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八百里太行,不仅有雄浑和壮美,也有清秀和温婉。这种雄浑壮美和清秀温婉是这样紧密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只有太行山才能有这样的内涵。早就听说蔚县的空中草原和飞狐峪,它们就是太行山中这样的奇观。</h1> <h1>空中草原,老名叫西旬子梁,原先是附近村庄老百姓的牧场,是周边地区面积最大、地势最为平坦宽阔的高山草旬,位于蔚县城南13公里处,也是恒山和太行山余脉的交汇与碰撞之处。自1997年起,蔚县将“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峪与空中草原合二为一,打造成飞狐峪-空中草原景区,由飞狐峪、马蹄梁和空中草原3个景段组成,这也是我们这次太行之游的一个目的地。</h1><h3></h3><h1>在这里空中草原有两个,一个是涞源空中草原,面积较小,不到6平方公里,又被称为南空中草原。车子只能停在山脚下,人们要攀爬500多米才能上到山上。而蔚县的西旬子梁草原,车辆可以一直开到山顶,并可在草原路上驰骋。</h1> <h1>飞狐陉,“宣大入中原,有二门,居庸居其后,紫荆当其前,由后必于鸡鸣,由前必于飞狐”,飞狐陉是古代游牧民族铁骑南下的咽喉要道,也是历史上南北交通、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飞狐古道好似在乱山中蜿蜒穿行的巨蟒,古今许多著名的战事全都挤在这条狭窄而又曲折的古道上。</h1> <h1>经过飞狐饭店,就进入飞狐峪。初入峡谷,谷宽涧浅,满山滴翠,空气清新。路上几乎没有別的车辆,只有我们在幽静的峡谷公路中赶路。夹峙在飞狐古道两边的山岩全部苍老而嶙峋,层层叠叠,陡峭参天,从车子里很难见到山顶,山岩是绛红色的,丛生在错综复杂的石缝里的灌木是浓重的绿,红绿参差,美丽而又深郁。</h1> <h1>天色渐黑,行驶在这条“令人旋蹱转足”的峡谷中,只见峰峦闭锁,怪石峥嵘,令人望而生畏,开始愉悦的心情也变得紧张而惴惴不安,难怪古人惊叹:“疑神神鬼为,人力不当受”。我们也无睱再顾及车外的景观,只想快些走出这40里飞狐72道弯,反正从空中草原还要原路返回,到那时再好好欣赏吧。</h1> <h1>穿越飞狐峪后,在九曲逶迤的盘山公路上行驶,渐行渐高,爬上海拔1700米的山梁,顺着山梁再盘旋10余公里,经过嗅水盆村,就来到空中草原景区。我们的住处就在景区大门的附近,但此时四周漆黑一片,寒风凛冽,一路劳顿,倒头便睡了。</h1> <h1>清晨,空中草原如梦幻般的展现在眼前。</h1> <h1>这真是不可思议、奇幻一般的景色,就在这千峰万壑俱在脚下的高山之巅,竟然展现出一片浩无际涯的大草原,它一马平川,没有任何起伏,坦荡如砥,白云在蓝天上飘动,恍惚觉得自己一下子飞到了塞外。</h1> <h1>空中草原海拔2158米,总面积36平方公里,属高山湿地草甸。这里是千山万壑之巅,群山怀抱之中的一片得天独厚的花草世界,据说有1300多种植物承泽雨露,竞相生长,空气湿润,气候湿凉。</h1> <h1>记得10多年前曾去过北京西郊的百花山,那里也有一片高山草甸,但是面积要比这里小许多,与空中草原的浩翰无边,碧空如洗,白云似絮,不可同日而语了。</h1> <h1>空中草原的地理位置不同于坝上草原“风吹草低”,也不同于北京郊区草原的那种单调。它虽然出现在太行山间,却处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属高山湿地大草原,其次它的植被不同于其它草原。空中草原气候温凉湿润,草地多为茸草和大片状花叶,茂密如厚厚的地毯,不见任何裸露的土地,不见带茎植物,犹如36平方公里的大草坪一样。</h1> <h1>草原南部怪石林立,悬崖蜿蜒,中部是坦荡如砥,一望无际的花海草原,北部是8000亩的森林,常有山鸡、野兔、狍子、山羊等出没其间。</h1> <h1>这里日平均气温15度左右,多种气候条件并存,天气瞬息万变,夏季无酷暑,春季无沙尘,空气清新,树木繁茂,绿茵如毯,花草交织,白云飞渡,天地相连,旬上一望无垠,旬下峰峦叠嶂,宛如天然的大植物园。点缀在草原上的“探出崖”、“水淖”、“奇石”、“万年冰洞”等景点,更是美不可言。</h1> <h1><br></h1> <h1>空中草原上有一个万年冰洞,据说三伏天还有万年玄冰,沁人心脾。我们沿石阶走到洞口就感到寒气袭人,因没有人值守,也不敢贸然进洞,洞口外面疾风刮得几乎站不住脚,只能照几张照片就赶快离开了。</h1> <h1>这里是河北涞源县、蔚县以及山西灵丘县交界处。</h1> <h1>空中草原在未开发前属于三不管地区,开发后大部分面积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境内,小部分在保定的涞源县和山西大同的灵丘县境内,现属于三方协商管理。</h1> <h1>一脚踏三县的感觉真是爽极了!</h1> <h1>草原上突兀的一片山石,被称为神石,真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h1> <h1>这里的云太美了,而且是出奇地低,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当地人讲有时云彩下来还会绕在马腿和汽车轱辘上呢。车子在空中草原行驶,有时是在穿云破雾,有时是和云彩竞跑。空气极凉,带着一种雪天里的清冽,我们把能穿的御寒衣服都穿上了,在这里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山下山上两重天了。</h1> <h1>山梁上依然是风车在转动,这里不仅风大,并且均速,持续性好。</h1> <h1>空中草原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有花,在这诺大的草坪上,一年四季的颜色总是在不停地变。春天里最先开的是黄色的蒲公英,那时候草原一片金黄,随后是红色的野花,整个草原像盖上一条天大的红毯。尤其在夏天,颜色变化最多,前半月粉红,后半月就变成一片蓝色。10多种颜色的花木搀杂其间,五彩缤纷,争奇斗艳,那时的空中草原俨然就成为一个浩翰的空中花园。</h1><h1>据当地人讲,我们到的前一段时间大风降温,山上寒凛,草地和鲜花大部分都枯萎了,让初秋的空中草原景色逊色了不少,要想看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只能等到来年了。</h1> <h1>尽管留下未曾谋面的遗憾,但在空中草原不得不提到她。</h1><h1>雪绒花,又名火绒草,薄雪草,为菊科火绒草属多年生草本高山植物,生长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或亚高山草旬,是著名的高山花卉之一,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名花。雪绒花是奥地利国花,在西欧一些国家是赠送贵宾的礼品花,只要提及到她,那首无人不知的电影歌曲《雪绒花》便在心中响起。</h1> <h1>2003年,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的冯骥才先生到蔚县考察,来到空中草原后发现这里遍地生长着珍贵的世界名花“雪绒花”,随即写下了《中国的雪绒花在哪里》一文,这一惊人发现使千年默默绽放的雪绒花始为人知,从此蔚县成为了雪绒花之乡。</h1> <h1>雪绒花非常独特,毛茸茸雪白的花,淡黄色球形的花蕊,淡绿色的茎,长长短短,如同舞者伸展着胳膊的花瓣。</h1> <h1>试曾想,在这浩瀚的空中草原上真的开滿了雪绒花,远望好似一层白白的薄雪,花开深处,雪意浓浓,那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奇观啊!在很久远的以前,不知是哪路仙人路经此处,迷上了这块神奇之地,把携带身上的雪绒花种子撒在这里,才创造出如此惊天动地的花的奇观。</h1> <h1>在世界上雪绒花有40多个品种,和阿尔卑斯山的雪绒花相比,这里的花朵个头要大2-3倍,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她备受青睐,不少人慕名前来而一睹芳容,空中草原也从此名声大噪。雪绒花的花期是7-9月,如果不是今年天寒风大,我们怎么也能看到她绽放啊!</h1> <h1>离开空中草原,我们按原路返回,车子从巅顶沿路盘旋而下,一路上的美景尽收眼底。</h1> <h1>马蹄梁 位于群山之上的马蹄梁景段,山梁起伏,沟壑纵横,地貌类型多样,苍茫、雄伟壮阔。极目远望,山岭、森林、原野、村庄浑然一体,形成了以山梁为骨、大地为体的原始壮美画卷,具有典型的北国山野特征。</h1> <h1>大面积的环形、半环形印记,酷似马蹄子印。</h1> <h1>据当地老人们讲,马蹄梁上有许多巨大的马蹄子印,是当年杨六郎带兵与辽军作战时留下的。其实那是天然的岩石,由于特殊的沉积环境,形成许多环状、半环状的燧石条带,它们的硬度相对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经过长时间的消磨,自然就像是传说中的杨六郎战马蹄子印留下的化石,难怪古人会有那样的想象力。<br></h1> <h1>当我们站在这里,眼前似乎隐约看到奔腾的战马扬起冲天的黄尘,耳畔呼呼作响的风声里似乎裹挟着撼动山谷的喊杀声。</h1> <h1>飞狐,这个灵异诡秘的名字,人们对它并不陌生。金庸武侠名著《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名字的来历。历史上这个名字属于涞源县和蔚县之间那条著名的“飞狐道”,也就是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飞狐陉。</h1> <h1>在太行山上驾车行走,体会到古人行路的艰辛,那些被称为“陉”的弯弯古驿道,或游戈于山谷,或盘桓于山腰,亦或蜿蜒于云端。从那一段段古陉道中看到了上千年过往的太行沧桑。</h1> <h1>太行八陉:晋郭缘生《述征纪》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这里说的“陉”,一般处于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就是横断太行山,可穿越太行山脊的八条天然通道。</h1> <h1>《诗经•尔雅》上讲,在中国古代,横亘在华北平原西部的太行山从南到北共有8条这样的通道,分别是今天河南济源的轵关陉、河南沁阳的太行陉、河南辉县的白陉、河北磁县的㵚口陉、河北井陉县的井陉、河北蔚县的飞狐陉、河北易县的蒲阴陉、北京昌平的军都陉,即古今闻名的“太行八陉”。</h1> <h1>魏武挥鞭,马蹄留痕,曹操于建安11年(206年)亲率军队讨伐并州刺史高干,途经太行山大峡谷,经此留下著名诗篇《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道路之艰辛抒发得淋漓尽致。</h1><h1>唐代白居易《初入太行路》:“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令我方独往”。描写了古代人们穿越太行陉之难。</h1><h3><br></h3> <h1>中华5000年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千年古道太行陉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羊肠坂道,古老驿站,巍峨静谧的庙宇,精美瑰丽的石刻以及那一部部神奇诱人的古老传说,构成了太行上下甚至中华大地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通过太行八陉,走进太行腹地,同时也走进历史。</h1> <h1>飞狐峪20多公里的山路,有着飞狐古道中最险峻壮观的风景。峽谷宽度最多只有50米,最窄处仅20来米。</h1> <h1>峡谷迤逦蜿蜒40余里,山势险峻,奇峰陡起,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穿行谷中,千徊百折,时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而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时而谷窄峰高,一线微通,时而一峰独秀,高耸擎天。</h1> <h1>飞狐峪中大小景观众多,一线天、二郎神眼、一柱香、六郎箭眼、天桥宝镜、葫芦峪、八仙洞、黑石岭⋯⋯,这些景观如诗如画,奇特无比,处处奇观给人无限遐想,胜景背后又蕴涵着无数奇妙的故事与传说。</h1> <h1>钵孟石 两山之间一块高大的天然岩石,平地突兀,相传是高僧所用之钵变成的。<br></h1> <h1>飞狐峪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赵襄子取道飞狐峪征服代国。东汉光武帝刘秀东征冀州,一举控制了这一险关要隘,筑亭障,建峰火台,并沿山脊向西修筑长城直达大同。宋朝的杨家将与耶律斜珍也曾血战飞狐。</h1> <h1>当年杨六郎一箭射穿山顶的巨大箭孔,远眺山峰顶部仍可望见。</h1> <h1><br></h1> <h1>飞狐峪的一柱香,是峡谷中的一大景观。在进峪千回百转之中,蓦见一峰如柱,上接云霄,下垂谷底,沉重稳健。《蔚县志》说它“形类塔柱,高耸入云,象棒槌,象缝塔。有人传说,李广、杨六郎都曾在这里栓过马,所以又称栓马柱。明代兵部侍郎杨恃昌曾写诗形容它“孤峰屹离撑,秀岩若天柱”。</h1> <h1>这里有一块“飞狐”立石,背后镌刻着《水注经》和《舆地广记》中关于飞狐峪的文字。水池后面的岩壁为飞狐壁,岩石的纹理像一只腾空跃起的狐狸,此峽谷因此得名。</h1> <h1>我举目四望,想寻找出飞狐的踪迹,遥望山顶上有一突兀的山峰,恰似一只竖着双耳,伺机而动的狐狸,难道这也是飞狐吗?要知道,飞狐可有好几个化身呢?</h1> <h1>涞源与飞狐渊源久远,涞源西汉时期称广昌,隋唐以后到明洪武3年更名为飞狐(大约700年历史),后又改回广昌,到民国3年更名为涞源,涞水源头的意思。</h1><h1>飞狐在涞源人心目中是聪明、善良和美丽的化身,当地人就曾对来自北京的律师说过,想和金庸先生打一场官司,理由是他用“飞狐”名侵权案,当然关键不在于输赢,而是借金庸小说的影响力来张扬涞源的“飞狐”文化。</h1> <h1>我们驶出飞狐峪,进入平原,回首望去,崇山峻岭,巍峨壮观。</h1> <h1>远去的古峪,远去的历史,苍黄的土地,高大的烟墩,山梁上一排溜的峰火台渐渐消失在远山的烟岚里。飞狐峪的古道现已所剩无几,在高速公路开通之前,涞源至蔚县的交通全赖于在山间穿行的这条公路,但现在京张高速穿山越岭,汽车疾驶而过,如果不是旅游,就连飞狐峪的这条路也要淡出人们的视野了。</h1> <h1>古时难行的太行八陉曾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h1> <h1>明王朝为了加强京师防御能力,在北京的北边和西北方向修筑了两道长城防线,即内、外长城。内、外长城由北京怀柔县境内火药山分岔,内长城向西南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而进入山西,经灵丘、繁峙至偏关县;外长城则由河北赤诚县、张家口、怀安县而进入山西,再经天镇县、大同至偏关,内外长城在偏关县老营堡柏羊岭相接。</h1><h3></h3><h1>内三关 、外三关是设在长城线上的六座著名关隘,靠东侧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称为内三关,靠西侧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为外三关,它们彼此互为联动,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保卫京都的稳固屏障。</h1> <h1>紫荆关,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薄阴陉,列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而易名为紫荆关。紫荆关属内长城,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h1> <h1>对于紫荆关的重要性,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道:“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畿辅通志》则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峪崎岖,易于戍守”。</h1> <h1>正因紫荆关如此重要,故自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关城,至明朝更是扩建关城,增设城堡,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体系。紫荆关城被修建得分外坚固和复杂,分为5个小城,2个瓫城,如此保证即使敌兵突入城内,也会被城墙上的守兵居高临下围攻,成为瓮中之鳖。</h1> <h1>1900年德国人拍摄的紫荆关照片。荒凉的冬季中,长城宛如巨型的铁链,锁住了狭窄的山谷,那时的城墙还相当完整。</h1> <h1>紫荆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书记载发生在紫荆关的战争多达140多次。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不成,派兵从紫荆关突入中原,灭了金国。公元1449年,瓦刺人在土木堡大败明军,攻击居庸关不克转而攻入紫荆关,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幸亏兵部尚书于谦力守京城,明朝才没有灭亡。</h1> <h1>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日本军队和八路军反复争夺的城池。1944年,八路军光复紫荆关。</h1> <h1>紫荆关北门建立在拒马河谷地南岸,坐西朝东。条石砌筑的雄壮关门上嵌有石匾两重,上重题为“河山带砺”,下重题为“紫荆关”,字迹苍劲有力,浑厚古朴,落款署:“万历丁亥聊城傅光宅书”。</h1> <h1>紫荆关北临拒马河,站在城墙上望见拒马河岸边的风光无限。河水清澈,婉蜒曲折缓缓流过,水量不大,显得河道更加宽阔。</h1> <h1>说起拒马河名字的来由,还真是有一段历史故事呢。拒马河过去称“古涞水”,古时也称巨马河,想必当时一定是河水汹湧,如巨马奔腾。据《涞水县志》记载:“晋刘琨守此以抗石勒”。公元308年,羯族将领石勒率10万大军从太行山区攻掠河北内地,晋朝将领刘琨依托涞水摆兵布阵,在河内打上木桩,相互之间用绊马索连接,以拒马阵阻止石勒大军前行,而后大获全胜,故后人将此河改名为拒马河。</h1> <h1>紫荆关的关墙也有保存,随山势蜿蜒起伏,有的部分是修复的,看起来与古城墙不是很协调。</h1> <h1>紫荆关路边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六十六渡。这里标明的是紫荆关位于拒马河六十六渡口处。拒马河发源于河北涞源县,流淌于西北太行的崇山峻岭之间,在房山流入北京市界。拒马河沿途共有100多个渡口,谓之“京西百渡”。北京人最熟悉且著名的房山十渡就位于其中,走过十八渡就到了河北地界的野三坡,到了紫荆关则是六十六渡了。</h1> <h1>太行山,你究竟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还有多少我们没有发现的秘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