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过了头,还是美德吗?

魏治祥

<h3>文:魏治祥</h3><h3>图:网 络</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h3><h3>四川话说节俭叫俭省,特别俭省的人叫“千俭省”或“万俭省”。与70后、80后出生的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都是千俭省。然而在我们的父辈心目中,我们不但不俭省,简直就是大手大脚,一副败家子的模样,因为他们才是俭省人,而且是真正的“万俭省”。</h3> <h3>比如我的岳母,最快乐的事就是拿出她买的便宜货让大家猜价格。</h3><h3>“你们猜,这件衣服多少钱?”</h3><h3>“10块。”</h3><h3>“不对。”</h3><h3>“15?”</h3><h3>“再猜!”</h3><h3>随着价格的一路飚升,岳母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才6块!”说着便笑出了眼泪。这种便宜的地摊货她不知买了多少,不是为了适用,而是看着便宜才买的。自己用不上,就送人。送我们,送孙子。我们身上穿的也算便宜,100块左右而已;孙子穿的东西,最便宜的也得几百上千,送人的结果可想而知。日积月累下来,她老人家买便宜货不知浪费了多少钱!</h3><h3><br></h3> <h3>印象中,因为舍不得倒掉剩饭剩菜,岳父岳母多次吃坏肚子进了医院。他们从未想过,那些本应倒掉的东西不仅吃坏了身体,还浪费了数倍于此的药费。</h3><h3>印象中,老两口本就不宽的居室堆满了各种杂物。有儿女们淘汰的家具,有各种各样他们认为还用得上的容器以及各种精美的包装盒。他们换了新电视,旧的不舍得扔,还并排摆在电视柜上。</h3><h3>不断有学生上门看望老师,送上包装精致的名茶。岳父舍不得喝,全都收藏起来,其中竟有10年以上的藏品。这些茶,最后只能扔掉。我拿着一袋茶告诉岳父:“你知道这一袋极品茶值多少钱吗?好几百块!你说你有多浪费?”</h3> <h3>去年10月,老两口进了养老中心,那儿自然成了每个周日的聚会中心。聚会结束后,我们会带走老两口吃剩下的已经积累了一周的食物。原来,养老中心每天早餐的鸡蛋是定量的,老两口吃不了,就带回房间,顺便带回去的还有馒头以及中午吃不了的菜。他们认为,自己按月付了钱,吃不了的东西儿女当然有权享受。老爸说起那些用剩馒头包子喂鱼的人就义愤填膺:“太不象话了,糟蹋粮食啊!”可他并不知道,儿女们拿回家的食物早已变质,全都扔进了垃圾桶。</h3> <h3>他们节约用水节约到不讲卫生,节约用电节约到情愿摸黑,节约用纸节约到把餐厅里的纸拿回家放到发霉。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h3><h3>他们有钱,却一直勒紧裤带,过着穷人的苦日子。</h3> <h3>上一辈人并不知道,在紧缺时代形成的消费观念已经落伍了。节俭固然是一种美德,铺张浪费绝对是可耻,但过度节俭造成的浪费却更可悲。过度节俭不但危害自身,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你不消费,工厂就会造成库存进而倒闭;工厂倒闭,有人就会失业;工人失业,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一定要适度消费,千俭省和万俭省千万别太多了。</h3><h3><br></h3><h3>岳父家的住房就要拆迁了。望着满满一屋子攒了几十年,明明有用却没有人肯收留的东西,老两口傻眼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