻说"疳"哈来了,可以撩疳了,话音刚落,就已经有人点着火了,随后又是一家又点着火了,不一会一家接着一家,如火龙飞舞,照亮整个黑夜,那场景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整个村庄沸腾了,呐喊声,嘶孔声。</h3> <h3>照相,照相,快给我照相,我要背景是这红红的火,今年我要红红火火。我也要火,我也要火起来。相机手机又一起上了,背景果然是浩大的满天的火。啊,真好!一堆堆的火三三两两地烧起来了,山坡上,大路边,哪里有火,哪里便是人家了。</h3> <h3>火还在燃,势头渐小,小伙子们开始跳火了,跨过去,好潇洒的动作呀。看我的,直接从火堆中间穿越。谁从边上过了?我也从中间过的,不信你看,跳过去再跳回来。半大男孩也跳火了,比那汉子跳得更高。年轻女孩尝试跳火,刚一迈腿,却被火舌逼了回来,嬉笑着缩回了腿。还是小小孩有福啊,他们被大人架着胳膊,甩向了火堆,一声尖叫,再一次甩向火堆。甩呀,再甩,小孩好享受呀,不用尖叫了,小脸红彤彤的,和那火焰一个颜色了</h3> <h3>眼看撩疳就要结束了,怎能让火轻易地就灭了呢?将要熄灭之时,必定还要有一场辉煌。果然庄稼汉们又来了,这一回,人人手里拿把铁锨,铁锨头簸箕一般,大而圆实,不易撒漏的。大铁锨咵地一声伸进火堆,铲起一堆火,扬向空中,这个过程被称为“扬花”,主要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生活幸福。这项工作由长辈或“庄稼能手”来进行,即用铁锨把燃烧后的灰烬铲起,然后用力撒向天空。这时,大家便开始齐声高呼“麦子花开了”、“荞麦花开了”、“洋芋花开了”、……</h3> <h3>面对此情此景,我的童趣油然而生, 兴致勃勃的给他们拍照、给他们喊加油,他们像得到了无声命令的战士,又像给我展示他们勇敢的精神,总之他们显现出了“勇猛精进”之势,劲头高涨、手脚麻利,大气的喊我一块儿。望着这群如勇士扬首、奋足、飞跃的矫健英姿,我豪气冲天:谁在迎风冲火大跨越,唯我北塬好儿郎!</h3> <h3>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个仪式叫做练干,干,当是“干火、干柴”之意。其实每种仪式的源头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练干之时,我询问了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他说这个形式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大致是有了人就有燎干吧。反正从他记事起就有练干,一年也没停过,文化大革命也没停过。为什么要练干呢?开春了,窝了一冬了,杂草除了,要耕种了,杂草烧了,地净了人也暖和。</h3><h3>老人的话有几重意思在里面呢。是呀,早春北方的山里一定是冷的,练干可以驱寒,旧时的练干多在正月底,二十,或是二十三,这个时节正是“惊蛰”,惊蛰惊蛰,春雷乍动,万物苏醒,春耕在即。藏了一冬的身体也要抖擞一下,振作一下,准备干活了,一冬的脏和病当然也要借火烧燎一下子了。病去人安,必能撸起袖子大干,若老天给力,风调雨顺,人勤天亦好,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呢。后面这一条当然就是借题发挥了,使练干原本的意思涂上虔敬的祈愿,就这样,从最原始的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到火的功能的不断开掘和利用。火就这样从实用演变为象征,从生产生活需要上升为一种祈祷,在北方的乡村它变成了如今的模样,成为了乡村的一种庄重仪式,成为了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家乡的蒿草依然丰茂,但割炼干柴火的却难寻年轻人的身影,不知道再过几年他们还能否记得家乡的燎疳节? 历史沧桑,已经没人能彻底说清“燎疳”源起何时何人,但我们可以肯定,民俗节日是文化传承中最稳定的基因,“燎疳节”一定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很久很久,它或许和先民的“火神”崇拜有关,或许和“疳”病有关,或许和某些祈禳仪式有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