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北京艺术之旅(二)

mary

<h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h3><h3><br></h3> <h3>饮水思源:留法艺术家的法国老师们<br></h3> <h3>老师们的作品</h3> <h3>让 德布罗斯&nbsp;</h3><h3>巴黎审计院</h3> <h3>吕多维克 拿破仑 勒毕克子爵</h3><h3>尼斯堤岸赌场 光感特强好</h3> <h3>儒勒 勒内佛</h3> <h3>阿道夫 拉利的&nbsp;</h3><h3>河边的淑女和骑士</h3> <h3>弗郎索瓦 弗拉孟 </h3> <h3>梅尼耶夫人肖像<br></h3> <h3>杜伊勒里花园信步</h3> <h3><br></h3><h3><br></h3><h3>吴冠中的老师安德烈 洛特 露台上的洛特夫人</h3><h3>这个色彩特别好看有点马蒂斯的风格</h3> <h3>安德烈 迈尔 怡然</h3> <h3>安德烈 克罗德 紫禁城</h3> <h3><br></h3><h3><br></h3><h3>吴冠中的老师</h3><h3> 让苏弗尔皮 小提琴静物</h3> <h3><br></h3><h3><br></h3><h3>保罗 阿尔伯特 贝纳尔 湖民</h3> <h3><br></h3><h3><br></h3><h3>徐悲鸿的老师&nbsp;</h3><h3>帕斯卡 达仰 布佛来 </h3> <h3>奥菲利娅<br></h3> <h3>缪斯</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先趋之路 留法大师作品之二</h3> <h3>雷圭元的三幅作品</h3> <h3>农民</h3> <h3>地主劳动改造</h3> <h3>在中国现代设计史与工艺美术史上,雷圭元是一位卓有建树且具有艺术史视野的重要理论家与实践家。作为图案设计界的泰斗,雷圭元的油画创作难得一见,此次悉数展出三件,其重要代表作《地主劳动改造》中的近景、远景空间构成充满层次感,人物描绘圆润生动<br></h3> <h3>青海风景</h3> <h3>萧淑芳 巴黎铁塔</h3><h3>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吴作人的夫人,萧淑芳自然也被吴作人的光环所遮蔽。她还曾经是华北地区花样滑冰冠军,可谓能文能武。萧淑芳1925年从师汪慎生、汤定之、齐白石等学习国画,1926年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西画,拜入徐悲鸿门下,1937年赴欧洲深造。以花卉画作,享名于世,兼擅风景、静物、肖像等绘画。她笔下的《巴黎铁塔》是一幅油画作品,寥寥几笔,耐人寻味,在高度概括之中,融会了中西绘画表现方法之特长,色调明快,意境清新,独树一帜。<br></h3> <h3>李风白 早年非常活跃的一个留法艺术家,众多学者只闻其人,不见其作。他的人生曲折离奇,曾有过三个不同身份:即作为艺术家的李风白、作为革命家的李风白、作为翻译家的李风白,他的画很像看海明威或者卡弗的小说,形式虽然简约内涵却极为丰富深沉,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感觉。李先生逝世前一周所作的诗歌“学用相违业未精,只求做个小螺钉。何惊黑发点霜露,且看青山出雪冰”豁达之状跃然纸上。<br></h3> <h3>爱人戴妮丝肖像</h3> <h3><br></h3><h3><br></h3><h3>秦宣夫的云海</h3> <h3>黄显之</h3> <h3>周壁初 点彩三峡</h3> <h3><br></h3><h3> 刘海粟(1896-1994),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纵观其一生的美术教育和创作历程,刘海粟早年的法国游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初刘海粟是喜欢写实艺术的,后来一接触到西方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之后,他就开始朝表现主义去发展,他认为这跟中国传统的写意艺术是比较一致的。《巴黎圣心院》便是一幅具有强烈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交叠错杂的长线条和外光环境下红绿色调,令整幅画面始终处在一种流淌的动态中,涌动着梵高式的蓬勃、饱满的激情。无论是对街道两旁的建筑、树木,还是在街心行走的人物,画家都通过简略概要的笔触“惟存对象主要之点,余则一概舍弃”,看似粗笔乱麻,实得其神。<br></h3> <h3> 王子云 小镇之晨 布面油彩 59.5x72cm 1928年 王子云具有多重身份,他是中国新美术运动先驱、现代美术考古拓荒者,同时也是美术史学家、雕塑家,晚年编写的《中国雕塑艺术史》填补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空白。他于19301937年间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其作品当时已经进入到法国的春季沙龙、秋季沙龙和独立沙龙等法国最权威的艺术圈。1935年法国版《世界艺术家大词典》中第一次载入了一个中国人和他的作品,这个人就是王子云和他的油画《杭州之雨》,可见他在当时已经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 但1937年,抗战开始,王子云毅然离开巴黎回国立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授。其女王倩曾问:“在巴黎那么好,为何要回来?”王子云先生沉吟后回答:“你家的院子失火了,你在别人家做客。你还坐得住吗?”那个时代的大批爱国学者,纷纷从欧美返回国内,践行“文化救国”的行为。这幅作品《小镇之晨》和《钱塘江》(上个美篇已发)是王子云仅存的两幅油画,其他油画作品都在战争期间付诸一炬。《清晨小镇》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手法,可以看出其画风主要受印象派、野兽派画风影响,同时融合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和趣味。<br></h3> <h3>司徒乔 套马图</h3><h3>早期创作为鲁迅推崇,称赞他是“抱着明丽之心的作者”。作为与徐悲鸿等同时代的艺术巨匠,司徒乔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扬名国内花坛。1943年,41岁的司徒乔报国无门,毅然入新疆写生。他曾在《猩迪道上》写下“像疾箭射出地球以外,我从中原射向新疆”,而这一时期与新疆的相遇可以说是司徒乔艺术创作的转折点。司徒乔爱马,但只有到了新疆,才有了“以马为至亲”,在伊犁地区画马时,他说,自己“胸海狂澜如川决河溃之不可收拾”,由此,他潇洒狂放的艺术个性得到解放。无数观众被《套马图》激动人心的场面深深震撼。<br></h3> <h3>李超士</h3> <h3>林风眠 林风眠的《思》作于1920年代,是一件坦培拉作品,最早收录于1929年光华书局再版的《人体美》一书中。在林风眠的早期创作中这是一件极为少见的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女性的作品。学者对比研究得出画中主人公是林风眠法国的妻子,这幅作品是林风眠在想象过程中绘制完成,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刻思念之情。此作在创作近百年之后再次回到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体视野中,填补了目前林风眠作品序列与研究史料的重大空白。在此幅作品中,林风眠的用线较少有传统文人画的影子,使表现手法和绘画样式更加的单纯、简洁,以少量的用笔,表达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br></h3> <h3> 赵无极,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他将西方现代绘画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相结合,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巴黎的艺术圈里称他为“赵Whisky”,大概两个意思,一是酗酒,第二是能喝上Whisky。或许是家世带来的自信,赵无极知道蒙巴纳斯是法国艺术家集聚的地方,所以一来法国就在那里租下房子。而他在法国南部的画室,更是一度比邻毕加索的画室。与这位八十岁的老人保持了良好的友谊。亦与声震全球的雕塑艺术家贾科梅蒂相邻十七年。而这些人,对他的创作都影响深远,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迸发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使中西绘画在精神高度上达到默契与交融。<br></h3> <h3>刘自鸣(1927年一2014年1月18日),她早年失去听力,所以叫自鸣。1946年北平国立艺专肄业, 1949年赴法国在巴黎大茅舍画院和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画,有4幅作品先后入选巴黎法兰西画家沙龙和巴黎秋季沙龙。她是此次“留法大展”中呈现的最后一位艺术家。这幅作品是她的自画像,终其一生挂在她家的客厅里。<br></h3> <h3><br></h3><h3><br></h3><h3>中国美术馆藏宝阁</h3> <h3>去年五月来参观过,今年再来又欣赏了一次这些镇馆之宝!</h3> <h3>两幅毕加索真迹</h3> <h3>798艺术区</h3><h3>2012年和心沛小崔来过,拍了好多人物照,这次来感觉变化好多,房子旧了些,整个园区人不是太多,也看了一些新门别类的画展,还是更喜欢有色彩更生活化的印象派风格</h3> <h3>这是一幅美女图油画,你能看得出吗</h3> <h3>慕名来到顺义地区画家村宋庄,北京市政府已搬迁在这</h3> <h3>南湖画室 两位非常有才华的画家,穿白衬衫的小张是中国画院院士,他们拿过很多国际大奖</h3> <h3>这次在北京几天的时间我去了中央美术学院看了先趋之路留法大展,陪老爸老妈去了中国图书馆、中国美术馆、798艺术园区,还去了京杭大运河起点,宋庄画家村,还看了许多小画展,按我自己的说法是北京艺术之旅,蛮开心的,呵呵,北京不亏是中国的首都,美木馆还有好多好多,以后再去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