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夏口夜泊别友人》</h3><h3> 李梦阳</h3><h3>黄鹤楼前日欲低,</h3><h3>汉阳城树乱乌啼。</h3><h3>孤舟夜泊东游客,</h3><h3>恨杀长江不向西。</h3><h3><br></h3><h3> 此诗为明中期诗人李梦阳所作,李梦阳是明中期重要的诗人,他网罗一批才子,号称“七子”,提倡诗文创作的复古主义。我们今天来聊聊这一话题。</h3> <h3> 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开始,中国诗人喜欢抱团,以团的名义诗酒风流、放浪形骸,而且最佳的人数是七,仿佛北斗七星下凡一般,风度翩翩、倜傥风流。</h3><h3> 以团的名义,刚出道的七子就如日中天,焜曜万世,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名声,一直被后世景仰。</h3><h3> 大明七子,由于七子过后又有八子,还有七子等团体,为了区别对待,前边的七子称为“前七子”,可他们并不知道后边还有排着队称七子的团,所以自称七子,并不知道“前七子”为何物。</h3> <h3> 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网络了京城刑部相关的官员康海、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徐祯卿等一批人,其中康海为弘治十五年状元。而七子,大部分是内阁首辅神童李东阳的学生。说起李东阳,他是继“三杨”之后的名相,他已经意识到台阁体的问题,诗论上逐渐摆脱台阁体的束缚,其题柯九思的墨竹图,诗风已经转变。</h3><h3> </h3><h3><br></h3> <h3>《柯敬仲墨竹》</h3><h3> 李东阳</h3><h3>莫将画竹论难易,</h3><h3>刚道繁难简更难。</h3><h3>君看萧萧只数叶,</h3><h3>满堂风雨不胜寒。</h3> <h3> 李梦阳进士及第,拜在李东阳门下,他扯起了“七子”的大旗,和何景明一起,摇唇呐喊,反对明初以来的台阁体僵化诗文,发起了诗文复古运动,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诗必盛唐我们可以理解,文必秦汉,将“唐宋八大家”置于何地?稍安勿躁,在他们那个年代,“唐宋八大家”还没有诞生呢!咦,我是不是说梦话,时间错乱了?没有,告诉您真没有,“唐宋八大家”的提法是“嘉靖八子”中唐顺之和友人茅坤提出的,他们将唐宋八人的文章合在一起成集,才诞生的“唐宋八大家”。</h3> <h3> 以下节选自《诗坛演义》,又名《唐宋诗聚讼演义》。</h3><h3><br></h3><h3> 且说李东阳为了一洗台阁体诗文僵化的文风,倡导诗必盛唐,文必秦汉,渐开复古之风气,而完全主张复古的,乃是其学生李梦阳、何景明辈。一时间,以李梦阳为首,倡导诗文复古,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声气相投,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称之为“七才子”,史称前七子。</h3><h3>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自小跟随父亲在河南等地读书,成人以后,准备参加乡试,而朝廷以出生籍贯为参加乡试之地,不允许跨省考试。李梦阳只得回陕西参加乡试。</h3><h3> 考试那天,李梦阳打着灯笼进考场,秀才们都很奇怪,守门官吏问他为何大白天打灯笼,李梦阳答:“现在太黑暗,怕遭人暗算。”秀才们笑成一片,主考官员也没有办法,等到放榜,李梦阳竟高中解元,文章被秀才们传抄,一时间名声大振。</h3><h3> 弘治七年李梦阳进士及第,授户部主事。同榜进士王叔武,也一起授户部主事,二人遂成莫逆,无话不谈,特别对于诗文,可以几天几夜滔滔不绝地议论。</h3><h3> 二人均是学富五车,又都是才子,可对于作诗之道,则各持己见,李梦阳对历代诗赋大家如数家珍,而王叔武则不以为然,辩论多日,李梦阳受王叔武影响,渐渐觉今是而昨非。王叔武持论:“真诗乃在民间,文人学子,往往以韵言,谓之诗。”</h3><h3> 王叔武这个主张,石破天惊,不过李梦阳最后接受了这一说法,而李梦阳做了一件事,更是石破天惊。</h3><h3> 英宗复辟以后,经历了宪宗,此时正是孝宗弘治年间,孝宗有后张氏,后弟张鹤龄封寿宁侯,与兄弟张延龄横行不法,屡夺民产,李梦阳就是看不惯这些为非作歹的官员,愤然上书,弹劾寿宁侯张鹤龄。</h3><h3> 张鹤龄反咬一口,即日奏辩,指出李梦阳奏章中有讪皇后为张氏,理应斩首。孝宗留中未发,皇后张氏之母金氏,又进宫泣诉,李梦阳被下狱。</h3><h3> 有司定谳,请免重罪,予杖示惩。还算孝宗仁慈,批官复原职,罚俸三月了事。</h3><h3> 张鹤龄一肚子气,李梦阳也是不快活,没想到李梦阳出狱后,路上遇到张鹤龄,气不打一出来,拿着鞭子追打张鹤龄,把张鹤龄门牙都打掉了两颗。这也太冲动了,可这一下,李梦阳的大名,整个官场都知道。而孝宗还算好,私自安抚一下张鹤龄,一场冤仇得以化解。</h3><h3> 王叔武也被这位同年吓着了,渐渐疏远李梦阳,而此时李梦阳,昂首进入李东阳府中,和各位文士议论诗文。师事李东阳,不过,对李东阳不能摆脱馆阁体的束缚,李梦阳视其萎弱,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h3><h3> 和他一起经常到李东阳府上的几位主张相近的文人墨客,经常来往,结为密友。</h3><h3> 边贡,字廷实,号华亭子,弘治九年进士及第。</h3><h3>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h3><h3> 还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徐祯卿,弘治十八年进士。未中进士之前在吴中和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号称江南四大才子,中举后来往于李东阳门下。</h3><h3> 李梦阳、边贡、何景明、徐祯卿四人,诗词文章重于一时,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也相继进士及第,文章声气相求,号七子。</h3><h3>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弘治十五年状元。</h3><h3> 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弘治九年进士。</h3><h3>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弘治十五年进士及第。</h3><h3> 在明朝,进士及第的早晚,是很受重视的,李梦阳最早,所以,其余诸人都以李梦阳为大哥,追随左右,李梦阳提出复古,各位在自己的诗文创作之中,积极模仿古人,盛唐以下,不入法眼。而其中徐祯卿最晚,弘治十八年才中进士,可徐氏一入京,便和李梦阳结为密友,文学主张相近,自然声气相求。</h3><h3> 而此时王叔武却没有和七子混在一起,不过,王叔武对李梦阳的影响,比老师李东阳还要深刻。此乃李梦阳二十多年后,编诗集才想起王叔武,在序里记录下了王叔武的一些言语。</h3><h3> 曹县有王叔武,其言曰:“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号而巷讴,劳呻而康咏,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而文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谓之诗。真者,音之发而情之源也。”</h3><h3> 李梦阳于是洒然醒悟:“大哉,汉以来不复闻此矣!”</h3><h3> 李梦阳废唐近体,专心于李、杜的歌行,然后将诗稿给王叔武参阅,叔武只说:“这些不过李杜驰骋之技术也。”</h3><h3> 李梦阳不死心,又仿六朝诗,再把诗稿给王叔武,叔武说:“这不过是绮丽之余!”</h3><h3> 李梦阳再往上溯,仿魏、晋之体,作了很多诗,王叔武稍微点首:“比辞而属义,斯谓有意。”</h3><h3> 一直上溯到四言,为风为雅,王叔武曰:“近之矣,然无所用之矣,子其休矣。”</h3><h3><br></h3><h3> 李梦阳一生高举复古的大旗,诗必盛唐,我们来读读他的诗:</h3><h3><br></h3><h3>《出使云中作》</h3><h3><br></h3><h3>黄河水绕汉边墙,</h3><h3>河上秋风雁几行。</h3><h3>客子过壕追野马,</h3><h3>将军韬箭射天狼。</h3><h3>黄尘古渡迷飞挽,</h3><h3>白月横空冷战场。</h3><h3>闻道朔方多勇略,</h3><h3>只今谁是郭汾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