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坡会

远方

<h3>  每年春节一到,对广西三江侗族同胞来说,又迎来一个激情的节日——坡会。从初一到三十,大大小小坡会不断,有“坡会月”之说</h3><h3> 闻名的,莫过于老堡乡老巴村正月十三坡会。所谓“十三坡会”,就是农历正月十三举行,据说有200多年历史。十三坡位于老巴村西面“鸟仔坳”山上,属白云山,海拔1000多米。</h3> <h3>  年后,天气一直不好,阴雨连绵,担心今年坡会没有往年的热闹。为赶今年坡会起了个大早。</h3><h3> 从白云山东边的坡头村出发,我们沿着环山险路,朝白云山西面的老巴村开去。</h3><h3> </h3> <h3>  一路阴静,没有车辆,不见路人。小雨仍下个不停,雾大,寒气刺冷,疑惑今天坡会能有多少人参加?</h3> <h3>  约40分钟后来到了老巴、边浪三岔路口,仍没见几个人和几辆车,有点失望,继续往鸟仔坳方向开去,岂知转过个山坳,就看见路边陆续有停车,再往前走,排满了车子,已堵住去路,只好掉头折回到三岔路口停放。</h3><h3> 赶早的,主要是坡会筹备人员或是在路边做买卖生意赶场人,也有远处提早到来的参赛芦笙队。</h3><h3> 时间尚早,小雨不停,只好钻进车子里打个盹。不知过了多久,睡醒来时惊喜发现,周边已停满车子,赶坡人越来越多。</h3><h3> 从三岔路口到鸟仔坳少有千来米远,各种生意摊位、车子沿着弯曲的山路延展过来,白雾迷茫,像一条空中小街,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h3> <h3>  鸟仔坳经过改造,地势相对开阔平坦,常有过往车辆和路人在此休息,成了一个“天然客栈”。每月初一或十五,都有村民来此斗鸟,远近闻名。</h3><h3> 在这窄小高坡上举办这种民俗活动,想象不出能聚拢多少人。</h3> <h3>  兴许我们来得早,人还不算多,过了中午陆续多人,从四面八方,从羊肠小道聚到这小高坡上。</h3><h3> 穿戴民族服饰的妇女、姑娘、女孩们,色彩亮丽,满面春风,如春天绽开的鲜花。</h3><h3>男人们每人肩上扛着一把把芦笙,如勇士的枪支。</h3> <h3>  期盼已久的坡会开始了,随着芦笙踩堂踏起,人们立即把四周围得水泄不通,任凭冷雨飘飞,打湿了头发和衣衫,人们激情不减,芦笙轰鸣的气场声回荡在山谷中。</h3> <h3>  雨越下越大,雨雾飘来,笼罩了整个山头,到处晃动着五颜六色的花伞,流光溢彩。</h3> <h3>  冒着飞雨,老巴村男男女女跳起了多耶舞,男一圈女一圈围起,手挽挽手踏步,跟随着动听的呀啰耶!呀啰嗨!踩着美妙节奏舞动起来。</h3> <h3>  原生的风景,山野的清新气息,让人沉醉! </h3><h3> 民族节日的激情,只有民族同胞才真正理解。</h3> <h3>  芦笙比赛在人们意犹未尽中又拉开架势。</h3><h3> 来参加比赛村屯有远有近,近的周边村,远有外乡、外县,直至外省贵州,不分地域,只分队组,几十支队伍,各自带着村人希望和必胜的信心,汇聚白云山,既是学习交流,更是一场芦笙高水平的较量。</h3><h3> 两队一组,各自围成圈圈,压稳架势,一声令下,四周空气立即震动起来,轰鸣声振得耳鼓嗡嗡响,让人震撼。吹奏虽短促,节奏却很整齐利落,收尾有如体操运动员落地那一刻,嘎然而止,稳如洪钟,掷地有声,使人一时回不过神来。</h3><h3> 吹芦笙,在我外行看来都是同一个节奏,分不出谁好谁逊,比赛规则更别说了。其实,也无需要懂,身在其中,能感受到这份民族欢乐的、喜庆的场面就够了。</h3><h3> 比赛成绩现场公布,赢队欢天喜地,输者虽有意外,也同样欢呼,不像比赛,倒象是啦啦队,这点出乎我的意料。</h3><h3> 其时,我才明白侗族坡会的真正意义。</h3> <h3>  顶着寒风,冒着雨雾,在这荒野山坡上,人们尽情欢乐,释放初春的野情,享受着民族节日的欢歌和喜庆。</h3> <h3>  坡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最佳传统场所。如花似玉的姑娘会在这天出现在坡会上,帅气年青小伙更是期盼着这一天,或许,一趟坡老天会成全一对对有缘的新人,由此启开了他们美好幸福的新生活。</h3> <h3>  比赛是个慢长的过程,散场至少要到天黑,仍有人不断从各处涌来,为他们的激情钦佩;做买卖的更是抓住最后机会,服务保障到最后。</h3><h3> 今天一大早出来,此时又冷又累,实在顶不住,只好舍恋而去。</h3><h3> 出来路上堵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山高路险,一路上又下起大雨来,想象坡会冒雨比赛的情景,我不禁打了个寒颤。</h3><h3>&nbsp;&nbsp;&nbsp; 没走多远,雨雾又把整个山头覆盖,什么也看不见,只悠扬的芦笙歌声传来,使我阴郁的心情又开朗起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