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景德镇明代瓷器中,曾出现了一种书“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的青花瓷器,其制作极其精良,胎体结实厚重,釉层较厚,相对于同时期的官窑精品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一直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被日本人称作“祥瑞”或“祥瑞手”的五良大甫制作的 “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的瓷器,装饰有青花、蓝釉等,纹饰表现出强烈的日本式的审美特色。器物的口沿、内壁及近底部常以七宝系、石叠纹、几何纹等纹样装饰,器型有罐、盘、碗等等,每一件成品都漂亮精致,这类作品是五良大甫在中国学习陶瓷技术学成之后归国前做的一批瓷器留作纪念的。纹饰带有典型的日本的民间风格。</h3> <h3> 明末万历以来,国库匮乏,景德镇瓷器制作水准大为退步。然而在朝廷摇摇欲坠的崇祯年间(1628—1644),景德镇民窑对日本外销瓷器中,却出现了一路署“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的青花瓷器,制作精美,日本称作“祥瑞”或“祥瑞手”。 明正德年间,日本陶艺家伊藤五郎太夫(伊藤五良大辅,日本伊势松阪人)随日本僧人了庵桂悟来中国,在四明(今浙江宁波)登陆,后溯长江而上,进江西,经鄱阳湖入昌江,最后到达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学习陶瓷技艺,并取中文名“吴祥瑞”。正德八年(1513)六月他跟随日本使节回国(一说正德十年),把日本名伊藤五郎太夫与中国名吴祥瑞结合,改名伊藤五郎太夫祥瑞(或称五良大甫吴祥瑞、五良太甫、五良太辅等),同时带回了大量中国瓷土和釉料,在日本肥前伊万里筑窑,开创了日本青花瓷器制作先河。为日本民族制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日本人民尊称为“瓷圣”。</h3> <h3> 《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第189页“古瓷款识”一节对此也有类似解释: 【五良大甫吴祥瑞】 明代瓷器人名款。多见于外销瓷。五良大甫,日本伊势松阪人,明代时随日本僧人了庵桂悟来中国,到中国后用吴祥瑞名,居景德镇五年,于正德八年返回日本,把青花烧制技术传到日本。另有“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见于青花碗。</h3> <h3>参考日本《传统工艺品用语集》、《陶器用语大辞典》、《国家指定文化遗产数据库》、《日本大百科全书 (小学馆)》和日本三省堂《大词林》等相关资料,一般认为,祥瑞瓷是应日本茶具商订货在中国景德镇生产后出口日本的一种以茶具为主的高档青花瓷器。因底部有“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的款识而得“祥瑞”或“ 祥瑞手”之名。最早出现在日本应该是崇祯年间(1628—1644)。</h3> <h3> 与祥瑞瓷相关的重要人物是携五良大甫去中国的日本僧人了庵桂悟。经查:了庵桂悟,日本伊势(三重县)人,京都东福寺高僧,谥号佛日禅师。受后土御门天皇(1464—1500在位)委派,以第八任遣明使正使身份,于1511年(永正八年)到达中国宁波,从事商贸谈判和文化交流。1513年(永正十年)回国。(据《维基百科》等)这和前文表述的五良大甫出国归国的时间是一致的。</h3> <h3> 如果认定以上两点是事实,那么从1513年回到日本开始,即使五良大甫他十年磨一剑,最晚在1523年也应该生产出祥瑞瓷了。即使某些推断把祥瑞瓷问世时间提前到万历末期(1603年前后),按此推算最快也要在他回国90年后才会有祥瑞瓷出现。假设五良大甫1511年来中国时是20岁,那么起码要活到1603年112岁高龄时才能看到自己的成果祥瑞瓷在日本问世,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h3> <h3>还有,五良大甫1511年出国1513年归国,按照日本纪元,正是委任东福寺高僧了庵桂悟出访中国的后土御门天皇长子、室町时代晚期的后柏原天皇执政期间(1500—1526)。对此,日本史家已有定论,这一时期日本还没有自产的青花瓷。直到后柏原天皇1526年退位90年后,也就是江户中期的1616年,日本才开始烧制青花。这比前文“1513年学成归国……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的说法推迟了103年。</h3> <h3>可能是为了弥补这个年代上的缺憾吧,于是,又出现了“第三代五郎太夫祥瑞即五良大甫孙子高原五郎七于文禄三年(1594)18岁入明学习23年后,于元和二年(1616)40岁时回国在有田烧瓷”的说法。其实,这个高原五郎七和他所谓的祖父一样,也是个神秘莫测的人物。</h3> <h3>据清代《景德镇历代窑考·官窑》记载:“正德中……得外国回青,价倍黄金,知其可烧窑器,命用之,其色古菁。故官窑青花多有佳品。……当日厂工恣为奸利,出售民陶。明嘉靖间,邑令朱景贤设法调剂,其弊稍息。”也就是说,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的管理者为一己私利,把比黄金还值钱的进口“回青”釉料盗卖给民窑。这种用来路不正的高价材料烧制的高档民窑瓷器当然不敢在中国境内流通,而满足日本茶具商需求,绕道出口便成了唯一可行的销售途径。明嘉靖(1522—1566)以来,出口日本的物资几乎都走广东、福建口岸。景德镇的产品也只能长途辗转运往南方通关。为防止被半路截获,必须千方百计进行遮掩。凭空捏造一个“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的虚假款识,能够造成中国人以为是日本造,而日本人以为是中国造的假象,以求万无一失,蒙混过关。这就是为什么至今中国境内很少见到当年遗存的祥瑞瓷以及“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中日两国均无据可考的最好注释。这些唐风强劲精美华丽的祥瑞瓷于江户前期(1603年以后)登上了日本茶道舞台,引起轰动。为迎合本民族的审美需求,自江户中期始(1645年前后),茶具商相继推出纯日本风格的祥瑞瓷。为了迎合客户崇尚唐货的心理,继续沿用来自中国景德镇的“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是使和风祥瑞迅速占领市场的最佳手段。(据日本福缘谭《新说五良太甫祥瑞造》)</h3> <h3> 研读相关中日文资料,“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的其人、其事、其物,的确有许多难以查证的疑点。《新说五良太甫祥瑞造》一文中“虚拟款识”的推断,是否能成为对“五良大甫吴祥瑞造”这个云遮雾罩的神秘迷案最好的解释呢?</h3> <h3> 五良大甫,日本伊势松坂人,曾为僧人。“明未时期,五良大甫随传佛教来到中国,在景德镇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因喜爱中国传统的“祥瑞文化”而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吴祥瑞”,即:吾即祥瑞之意。五良大甫因敬仰前朝有佛教高僧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播文化之壮举,故制作了“大甫西行”青花人物“乘舟大碗”的作品,自比舟中童子西行中土留学。五年后,五良大甫学成归去,在日本形成了陶艺一个流派。” 这一段文字资料,被详细地记录在《中国古代瓷器鉴赏》一书中。他的作品被藏在日本白鹤美术馆,该馆称他的陶瓷为“祥瑞瓷”,喻意吉祥瑞意,是中日文化历史的见证。</h3> <h3>“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 童子泛舟 青花笔洗规格:长X宽X高=158*113*108毫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