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题记: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族谱约兴起于魏晋,唐代始分私修单姓族谱和官修望族族谱,直至近代。谱牒文化特指私修部分。家谱的内容包括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族规、家训家规、祠堂、家族源流和迁徙史等。</font></b></h3> <p class="ql-block"> 中学时,每年春节前我都有个额外的寒假作业,那就是写春联。从最里面房间的门次、门头、门对写起,由里而外,最后写大门对子。村里很多人家的大门对子用的是通用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但是,有两姓人家则不同,一姓曹,一姓王。我们曹姓人家的大门对子是“功标西汉,德播南邦”。</p><p class="ql-block"> 当年,只知写字,不知其义。当时还健在的爷爷说,这是我们这支曹姓人家共用的大门对子,只要看到别人家写的也是这八个字,就知道这户人家也姓曹,而且和我们是同一个老祖宗。这个老祖宗具体是谁,他老人家也说不清楚。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手写春联逐步被印刷品取代,那八个字我再也没写过。但是,这八个字指的是谁,这个问题却一直存在心底。</p><p class="ql-block"> 去年,买了一套《史记》,因平时没有时间看,一直放在书房里。寒假得闲,拿出来每天读一点,一篇一篇,一册一册,甚是快意。当读到《高祖本纪》时,曹参进入脑海。读完《萧相国世家》,曹参的形象开始丰满起来。读完《曹相国世家》后,我彻底相信,“功标西汉,德播南邦”颂扬的就是曹参。</p> <p> 曹参,秦末沛人(今天徐州沛县人),本是个“狱掾”,即县里管理监狱的一个小吏,其顶头上司是萧何(主吏掾),其下属中有一个人叫刘邦。在当年的沛县,萧何和曹参搭档,一文一武,一个管白道,一个管黑道,不仅工作出色,而且感情相当好。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沛县也不例外,产生了以沛公刘邦为首,萧何、曹参、樊哙等为班底的义军。</p><p> 到了楚汉争天下时,曹参作为代理左丞相的身份隶属于韩信,在前方攻城略地。据史学家研究,曹参隶属于韩信,其实是刘邦的一个计谋。曹参本身具有相当高的军事才能,个人又会武功,率领大军独立作战完全可以,但刘邦却把他和灌婴安排在韩信之下,一个负责步兵,一个负责骑兵。为何如此?刘邦的想法,一方面让他们三人强强联合,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另一方面,曹参和灌婴都是刘邦信得过的人,所以,他们还有一个秘密使命,负责监督和牵制韩信。“多多益善”的韩信,不仅善于带兵,而且很有谋略,刘邦对他实在是不放心,事实也证明,韩信先是讨封代理齐王(假齐王),后来密谋造反,刘邦的不放心还是有道理的。</p><p> 身负双重任务的曹参,不辱使命,既帮刘邦平定了天下,又牵制了具有雄才大略的韩信。到了汉五年,项羽在垓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被迫乌江自刎,于是,汉王刘邦称帝。称帝后的刘邦论功行封。虽然都封了官,但开国功臣们非得就功大功小要排个次序,争论了一年多也没个定论。带兵打仗的都说曹参应该排第一,列侯的原话是:“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曹参究竟立了哪些功呢?《史记•曹相国世家》有明确的记载:“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另记载:“攻爰戚及亢父,先登”,可见,曹参带兵打仗,攻城时总是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敌方的城墙,受伤七十多处。可见,“功标西汉”绝非虚言。</p> <p> 在开国功臣中,很多人认为曹参功劳第一,刘邦却并不这么认为。有一次,在洛阳南宫,酒后的刘邦对高起、王陵说:“夫运筹策帷账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面对开国众臣争功不下的局面,刘邦一言九鼎,当着群臣的面公开说“以萧何功最盛”,为此,他还做了个打猎的比喻:你们带兵打仗的,是“功狗”,也就是立了功的猎狗而已;而萧何,是“功人”,他是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的猎人。所以,在刘邦眼中,萧何第一。单论军功,如果韩信后来不密谋造反,曹参也只能排第二。但不管如何,曹参的功劳还是非常大的。</p><p> 曹参功标西汉,于史有据,又何来“德播南邦”呢?在楚汉争天下的过程中,曹参几乎都在黄河以北作战,但刘邦称帝后,不断有人造反,先是陈豨,后是英布(黥布),平叛的主力是曹参。特别是在平定淮南王英布的过程中,曹参一直追着英布打,英布兵败逃往江南,最终在番阳被杀。如果说德播南邦仅是指平英布,似乎不全面。因为,曹参还做过三年的相国(宰相)。萧何和曹参在争功过程中,互不服气,闹得很不愉快,甚至到了断绝往来的地步。但是,萧何去世前,向汉惠帝刘盈推荐了曹参做相国。神奇的是,曹参得到萧何的死讯后,就对手下说,他要到朝中当相国了,因为,他坚定地相信,老上级萧何必定推荐他为相国。早年亲如兄弟的萧何、曹参,中间虽然有隔阂若干年,但他们内心其实一直是通的,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后来的故事,大家可能都清楚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萧规曹随”。</p> <p> 曹参任相国期间,一切照旧,严格执行萧何制定的方针政策。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地劝说了汉惠帝。这是一段彰显曹参智慧的对话。面对皇帝责怪自己不作为的情况,曹参没有辩解,更没有反驳,而是取下官帽,问汉惠帝:“皇上,您和您父亲相比,您认为哪个更强?”这一问,吓得汉惠帝出了一身汗,即使自己再有水平,也不能当着群臣的面公开说“我比我父亲强”呀,更何况自己确实不如先皇,所以,汉惠帝刘盈说:“我怎么能和先皇比呢,我差多了。”接着,曹参又问了个问题:“皇上您看,我和前任萧何比,哪个更贤能?”汉惠帝毫不客气地说:“你好像不如萧何。”听到皇帝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曹参来话了:“既然你我的能力和水平都不如前任,那么他们的决策,我们有能力改变吗?”作为臣子,曹参对于皇帝的诘问,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想法。但如何为自己辩解,则非常有技巧,说得不好,可能脑袋要搬家。曹参的做法是,借前任否定自己,并引导皇帝也认可他的说法,然后再引导皇帝认可自己的行为。</p><p> 萧规曹随,并不是曹参不作为,而是浸透着曹参对当时天下大势的把握和判断。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最终楚汉一战,汉得天下。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乱,老百姓最盼望的是和平。萧何去世前,曹参和萧何虽然没有就天下大势进行过交流,但是,作为政治家,他们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曹参不仅在思想上非常认同前任萧何休养生息的政策,而且在实践中也严格执行这些政策。其德其智,略见一斑。</p> <h3> 打天下时,曹参是一员猛将,军功仅次于韩信。治理天下时,曹参是一位贤相,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曹参一生受封多次,刘邦为汉王时,其被封为建成侯;刘邦称帝后,其被封为平阳侯;曹参去世后,被谥为懿侯。功标西汉,德播南邦,绝非妄言。</h3><h3> 据清朝曹文鉴编《曹氏宗谱(上虞)》、清光绪曹濬等修《虞西板桥曹氏大全宗谱》等记载,其堂号为“世德堂”,其先祖是西汉曹参,曹参之子曹崇任会稽郡太守,故始迁祖是曹崇。由于家谱的散佚,是伪托,还是正宗,我们这一支曹姓无法追根溯源,更不能详细说明其中的迁徙过程。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这支曹姓是明初从苏州府沿运河到长江北岸,先落脚在江都东的彰墅,后迁至真武一带,而且世代相传,祠堂号为“世德堂”,与上虞曹氏堂号相同,如今苏州同里古镇仍存清代曹姓“世德堂”祠堂。另据清道光曹永庚等编《维扬江都曹氏重修族谱》,另一支曹姓,虽同在扬州,但其堂号为“忠义堂”,其始祖为北宋开国名将曹彬。</h3> <p> 据本族曹姓老人讲,到阚庄生活的第一代曹氏先人是天字辈,他们从江都东的彰墅迁来,其坟在曹庄南边,现已不存。对照字辈谱,按代差23年算,曹姓族人到这已有近300年历史,迁徙时间约在清康熙末期与雍正初期。</p><p> 在老家真武,也有曹姓人家自认为是曹操的后人。有意思的是,2013年11月11日,经过三年的研究,复旦大学课题组发布了研究成果。他们根据曹操叔祖父曹鼎的两颗牙齿,运用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经现代基因反推,双重论证了四个问题:一是曹操并非汉相曹参的后代。二是曹操并非夏侯氏抱养,而是家族内部过继。三是确认了曹操陵墓所在地。四是确认了曹操后人共有九支,分别在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江苏盐城、广东徐闻、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到目前为止确认的)。该研究成果发表于《人类遗传学报》,得到国际认可。堂号不同,特有基因没有,看来,我们这支曹姓并非曹操后人。</p><p> 同村的王姓人家,其大门对子是“三槐世泽,两晋家声”,同样蕴含有趣的故事。只不过,现代人不讲究这些了,有故事的大门对子也越来越少。</p><p> 朋友,你知道或记得你家以前的大门对子的内容吗?</p><p><br></p><h5>注:1.参读着“参加”中的“参”音。</h5><h5> 2.我们这支曹姓字辈谱:天文长如春,再德锦世有(泽)。功成乃勇立,道顺必家修。</h5><h5> 3.图片网络下载。</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