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妈妈!”

旅行者-木子

<p>  2019年3月4日,开学第一天。清晨,我照例早早站在校门口迎接来园的幼儿和家长,这是我十几年如一日的惯例。蓝天、绿树,晨光、儿童构成的校园晨景,我情有独钟。</p><p> 孩子们三三两两、陆陆续续走进校园,自觉排队,主动接受晨检。他们开开心心,蹦蹦跳跳,小脸儿上挂着特有的儿童笑,并没有因为两个月的假期产生生疏、哭闹的情绪。"老师好!""谢谢老师!""老师再见!"甜美的声音不绝于耳,一幅美丽温馨的校园晨景图!在与家长、幼儿亲切的一声声问候声中,我享受着这份工作的幸福与快乐,在心里默默地为孩子们的适应能力点赞,为有效的家园合育点赞!</p><p> "我要找妈妈!我要找妈妈!"突然传来的孩子的哭喊声,打破了此刻温馨而平静的画面。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小男孩正向幼儿园校门方向奔跑而来,紧追其后的老师边跑边喊"宝宝,别跑,当心摔到。我们给妈妈打电话来接你。"</p><p> 瞬间,孩子就哭闹着来到校门,我眼疾手快,迅速把门关上,并拉上了门栓,以防万一。随后而来的万老师跑过来紧紧拥抱住孩子,试图平复孩子的情绪。谁知,孩子拳打脚踢,哭着、喊着、闹着从万老师的怀里挣脱出来,躺在地上打滚儿。万老师担心孩子磕了脑袋,一手护住孩子的脑袋,一手掏出纸巾擦去孩子脸上的泪水。</p><p> 刚进校门的几位家长见状也过来帮忙劝说孩子,但都无济于事。我蹲下身子,拉着孩子的小手给他讲道理"我们回去教室给妈妈打电话,好吗?""不!不!"孩子吼道,反抗着,飞脚向万老师的身上踢去。动作娴熟、力量够大!</p><p> 万老师、小男孩、我,三人在校门口"较量"了足足十分钟,孩子毫无退让之意,我们俩束手无策,相视一笑。这时,孩子一个劲儿地挣脱万老师的怀抱,向大门冲去。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了幼儿园。为了不影响班级接待其他幼儿的工作,我让万老师先回班里工作,孩子交由我来看管。</p><p> 万老师走后,小男孩哭着走出校门说要去找妈妈,我没有制止,任由他所为,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安静下来。我用纸巾去擦孩子刚才吐在地上的痰湿时,猫眼悄悄地观察孩子的举动。只见孩子一出校门就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发现万老师没有跟着他,哭声马上降低了,站在那里望着远处一动不动……不一会儿,哭声没有了,但是仍然执拗地拒绝回教室。从孩子的举动我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正处于执拗敏感期的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p><p> 我收拾好地面,走过去蹲下身子给孩子整理好衣服,擦去衣襟上的口水,拉住他的小手,说:"我俩到大门外看看妈妈在不在,好不好?"适当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点了点头,乖乖地攥着我的手,和我一起走向学校的第一道大门,一路上却没有哭闹。 </p><p> 站在大门外,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孩子的注意力转移了,情绪渐渐平稳了。每有家长停一辆车子,我就问"你知道这是什么颜色的车吗?"停车位的汽车成了平息孩子不良情绪的替代目标。孩子饶有兴趣地回答"白的、红的、灰的、黑的……"他对颜色的认知能力很强,连小朋友们衣服的颜色他都能准确认识。渐渐地,他忘记了找妈妈的事情,和我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叫王梓翔,住的是有电梯的楼房,家里的汽车是白色的,爸爸还教他认识四个圈圈的奥迪车,他想在床上安装滑梯,爸爸还没有给安装呢……</p><p> 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强,观察能力也很强。马路上每驶过来一辆大货车,他就伸出小手指着车辆说"这个大车太脏了,我不喜欢。"真是个爱干净的好孩子。我随即夸奖他那么聪明,认识了那么多颜色。孩子的小脸有了笑容,我趁热打铁:"你今天和我一块儿值班吧,你是小园长,我们进校园看看有没有小狗钻进来。""没有狗狗的,狗狗不会进我们幼儿园的。"说着,他拉住我的手和我一块儿走进了大门里。</p><p> 草丛里的小黄花特别显眼,微风中微微摆动着稚嫩的身子。我建议王梓翔去采摘一些小花,送给老师和小朋友。王梓翔很开心,撒手走进草丛,随即,刚伸出的小手又缩了回来。或许他想起了老师、或是爸爸妈妈平日的教育"不许摘花草"。懂事的孩子,规则意识还挺强呢。</p><p> 他拉着我的小手,站在花池的水泥边沿上,移动着小脚,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前走,边走边和我继续聊天。五十多米长的花池,他走得稳稳当当,小脚竟然一直没有落地,平衡能力很强。他的好奇心、冒险欲望得到了满足。</p><p> 回到幼儿园的教室走廊,偶遇王梓翔爸爸朋友和他的小女儿,在这位爸爸的提议下,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主动伸手拉住王梓翔的小手,向教室走去。</p><p>望着远去的两个小背影,我的内心无比感动,没有阳光的早晨竟然格外敞亮。一缕教育的亮光照进了我的心田:读懂儿童,就读懂了教育。</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教育理论:</span></p><p> 3-4岁儿童执拗敏感期,成人的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都可以平息孩子的不良情绪和痛苦。</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