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惊蛰

美友60114134

二十四节气 <h3>  二十四节气,是四季在年复一年的循环中留下的足迹。中华民族以二十四个节气连接四季,串起生活,经过时间的变迁,它们的意义变得不仅是大自然物候现象的记载,更是传统文化之美的代表,是人们眷恋故土的寄托。</h3><h3><br></h3><h3>春季节气: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h3><h3>夏季节气: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h3><h3>秋季节气: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h3><h3>冬季节气: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h3> 惊蛰谚语 <h3>1)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h3><h3>2)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h3><h3>3)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h3><h3>4)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h3> 惊蛰节气相关知识 <h3>什么叫“惊蛰”?</h3><h3>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昆虫,于是虫卵孵化,百花盛开,树木抽出新芽,以示春天的到来。</h3><h3>惊蛰有三候?</h3><h3>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在此时绽放,翠绿的树干,挂满娇艳欲滴的粉红,尽情妖娆。</h3><h3>二候,仓庚鸣。惊蛰后五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风和煦,阳光灿烂,仓庚(即黄鹂)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开始鸣叫。它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最为讨喜。</h3><h3>三候,鹰化为鸠。天气渐暖,大地回春,很多动物开始繁殖。鹰与鸠的繁育途径大不相同,它们开始悄悄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边的鸠好像多了起来,就认为鹰变成了鸠。</h3><h3>惊蛰专属之花——月季</h3><h3>天气渐渐转暖,然后春去秋来,月季可以开上满满3个季节。惊蛰和月季,一个是温暖的开始,一个是温暖的延续。</h3><h3>惊蛰节气怎么吃?</h3><h3>在惊蛰节气小朋友们怎么吃身体才能棒棒的呢?</h3><h3>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h3><h3>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h3> 惊蛰节气有什么习俗 <h3>1)香草熏房:农谚说“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田里到处是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南方开始犁地耕田,北方的小麦则已开始返青拔节。由于天气渐暖,草虫渐生,在惊蛰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香草熏房,或者在门槛外面撒上石灰,防止蚂蚁小虫上门。</h3><h3>2)打小人:冬天的蛇虫鼠蚁在惊蛰日即将苏醒过来谋害世人,而小人也会在此时惹事生非。所以在惊蛰这天打小人更能驱赶霉运,保全家幸福安康。香港的湾仔鹅颈桥底是打小人的圣地,每逢惊蛰这里都是人满为患,排着长队等着打小人。</h3><h3>3)祭白虎:在古老的中国,流传着在惊蛰日祭白虎的风俗,祈求用白虎的力量镇压蛇虫鼠蚁,以免招来灾祸。也有一说是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到惊蛰这天就会出来吃人。根据五行学说,白虎代表西方,就是我们常说“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具有辟邪、祈丰等神力。</h3><h3>4)吃梨: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h3><h3>5)祭雷神: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h3><h3>6)炒虫:惊蛰雷动,蛰虫“惊而出走”,江浙一带用扫帚扫虫,湖北土家族有“射虫日”,客家人吃“炒虫”,这个“炒虫”不是炒真正的虫子那么恶趣味,而是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者是炒豆子、炒米谷,以达到驱虫的目的。</h3><h3><br></h3> 建议 <h3></h3><h3><ol><li>惊蛰过后,很多花都开了,可以多带幼儿到户外进行赏花。<br></li><li>带幼儿到户外了解冬眠结束已经苏醒的小动物们。<br></li><li>和幼儿一起学习画鸭梨、折鸭梨、装饰鸭梨等。<br></li><li>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材料画风筝、装饰风筝。<br></li><li>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聆听美妙的鸟鸣声。<br></li><li>了解时令蔬菜和营养价值,避免幼儿挑食的坏习惯。<br></li></ol></h3><h3></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