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 梁溪,为流经无锡市的一条重要河流,据无锡历代县志记载,早在汉代便有梁溪:“梁溪源出惠山,其袤三十里”。东流至西水墩与环城河分流,经蠡桥、小渲、大渲、梅梁湖流入太湖。梁溪河承载着人类悠悠文明发展史,也是无锡的“母亲河”。</h3> <h3>1816年老地图</h3> <h3>梁溪的得名有两种说法,《无锡志》(元·王仁辅)里记载有“古溪极狭,南北朝时梁大同(公元535—545年)重浚,故号梁溪,南北长三十里”。也有相传东汉时著名文人梁鸿偕其妻孟光曾隐居于此,故而得名。历史上梁溪为无锡之别称。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梁鸿生活的年代比南北朝时梁大同早500年,我的推论是两次疏浚的河道不尽相同,见1816年老地图,红点处是梁溪起点,沒有必要去锡北兜圈子,那里当时还是大湖(后面会讲到)虽可泻水,但最终还得经过无锡城泻入太湖。梁溪可直接向南,(見蓝色梁溪老河道)在西水墩接受无锡城泻水后一路向南,在仙蠡墩分出一支向西进入梅梁湖,而一路向南的过北桥进入金城湾。(现在这段己断) 无锡城墙内有环城河,城墙外有两圈共三条环城河,西水墩是这三圈护城河相隔最近的一个节点,所以称西水关。内环城河早己沒了,现在的环城河是两条外环城河的拼合,后面还会讲到。梁大同疏浚的应该是最外围的环城河和黄埠墩北“邗沟”及南面的梁溪,必经当时的主要保护对像是农田。再说所谓溪,一般是指山间小河和承接山水的河流,惠山是无锡较大山体,号称九龙,其西还连接着一片丘陵,即使在一万多年前的海侵时期也是一组群岛。看老地图上向惠山伸出的条条河浜,梁溪是名副其实的山溪。 因为童年的一段回忆,在图上我特意标了老鸦浜的地名,那是绰号老老头的我同学老家,河浜直接伸进他家堂屋,停着小木船,我扒着船沿想上船玩,谁知缆绳未系紧船荡开去,半个身子浸在水里,只得光着屁股晒裤子。他家的南边是望不到边的大桑园,去那儿主要是采桑葚,边吃边采,小肚滚圆嘴唇乌黑,真叫个爽。好了,言归正传。 梁溪河畔蠡桥西北堍的“仙蠡墩遗址”,是无锡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据1953年调查,该墩占地3536平方米,高出附近地面7.2米,临水且不淹水,适宜于人类居住。当年曾出土稻壳堆,鱼网上用陶、石制作的网坠等大量遗物。出土遗物包括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阶段,上下沿袭五千年,比“泰伯奔吴”还早二千年。这些遗物足以证明这里是“江南鱼米之乡”的主要发祥地之一。</h3> <h3>蠡桥北堍的“仙蠡墩遗址”</h3> <h3> 从人文地理讲,梁溪河是沟通城河、古运河、太湖与蠡湖的水利枢纽。无锡最早的县志——元·王仁辅《无锡志》,援引《吴地志》云:“凡岁涝,则是邑(无锡)之水,由溪泄入太湖。旱则湖水自此溪回,居民借以溉田。俗云:州人(无锡在元时升格为州)不能远出,出辄怀归,以此溪水有回性”。 梁溪与京杭大运河水立交,由于无锡地势低,为保证通行,京杭运河在无锡地区是条悬河,梁溪己不通行,只是调节城市水位。</h3> <h3> 二千年前梁鸿携妻子孟光率百姓疏浚梁溪河,成语“举案齐眉”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东汉初期的孟光出生在一个财主家庭,因为其丑无比,30多岁还没嫁出去,成为名副其实的“剩女”。这还不算,孟光竟口出狂言说:我要嫁就嫁梁鸿这样的才子,其他人统统看不上。消息传到梁鸿耳里,学问通天、家贫如洗的梁鸿托人说媒,两人终于结为夫妇。结婚当晚,梁鸿挑开头巾一看,哇,眼前的新娘又黑又肥、惨不忍睹,顿时绝望透顶,躺在床上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不下床。孟光骂他说:原本我嫁给你是仰慕你的人品,没想到你是个好色之徒!梁鸿一听很委屈:再怎么我也是太学(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毕业,没想到……。一番思想斗争后,梁鸿感到妻子终究是个贤惠之人,便说:我们还是远走高飞吧,到一个没人认识我们的地方去。孟光回答得倒也爽快: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愿意抛弃娘家的荣华富贵,随你浪迹天涯。(这是传说,实情是避祸,前文己叙。) 就这样,他们从现在的陕西一路向东,先到洛阳,后又在山东呆了几年,最后来到无锡。在无锡,梁鸿看到水患严重,便发动群众开挖人工河调节水位,从现在的西水墩一直挖到太湖,全长7.5公里。这就是今天的梁溪河(梁鸿当时挖的河要比今天宽许多)。 梁鸿白天在工地劳动,一回到家孟光就恭恭敬敬地把饭菜递给他,并且每次都把食具举到眉毛一样高,好遮住自己丑陋的脸。梁鸿从内心感激妻子的敬重。因为古代女子足不出户,只要梁鸿不说,就永远没人知道自己的老婆是丑八怪,而他一出门就又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了。孟光的这招“举案齐眉”堪称厉害,她因此成为历朝历代“贤妇”的化身。如果无锡当年要评“贤内助”,首屈一指的非她莫属。后来,梁鸿病死后葬在无锡铁山,铁山因此改名为鸿山。 毛泽东把汉代高士梁鸿看作硬汉。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集中讲了“梁鸿余热不因人”的故事。他说,东汉有个梁鸿,“举案齐眉”就是讲他的故事,他有个老婆叫孟光。他们穷得要死,给人舂米度日。有一个人对他说:“我这里有火,你用它来烧饭吧。”他说:我“小子鸿,不因人热者也”。你有热,我不沾光。这个人后来到了无锡,成了经学家。这个人是硬汉。 毛泽东还曾用“梁鸿余热不因人”的典故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借这个故事,鼓励自己的子女和年轻人,要有志气,不依靠他人,而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艰苦创业。 无锡以“梁溪”命名的桥梁先后有3座(即今天的西门桥、健康桥、梁溪大桥)。 80年代五爱路跨新运河大桥建成,把梁溪桥名移至不着边际的跨运河桥,真正的梁溪桥更名健康路桥。这是外地人当市领导的悲哀,如惠山不在惠山区,锡山区无锡山等等多不胜数,把无锡人也搞得晕头转向。</h3> <h3>建康路桥</h3> <h3>60年代横跨梁溪的国棉一厂内部桥梁“申新桥”</h3> <h3> 十四岁时游泳吊轮队驳船,空船沿高一时爬不上去,在此桥下驳船向桥墩靠去把我夾在中间,船老大眼明手快塞进一个靠球,并高呼帮忙,众人撑的撑拉的拉,终于及时把我拽上船,当时糊里糊涂,现在回想,我这条命是那船老大给的。 以“梁溪”命名的道路更是多达10多条,在无锡蠡湖新城,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主干道,名叫蠡溪路,堪称无锡的“爱情路”。它把我国古代两大古典爱情故事紧紧拴在一起,一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一端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孟光,这样的纽带举世无双。徜徉在这样一条风景优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休闲路上,身心便会得到极大放松。 梁溪始于惠山浜,从1920年的图上可以看出,宝善桥外无锡方向一片汪洋。现在早就不通,前几年为开发惠山古镇,宝善桥外又恢复了一小段。惠山浜在黄埠墩连接邗沟,但不进入市区,而是从西环城河一路向南,在西水墩折向西南流入梅梁湖。所以最早的西门桥称梁溪桥。</h3> <h3>1920年宝善桥</h3> <h3>2018年宝善桥</h3> <h3>宝善桥东惠山浜旧照</h3> <h3>宝善桥东新恢复河道</h3> <h3>50年代梁溪源头龙头下</h3> <h3> 现在的梁溪是指与环城河的交汇处西水墩至梅梁湖那一段。 西水墩,旧称窑墩,原为侍御吕公卤别业,其子少卿元夫增润之。后属秦家,秦金在墩上建有别墅,当时他晋封为太子太保,故又名“太保墩”。实际上是秦金的一品夫人钮氏礼佛静修之处,建有宝珠庵,佛堂供关帝像。后改建成水仙庙。 明朝嘉靖三十年(1553),无锡知县王其勤率无锡人民筑城抗倭。次年自水西门出兵,与倭寇战于西定桥。战死者何五路等36人。邑人于西水墩立庙奉祀,万历年间并入惠山松滋王公祠奉祀。 明天启元年至四年(1621-1624),四川万县人刘五纬任无锡知县。在任期间,为民办了不少好事,为太湖渔民伸冤,体察百姓疾苦,特别是治理无锡西北隅芙蓉圩水患,为时3年,使天授、青城、万安三乡旱涝保收。由于工程中动用了库银,以致倾家荡产,并遭不白之冤,遭贬官调动,无锡人民缅怀他的功绩,立庙祀之。明末邑人蔡其能捐资在墩上改建后称水仙庙。 水仙庙,庙宇巍峨,有头门、大殿、内外戏台、天后宫、前后偏殿、娘娘殿和东西辕门。正殿匾额“显察威灵”,中塑刘五纬像,两旁立差径,如坐堂理事。二殿有内外戏台,院落宽敞,可容六七百人,每逢农历六月十一日刘五纬诞辰日,有庙会演戏,渔民进香,河面上船只云集,对岸棚下街张灯结彩,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时值盛夏,骄阳酷暑,故民间有“晒煞西水仙”之说。庙里的两座戏台就是祭祀时请人唱大戏用的。戏台分内外两座,内戏台的戏是唱给水仙庙里的“大老爷”听的,每逢唱戏时要先把大老爷从庙里抬出来。现在虽然不祭祀了,戏台却被保留了下来,逢年过节还会有戏班去唱戏。1998年,整修大殿、二殿、戏台,扩建900平方米房舍,设无锡市群艺馆,建成西水墩公园。现在为无锡市文化馆。 西水墩位置图,右下角的红色建筑就是荣家笫一家工厂茂新面粉厂,这里保留了部分建筑及设备建成了无锡民族工业博物馆。</h3> <h3>西水墩位置图,右下角红色建筑是荣家第一家工厂“茂新面粉厂”,这里保留了部分建筑及设备,建成了无锡民族工业博物馆。</h3> <h3>显应桥,仿古石拱桥,连接西施墩与棚下街。</h3> <h3>廊桥,西施墩南端入口。</h3> <h3>无锡市文化馆正门</h3> <h3>西施墩上的内戏台</h3> <h3>西施墩上的外戏台</h3> <h3>西新桥是一座老桥,这一带上个世纪全是工厂,从苏北来锡的许多产业工人就沿河搭个棚子暂住,形成了棚下街。</h3> <h3>60年代的梁溪和鱼池</h3> <h3>2000年代梁溪,开始毁塘造房。</h3> <h3>梁溪新貌</h3> <h3>梁溪梅梁湖出口处水闸泵站</h3> <h3> 每当梅雨季节,太湖白魚及众多湖魚逆溪水而上产籽,是千百年来养成的洄游习性,现在许多鱼类灭绝,与梁溪阻断脱不了干系。</h3> <h3>来幅2017年重游梁溪后制作的诗画作为结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