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妙计安天下,功成身退千古谈,(王安颖读史札记之一)

观海听涛

<h3>我读《史记•留侯世家》,一直怀疑张良圯上遇老父故事的真实性,但太史公笔下这个老父和张良实在是太可爱了,所以我宁愿相信它是真的。 那天张良到下邳桥散步,其实他是知道那老头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的,然后对他吆喝:“喂!小伙子,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一时卒不及防,既惊讶又恼火,真想揍他一把。但他看那老头,已老态龙钟,不想同他计较,就忍住怒火,下去捡鞋。哪知那老头得寸进尺,又把脚伸过来,以命令的口气说:“帮我穿上!”张良这时气愤中又带着惊奇:这老头也太狂妄了吧!但他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干脆帮他穿上吧。好人做到底了!穿毕,那老头一个谢字也不说,便大笑扬长而去了。张良更加惊恼!老头走了约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小伙值得培养!五天后的早上,来此相会。”张良又莫名其妙起来,不知这老头葫芦里卖什么药,只“嗯”地答应了。五天后拂晓,张良到,老头已先到,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还迟到,太不尊重人了!”便转身离去,扔下一句话:“五天后早点来!”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头又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说:“五天后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老头也来了,高兴地拍拍他的肩膀说:“这样才好。”于是拿出一部很精美庄重的书,说:“好好读!读懂了此书,你便可为帝师了!”说完便走,一下子没了踪影。张良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他回去日夜研读,从此大彻大悟,大智大慧!</h3> <h3>此事至北宋时,苏东坡有评。苏东坡不同意老头是神仙的说法,疑为反秦力量中有贤达之士欲试张良之是否能成大器也。我也赞同这种说法: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见苏东坡《留侯论》)</h3> <h3>项羽设鸿门宴,原本是要杀刘邦的,而且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最后,刘邦竟然在暗藏杀机、险象横生的宴席上脱身,逃之夭夭,从此走上了帝王之路。此中扭转乾坤的人便是张良,而帮助张良的人却是项羽阵营中的项伯。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 “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因为张良在项伯危难之时帮助过他,项伯一直把张良当兄弟、知己,项羽欲攻打刘邦,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时项伯肯定不会视张良性命处险境而不救的。于是项伯连夜密告张良,而张良岂是贪生怕死,只顾一己性命而鼠窜之辈,他立即报与刘邦,并与刘邦一起展开一系列紧张而又有效的协调攻关。刘邦先是同项伯痛饮并结为亲家,然后声泪俱下演戏,表对项羽的忠心,项伯十分感动并信以为真,回去报知项羽。果然,在鸿门宴上,项庄、范增欲置刘邦于死地而后快,幸得项伯从中周旋,项羽竟不杀刘邦,张良便使计让他顺利脱身。范增气得暴跳如雷: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见《项羽本纪》)</h3> <h3>假使不是张良有恩于项伯,项伯便不会把那么重大的军事机密报与张良;假使张良是贪生怕死之辈,接到密报后便携家带口,逃之夭夭;假使项羽是一个残酷的政治家,不在乎什么妇人之仁;假使范增多长个心眼,知项羽不忍杀刘邦,而在后门安排好杀手恭候刘邦;假使……那么,此后便没会有西汉帝国横行天下了。可惜,历史没有假使,就像人生没有假使一样!</h3> <h3>刘邦本人,文不如张良萧何,武不比项羽韩信,但他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敢于用人,而且有接受各种意见的胸怀!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见《高祖本纪》)尤其是对张良,更是言听计从,虽然有时很不乐意,但最终还是说服自己听从张良。这正是很多政治人物无法做到的伟大之处!《高祖本纪》说刘邦“好酒及色”,当他率兵攻入秦咸阳皇宫时,那些华丽的宫殿,那些如花似玉风情万种的宫女,让他垂涎欲滴,不想走了,许多人劝他不听,最后还是张良力陈大义利害,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h3> <h3>此后,张良随刘邦,设计败秦,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刘邦称帝后,又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以安定人心,又力劝刘邦把首都从洛阳迁往长安等,不须赘言矣。</h3> <h3>汉初,刘邦论功行赏,群臣争功,独张良“不敢当三万户”;他对刘邦的封赏,极为知足;他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出急流勇退。后人有讥之“明哲保身,不思进取”“城府极深”等,我极不赞同。张良,人杰也,何其智慧也!他深明《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深知历史上很多人君“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更有范蠡功成身退而保命,文种恋权遭赐剑的前车之鉴。事实上, 在汉初“三杰”中,最终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唯张良安好也!何哉?因为他知审时度势,知权衡权力、金钱、性命孰轻孰重,毅然决然归隐市间,归隐山林,自由逍遥去了!真可谓张良妙计安天下,功成身退千古谈啊!</h3> <h3>张良贪生怕死乎?《留侯列传》中司马迁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但就是如此娇弱如女孩身子的书生张良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居然敢和一个大力士手持大铁锤要刺杀秦始皇,结果误中了秦始皇的随从,而在秦始皇下令抓捕刺客时,张良居然全身而退,从此隐姓埋名,隐匿民间。此后便一直在寻找可以推翻暴秦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直至遇见刘邦,辅助刘邦,横扫天下,成就帝业!</h3> <h3>我读《留侯世家》,于张良由衷而生敬意。其一敬其勇,入虎穴,刺秦王,侠胆雄心,壮志凌云;其二敬其忍,圯上老父,再三耻辱,“无故加之而不怒”;其三敬其义,天下苦秦久矣,为六国百姓计,不去暴秦心不死;其四敬其忠,危难之际不弃其主;其五敬其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六敬其智,不恃功自傲,功成身退,不恋富贵。唉唉!史上豪杰无数,有如张良者,入世则精彩纷呈,出世亦超凡脱俗,寥寥无几矣!</h3> <h3>传说张良归隐后,随恩师赤松子到白云山顶结茅为屋,修仙悟道。常常游走于林海、雪峰之间,采雪莲,摘灵芝,与狼虫同行,采天地之灵气,炼长生不老之身……</h3> <h3>北宋人黄庭坚游历张良故里,留诗一首:“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不仅仅是长安客啊!张良后,不知经过多少朝多少代,有人杰刘伯温者,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可惜不知隐退,以致屈死,令人不由掩卷感叹再三啊!</h3> <h3>(部分图片取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