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宅》

简荷 张桂芝

<h3><br></h3><h3> 村宅是生命的摇篮</h3><h3> 村宅是初心的起点</h3><h3> 村宅是乡愁的故园</h3><h3> 这是创意高远匠心策划的行动</h3><h3> 这是夙兴夜寐呕心沥血的成果</h3><h3> 这是同舟共济集体智慧的结晶</h3><h3><br></h3><h3> 感谢大型“村”系列画册总设计师刘玉忱主任的精心策划和指导!</h3><h3><br></h3> <h3><br></h3><h3> 《村宅》是《村市》的姊妹篇,同是2013年12月开始采访,拍摄,而出版却晚了两年,其中的艰辛曲折更甚于《村市》,耗时4年,艰难困苦,卒底于成!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非完成不可呢?就在于它有意义、有价值,意义绝非浅鲜,而且越往后越深远;价值绝非一般,必将越久远越彰显。</h3><h3><br></h3><h3> 全书重点放在农村老宅老房,新农村专列一章,放在最后,通过鲜明对照,以体现今非昔比的时代飞跃。时间跨度为近代、现代直到现在一百七十多年,最早的是扶余市珠山村建于1850年的张姓地主豪宅,如今仍大体完好,为该村村部。空间范围覆盖松原市全境,在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村落中,举凡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老宅几乎搜罗殆尽、无所不包。在房屋类型、样式和建筑材料方面,将土房、草房、砖挂面,砖平房、水刷石挂面,四不露,北京平台,瓦房、楼房和生产队,大队部,学校、供销社、知青点,集体户、下放户、粮校、粮库、信用社,人民公社、老的气象站等全部选入。俄罗斯铁路建筑,日伪时期日本人建筑的电信局、水电站,铁路小黄楼,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刻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字样的建筑,无不具有文物和纪念价值。老房子是人的载体,如今几乎都是老人在居住,大多都是破败不堪、风雨飘摇,老人也是风烛残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土房、草房已所剩无几,2013、2014年拍摄的很多老房子,2017年再去回访时已不见踪影了。我们既为新起的高大宽敞明亮的瓦房而欣慰,同时也为已然故去的风霜老人而唏嘘,更为亲身经历的如风逝去的时代而无限感慨。</h3><h3><br></h3><h3>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感哇,就是这样难以忘怀!与老房子一起的是老物件,这些是老人们当年须臾不离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无不浸透着他们的苦辣酸甜,饱受着时代的雨露风霜。它们也同老房子、老人一样渐行渐远,进入历史的尘埃。我们就是通过这些沧桑老屋、斑驳旧物、风霜老人记住乡愁、留住历史、传给后人、告诉未来,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h3><h3><br></h3> <h3> 七律 感赋《村宅》</h3><h3> 第一章 沧桑老屋(新韵)</h3><h3> 作者 走遍天下</h3><h3> 草盖泥墙覆满尘,老屋颓败刻沧痕。</h3><h3> 炊烟已散怜惜久,寒舍难留感憾深。</h3><h3> 冷暖春秋多少苦,悲欢岁月几重辛。</h3><h3> 情牵梦绕成怀旧,不忘乡愁存照真。</h3> <h3> 七律 感赋《村宅》 </h3><h3> 之二斑驳旧物(新韵)</h3><h3> </h3><h3> 作者 走遍天下</h3><h3> </h3><h3> 旧物斑驳何处寻?乡宅留影见纯真。</h3><h3> 瞻榆修耒稀奇树,望杏耕田黎庶民。</h3><h3> 王氏梁柁标嬗变,蒋家工具记革新。</h3><h3> 风侵雨蚀存仓库,历史定格警后人!</h3> <h3> 七律 感赋《村宅》</h3><h3> 之三风霜老人(新韵)</h3><h3> 作者 走遍天下</h3><h3> 老妪茅屋沐晚霞,炕头盘坐赏窗花。</h3><h3> 钢针粗线纳鞋底,烙铁火盆熨布麻。</h3><h3> 身寄孤村思海角,梦存故土向天涯。</h3><h3> 杏枝繁茂日初照,期盼儿孙早返家。</h3> <h3> 七律 感赋《村宅》</h3><h3> 之四异彩新村(新韵)</h3><h3> 作者 走遍天下</h3><h3> 纷呈异彩放光华,生态农庄衬晚霞。</h3><h3> 万顷收成优质稻,千村开遍幸福花。</h3><h3> 兴源社里宏图起,思汗园中样板搭。</h3><h3> 致富欣逢尧舜世,小康愿景可堪夸!</h3> <h3><br></h3><h3> 为村宅存照 为百姓写真 </h3><h3> 为时代留影 为历史定格</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