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隐逸诗人孟浩然的悲摧求官路 </p><p class="ql-block"> (柴夫唐诗故事系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起盛唐第一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脑际闪过的大多是“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这首妇孺皆能诵的小诗,估计地球上有华人的地方,都能识这首“春晓”。当然,还有“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等等名句。自然还会想起李白的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和赞美老孟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孟浩然,烟花三月的时节,舟下春风十里的扬州,背后该有多大的想象空间?风流倜傥、儒雅潇洒自是少不了的;少壮时就摒弃官职,上了年纪复又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简直就是个气凌王侯、视功名如粪土的隐士;这样的人真象高山般巍峨峻拔,令人仰止。</p> <p class="ql-block"> 可生活中的孟浩然,却并非真正如此,既少“弃轩冕”的志向和情操,也未曾得到“事君”的机会。相反,他是极想入轩冕和事君王的。至于“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倒确是如此,但那是在“事君”的希望破灭后的再次选择,实属不得已而为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于湖北襄阳,一个中产的书香之家。他比李白和王维大十二岁(李白王维同龄,王维活了六十一岁,李白卒年六十二)。自幼和弟弟一起读书学剑。20岁前后曾游鹿门山,并作《题鹿门山》诗,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岁,与朋友张子容一同隐居鹿门山。这便是李白诗中“红颜弃轩冕”的注脚。第二年冬天,张子容便耐不住进京应考进士了;留下孟夫子一个人更加寂寞的很,好不容易再熬了几个月,实在没趣,也就匆匆结束了他的这段所谓的凌公卿、啸山川的隐逸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二十五岁开始辞亲远行,整整十年的时间,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寻求进身的机会。由此可见,孟先生不但是官迷,而且是到了发烧级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 在孟浩然 二十九岁那年,朝廷的一位大人物到荆州来当一把手。此人姓张名说,乃唐王朝集政治、军事、文学于一身的大咖。武则天亲自选拔的贤良方正科䇿论第一名。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重要推手,一生三次拜相,并曾担任朔方节度大使和兵部尚书,在边关统领过几十万大军;且对唐朝的军队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大量的合并简减、从而极大的提升战力。成为开元年间,西域各国对唐王朝臣服的原因之一。 他还是文坛领袖,因被封燕国公,便和另一位许国公一起被称为“燕许大手笔”,统领文坛达三十年之久。由于和另一位名相姚崇政见不同,第一次从相位上被贬到相州、岳州当刺史;此次再从岳州略为提升到荆州任大都督府长史。张说素有举贤荐能之名,手上提拔了不少有才学之士。玄宗朝另一位著名的丞相张九龄就是由于张说的器重和举荐,才顺利入朝,一路高升的。因此,孟夫子一听张说到荆州来,便心下激动,当即献上了一首《岳阳楼》诗,请求张说举荐。但此时的孟浩然还没有什么大的名气,故献诗后也杳无音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浩然先生不死心,第二年再次献上《田园作》诗,申明抱负,希望得到张说的赏识和举荐。诗是这样写的: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鸪,争食羞鸡鹜。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自己年已三十,仍然闲居田园,因而感到愤懑和急欲出仕。并且说自己少怀大志,昼夜自强,现诗赋已工,可以一展怀抱。但终因无人援引,直至而立之年,仍然功名无望。所以结句以扬雄自况。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张说的援引,以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张说虽然已经开始赏识孟浩然,但由于自身尚处在被贬的情况下,因此也不太好做此类事情;估计就是举荐了,由于朝中是姚崇当政,与己不合,也不见得会有效。因而孟夫子的此次求荐又是白忙。</p> <p class="ql-block"> 在江湖上凄凄惶惶的奔走了多年,终是无获。转眼到了三十六岁了。因唐玄宗在东都洛阳办公,孟夫子又赶到洛阳去四处活动,以期求得一官半职。结果是三年时光流逝,依然布衣一介。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李白,两人成为好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看实在没有办法了,三十九岁的孟浩然第一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是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早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诗中结尾四句,暴露了孟夫子对功名急不可耐的心情。遗憾的却是榜上无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长安之行,虽科考不第,但前半程还是颇有收获的。由于江湖行走多年,结交了一大批诗友,比如王昌龄、李白等等,因此诗文的名气亦是大增。故仍想留在长安通过献赋献诗以求赏识。这不机会果然就来了,以名诗人的身份被邀请到太学去参加赋诗聚会。时值“秋月新霁,群英联诗,次当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以之搁笔,不复为缀”(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真是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使张九龄、王维等朝庭显要对他刮目相看,礼遇三分。并因此和王维成了知己。王维对他幽雅清新的诗风尤为欣赏,经常邀请他到内署去谈诗,并曾亲自为孟浩然画像。</p> <p class="ql-block"> 一次,王维又邀请孟夫子到内署去,两人正谈得相欢时,恰遇唐玄宗驾幸内署。这本来是孟浩然的一个天赐良机,他费尽大半生的心力,就是想要公卿大臣将自己举荐给皇帝。而如今,皇帝驾临;试想以布衣身份干谒天子,平步青云的机会就在眼前,这是多少士子梦寐以求的好事。同为著名诗人的高适,就是抓住这样的机遇,从而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历来就非常重视对礼仪的培养。孔圣人一生的目标就是“克己复礼”。通常一个人若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在面对各种状况时若都能从容得体,落落大方,当机会来临时,就容易把握得住;相反,关键时刻,若举止不当,甚至惊荒失措,带来的往往是良机错失、甚至是伤害。而孟浩然恰恰是后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到玄宗驾临的孟浩然,不知是激动过度,还是内心恐惧,竟一头躲进床铺底下,大气不敢出一个。王维却不敢对皇帝说假话,只能如实上奏。玄宗听说孟浩然也在此,颇为高兴地说:“朕闻名已久,早想见卿,何必躲起来?”孟浩然从床下出来后,玄宗问他近来有何新作,读来听听。此时的孟浩然,神还没有返过来,紧张兮兮的,大概脑中还是一片空白,猛听皇帝这样一说。慌乱之中竟失口念出一首科考不第后刚写不久发牢骚的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阙:指皇帝的宫殿,代指皇上。南山指归隐的地方。首两句大意就是:不要再向皇上呈奏书表了,还是回到南山我的寒舍去吧。这两句乃孟夫子经过科举的失利后,想干谒求仕,又心灰意懒,不得已只好归隐,而发出的一腔幽愤。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能人志士大多都有“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习惯。老孟这两句在玄宗听来,无异于指斥他乃无道昏君了,听了自然十分不悦。接下来两句“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则更让玄宗生气,立马拉下脸来说道:“朕并未弃你,你自己不求仕进,因何诬朕?”未及听完全诗,就让孟浩然卷铺盖走人,离开长安回你的南山去吧。</p> <p class="ql-block"> 玄宗这一怒,孟浩然不但失去了天赐良机,更是葬送了一生为官出仕的机会。于是,命运留给他的也就剩下“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墟。”了。这才有了李白诗中的“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在家乡的鹿门山,与松风明月为伴,终老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长安之时,他对仕途已彻底绝望,心情也沮丧到了极点。从他与贺知章等人的赠别诗句,可一窥心境:“跃马非吾事,狎鸥宜我心。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面对知己王维,则更是倾心相吐,道尽凄凉:“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朋友的王维当然也一筹莫展,得罪的可是皇帝呀,谁有力回天呢?也只能回诗安慰安慰而已:“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p> <p class="ql-block"> 可孟夫子毕竟不是五柳先生,自己诗中所说和王维诗中安慰的,真正要实行起来,却心诗不符。那种欲仕无门,欲隐不甘的情绪一直都折磨着他,苦无司马相如献子虚赋的命。因此,离开长安后,孟夫子并未回到南山去过“松月夜窗墟”的生活,而是继续在江湖中游历,特别是在吴越之地饱览山川美景,并写下大量的诗篇。这样游历了几年,四十六岁时,不知那根神经又动起来,再次西赴长安,寻找机会。从侧面也说明其入仕之心犹未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入长安,诱因是他的老朋友,官声很正,誉满朝野的张九龄入阁拜相。所以孟浩然对此次进京是满怀期待的。路过荆门时,他登上了岳阳楼,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著名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首五律,到长安后便投呈给张九龄。可不知什么原因,大概皇帝生气的后遗症仍在,此次求仕又是空手而归,只能悻悻地回到襄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四十七岁的孟浩然应崔国辅之约而东游越剡,在途经江夏时再次与李白相会于黄鹤楼,李白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替其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十九岁时,张九龄到荆州任长史,曾将孟浩然招至幕府,但时间极短,不知何故,孟夫子便又回到襄阳。这次回家,孟浩然才算真正安下心来,在鹿门山建了一座别业,啸咏山林,寻迹前贤,做一个彻彻底底的隐士。《夜归鹿门山》一诗很好地诠释了孟夫子这段岁月的行踪情趣:“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日子仅过了一年多,孟浩然就因背部长痈而痛苦不已,常常卧床。经过好长时间的治疗,眼见快要好了。结果正逢王昌龄被贬遇赦回程经过襄阳,来看望孟浩然。两个老朋友,时隔多年再次见面,各自都饮尽人间冷暖,倍感亲切,激动不已。结果纵情诗酒,更是佐以河鲜。而背痈这种病是很讲究异口的。孟夫子由于这一口腹痛快而导致了背痈猛烈复发,不几日便无药可救而驾游西极了。卒年五十二岁。几个月后,当王维以吏部郎中的身份到襄阳主持郡县长官的遴选工作,顺便造访老孟时,才知道他已去世,悲伤中留下《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