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

小老孔

<h3>  从海报中两只不同肤色、把握方向盘的手就能看出,电影的主题与种族问题有关,电影采用了公路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黑人老板和白人司机的故事。喜剧能获奥斯卡奖,这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是没有,一般涉及到种族问题的电影,往往会表达的深刻而沉重,把深刻沉重的主题以轻松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实在是彰显编剧、导演的水平和功力,而这个故事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演绎必须受到真实的制约,这又增加了表演的难度。</h3><h3> 绿皮书,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设计的旅行指南,在上世纪60年代弥漫着种族歧视的美国,这无疑是一本黑人出行的必备书,上面标注了各城市中黑人进入的旅馆,餐厅,商店。</h3><h3> 片中的黑人男主角原型是美国爵士钢琴演奏家唐.谢利,人称谢利博士,他年少成名,擅长古典音乐,有三个博士头衔,懂八国语言,但在当时的美国,白人并不接受黑人在高档的音乐厅演奏钢琴,后来他接受唱片公司的建议,投白人所好,创造出了自己特有的、符合白人欣赏标准的音乐风格。电影一开始就是谢利要开启自己为期两个月的巡回演出,深入种族问题严重的南方各州进行表演,在巡演期间,他需要雇佣一个司机兼保镖。那么,这个时候,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出场了,这就是故事的另一个原型人物,意大利裔的美国人——托尼.利普,利普(lip嘴)是他的绰号,形容他靠一张能言善辩的嘴行走江湖,他在一个娱乐场所看场子,见多识广,身强力壮,是保镖的不二人选。</h3><h3> 这两人,一个种族地位低,阶级身份高贵,谈吐优雅,一个种族地位高,但阶级身份低微,言语粗俗,若不是真人真事,我真的以为是刻意制造的矛盾效果。</h3> <h3>其 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通过道具和拍摄角度突出了谢利的“高”和托尼的“低”,</h3> <h3>  这种人物之间的对比,在两人启程之后就更加的明显,在有限的车内空间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气场,坐在前排开车的托尼总是边吃东西边抽烟,俨然把驾驶室当成了自己的起居室,而坐在后排的谢利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仿佛座椅就是舞台,窗外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正看着自己,在这种张力十足的狭小空间内,影片并没有生硬的表现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是通过两件小事来表现:第一件事是谢利表示没有听过黑人流行歌手演唱的通俗歌曲,还有就是谢利从不吃黑人爱吃的平民食品——炸鸡。托尼吃惊又疑惑的问道:“这怎么可能,你们黑人都喜欢吃炸鸡啊!你怎么可能没有听过黑人歌曲,你可是他们的同胞啊!”从两人短短的对话就可以反映出当时美国的种族偏见,通过大众娱乐和饮食这一侧面已经根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托尼作为意大利后裔在美国社会里也是低等人,但托尼依然不折不扣的歧视黑人。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托尼的妻子请黑人水管工到家里修下水道,工人喝完水的杯子被谢利即刻丢进了垃圾桶。</h3><h3> 而在这之后,这种矛盾从车内延伸到了车外,越往南越是寸步难行,商店、餐厅、酒吧、旅馆,各个公共场所都有严格的种族隔离规则</h3> <h3>托尼需要时不时的拿出绿皮书作指导,其中他也切实感受到了谢利的艰难处境:不停的被找茬,被拳脚相加,甚至羞辱,在此过程中,他的心中也产生了困惑:谢利是一个黑人,可他高贵多金,他的生活中应该没有为生活奔波的烦恼,而自己却为了生活跟人打赌,狂吃26个汉堡以赢得50美元作为家用,谢利跑到南方来演出完全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其实自己才是真正困顿窘迫的“黑”人!</h3><h3> 而另一方面,绿皮书也时刻让谢利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疑惑:他从小就接受白人式的高等教育,住在高档的卡内基大厅楼上,过着白人式的上流生活,他并不了解他同胞的生活,也无法融入其中,但他的肤色决定了他必须时时刻刻遵循绿皮书指南。所以,我们总是看到谢利独自一人买醉,体面的服饰、黝黑的肤色,让他困惑且无所适从</h3> <h3>最终谢利的困惑、憋屈都得以爆发出来,他大声喊出:我不够白!我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我到底是谁?!</h3><h3>而托尼也通过旁人之口了解到谢利来南方的真正意图:人不能只做天才,要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极大的勇气(大致如此,原话记不清了),可以说谢利的这场南方巡演是一个战士形单影只的冲锋陷阵。</h3><h3>最后谢利为了自己的尊严,在歧视他的餐厅高调罢演,他和托尼来到了黑人酒吧,为他的同胞演奏,和他们一起欢娱,影片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镜头:一群辛苦劳作的黑人用疑惑不解又疲惫不堪的眼神注视着干活的白人托尼和坐在车中体面悠闲的黑人谢利。而此时也是一群黑人注视着谢利,但目光却是赞赏而崇拜的,他们一起开怀畅饮,至此,谢利也从身份认同的困惑中走了出来。</h3><h3> 托尼对谢丽的态度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从一开始跟他老婆戏谑谢利是一个非洲部落酋长,到听他演奏时称他是一个天使,直至最后深深的敬佩,逢人便介绍自己的老板是全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家。</h3><h3> 黑人老板与白人司机可以说一路走来都在相互成全:谢利规范托尼的言行,用自己的行为让托尼明白拳头并不能换回尊严;帮他给老婆写温情默默的情书,而托尼的率真、不拘小节也让谢利体会到突破规则的快乐,托尼甚至还用“要有勇气走出自自己”这句话来点醒谢利与唯一哥哥的关系。这场公路之旅,让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人意识到,人不能因为一方的“不同”而控制、打压、忍耐,而是双方都要找到大家的“同”,从自我改变开始,走出自己思想的误区,完成自我成长。</h3><h3> 影片的最后,谢利不请自到地来到托尼家,与他们家人共度圣诞节,我们看到一个自信又勇敢的男人又一次走出了自我的羁绊</h3><h3> 这部电影我是笑着哭着看完的,他搞笑,但不刻意;他煽情,但不过火,让你笑的会意,落泪却并不伤心,给你的体会反思就像是在你背后轻轻的一击,温暖而有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