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

繁星中队

<h3>&nbsp; &nbsp; &nbsp;上周五的语文课上,预备2班的教室里传出阵阵欢笑声。凑近一瞧,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铺上了桌布,碗碟也都早已摆好。这是要过年的架势吗?隔壁班级的同学都好奇地趴在窗台上,指指点点。一问才知,原来是刚上完第一单元,要办一次关于家乡美食的主题活动。</h3><h3>&nbsp; &nbsp;</h3><h3></h3> <h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们班级真是“美食不同种,美味不同样。”周煜昊同学带来的山西擀面皮酸辣爽口,广受大家欢迎;倪何威同学亲手制作的酒酿清香四溢,也受到了嘉奖;潘乐其同学带来的绍兴泥螺口味独特,引起了一众同学的好奇。</h3> <h3>  黄慧怡的小笼包,忻东齐大王锅贴,余家伟的四川食盒,赵奕瑶爸爸亲手制作的白斩鸡,更是成了热销货。同学们大方地介绍美食,热情地分享美味,欢腾愉悦,仿佛又过起了年。</h3> <h3>  这里隆重推荐的是以下两个小组。孟佳琪为大家介绍了饺子的来历,她娓娓道来,同学们细细聆听,增长见闻,这一组的刘宸霖同学更是带了三十多个糖饼和饺子,让我们肚皮鼓鼓。另一组的倪何威同学带领他们的组员卢想想,许棕棋,陈启航,邓秋白为我们带来了饕餮盛宴:可乐鸡翅、鱼面、香肠、还有糕点。让我们看得口水哗哗直流,当然他们也分享了它们的美食小故事。最后还有比利时籍的伍卓研同学分享给我们的餐后小点—巧克力!</h3> <h3>  世间美食怎可辜负?我们在一扫而光之余,也不忘了凌老师的话:吃吃美食,读读美文,写写小记,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以下就是同学们写的随笔小记。</h3> <h3>张昳萱</h3> <h3>朱伟杰</h3> <h3>周馨源</h3> <h3> 徐锦弈同学模仿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写的《米酒》</h3> <h3>米酒</h3><h3>一提到酒,大家想的,就是千杯不醉的英雄好汉,或是聚会时的干杯。但是在湖北,无论是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无论是已经发家致富的大朋友,还是颐养天年的老朋友,说起米酒,每个人嘴里顿生一种甜滋滋而又香醇的味道。从简单的用米酿酒,到一个个大胖汤圆跌进去,从纯正的蛋花米酒,再到花样百出的桂花米酒,芝麻米酒······每一种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口大口地豪爽的灌呢!</h3><h3>住在湖北乡间的乐乐,一听说外婆要酿米酒,高兴极了。他看着外婆在厨房里忙来忙去的,说:“外婆,米酒可以吃······”</h3><h3>“那还远着哩!”外婆笑着说。</h3><h3>“我都快饿扁了!”乐乐带着哭腔,拍着肚皮说。</h3><h3>“你饿了,米酒可不饿。那家伙,要很久才能做好呢。”外婆还是笑眯眯地说。这时,乐乐的妹妹小鱼儿走过来,打开了酿米酒的坛子。咦。一股刺鼻的酸味扑面而来。坛子里面不知躺着什么东西。乐乐也没见过在酿的米酒,现在一看,便手舞足蹈。他冲进卧室,和小鱼儿偷偷地谈:</h3><h3>“小妹,等米酒酿好,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只许吃一碗。一坛差不多十二碗,正好一顿吃完,是吗?”</h3><h3>“是的,哥哥说得对,哥哥最棒了。”</h3><h3>一眨眼,几个星期过去了。乐乐在这几个星期里可没少进过厨房,看看那坛米酒潜移默化。从酸味刺鼻,到飘香四溢,如今终于功德圆满。米酒不稠不稀,里面的米白如珍珠,散发出阵阵香味,让乐乐陶醉不已。乐乐又看见外婆准备了一些干桂花,和一大群白白胖胖的小汤圆,不禁大喜。他飞奔回卧室,摇醒了熟睡的小鱼儿,叫道:</h3><h3>&nbsp;“嘿,小妹,今天马上就要吃米酒咯!”小明兴高采烈地喊。</h3><h3>“咦,那家伙,太酸了,恶心。”小鱼儿翻了个身,倒头便睡。</h3><h3>乐乐被泼了瓢冷水,不禁猜想:汤圆嚼着,当是黏掉牙的了!米粒必是已经煮得入口即化了!桂花就更不消说,有可能已经直接被煮得溶解了!再放一些糖,那就妙极了!而且,酿了这么久,不说我了,估计大人们都有可能喝醉了呢!</h3><h3>米酒上桌,乐乐才知道,他猜得全错了:汤圆虽软,但一点也不粘牙;米粒还是原来那样;桂花倒煮得只剩了个芯儿。让小明意想不到的是,米酒的颜色是灰色,浮着黑色的点点,大概是煮剩下的桂花芯,让他想起了洗完衣服后的脏水。他又灌了一口,味道却比以前没加桂花的米酒好多了。</h3><h3>一开饭,乐乐就跳上椅子,咕嘟咕嘟地狂饮。结果一不小心倒泼了,衣服上,裤子上,地上,脸上,到处都是,逗得家人哈哈大笑。家人们辛苦准备的饭菜,也都奈何它不来了。</h3> <h3>撰文:潘乐其 审稿:李景玥 编辑:凌昊 </h3>

米酒

乐乐

同学

外婆

美食

桂花

小鱼儿

汤圆

倪何威

酒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