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无锡之七~鸿山与彭祖墩遗址

林康达

<h3>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 在伯渎河支流张塘河西头鸿声镇管家桥荣更上,1982年,有人在那里挖到文物,1992年考古队来转了转,未当回事。2000年5月,管家桥自然村在管家浜上筑坝,村民在彭祖墩取土,发现许多红色陶片。拿到无锡市博物馆,经初步鉴定系马家浜文化的陶片。2000年底,国家文物局批复,由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市三级文物部门组成的考古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 在8000年前太湖流域慢慢显露出高地,开始有人类居住,而彭祖墩恰恰是块台地,就形成了部落聚居。在其房舍基地、灰坑,墓葬中发现的石刀、石斧、石纺轮、陶盆、陶豆、陶釜、陶鼎及玉器等,根据碳14测定,距今已经有7000年历史。也就是说,彭祖墩先民当时能制造工具进行狩猎、渔牧、农耕,制造器具用来祭祀、生活,制造玉器用来装饰,文明程度与当时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相当。出土的玉耳坠无论圆度、光洁度和缺口的平直度,均可同今天的玉耳坠媲美。从发掘出来6000年前的精美石纺轮看,当时人们已会捻植物纤维线,缝衣捆物。 由此可见,在泰伯奔吴之前,无锡地区并非司马迁所说的“断发纹身”荒蛮之地,已经有灿烂的先吴文化。在彭祖墩的马桥文化层出土的石器,除了柳叶形或菱形带铤或带翼的石镞外,还出现大量的扁平三角形石镞。陶器中,压印的带状云雷纹与北方商代早期的文化极为相似。所以,马桥文化也是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的产物,可以说在泰伯奔吴前,长三角地区的先民与中原地区的先民早有交往,太湖流域的先吴文化与中原文化已经互为影响。说明泰伯落脚鸿山不是偶然的,也是鸿山地理位置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鸿山地区较为发达的农耕文化吸引了这位先贤。 彭祖墩遗址的意义在于,当时的“荆蛮”真如后人所说 的那么“蛮”吗?并还留下了一个“谜”,荣更上村和附近没有姓彭的,彭祖墩的来历连一个民间传说都没有。“彭祖”是谁?</h3> <h3>  2000年,因后宅镇修筑公路在老虎墩取土,挖出大量战国时期的青瓷和陶瓷碎片,其中有部分十分完整的小件青瓷乐器。2001年初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对老虎墩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对老虎墩墓葬剩余部分及散落在四周和填埋在附近水塘里的陶片、瓷片进行清理、采集。经过两年的整理,共计修复了青瓷乐器和硬陶礼器、乐器、生活用品300余件。根据对墓葬和随葬器物的分析,初步确定老虎墩为战国时期高等级的越国墓葬墓群。所以老虎墩并非考古发掘,是在挖掘机下抢救出的历史,这得归功于当地民众的文化意识,也因此有了以后的小发掘大保护,为传说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改变了鸿山镇发展的方向。 2003年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在老虎墩的北面选择了2座最小的土墩——老坟墩和邹家墩进行了考古发掘,以便了解这一地区墓葬情况,同时对周边地区的土墩再次进行调查,并进行了测绘。 2004年初,后宅镇与鸿声镇合并,成立鸿山镇。根据镇政府的规划建鸿山开发区,春节前后已进行了大面积的施工。为了及时有效地保护地下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对鸿山开发区范围内的墓葬、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从2004年4月开始,至2005年6月结束。发掘了战国时期的越国贵族墓葬5座;连同之前的共计发掘、清理了墓葬7座,共出土珍贵文物2300余件,被列入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委托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开展对鸿山遗址本体规划范围内136个土墩及土墩周边区域的勘探工作,勘探范围包括东至后港路,西至环鸿东路,北至伯渎港一线,南至新宅路的约7.5平方公里的区域。 2014年,为进一步了解土墩墓葬的形制结构,解析文化内涵,委托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对遗址区内37座土墩的原始轮廓、壕沟、封土、墓室进行细致探查,基本掌握土墩各项数据信息。 无锡地区曾经河流湖泊密布,地下水位较浅。因此,从距今5300多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开始,先民们就有了在地面修建墓室,然后在墓室上堆筑高大土堆的传统。这就是土墩墓的由来,鸿山地区平均海拔3—5米,土墩墓都筑在比较高的地势上,向前推也就是先民部落聚居之地。邱承墩遗址就座落在马家浜文化至良渚文化时期的的史前文化堆积上,此次也一并进行了发掘,结果与彭祖墩属同类。 碳14检测,这些土墩墓年代被确定在了公元前474年到公元前468年之间,但却没有一件能够提供证明族属的直接证据。鸿山的7座墓葬中并没有出土青铜礼器。由于吴国更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因此在吴国贵族墓葬中,偶尔会出现具有中原特征的青铜礼器。据此,考古队把墓地的族属判断为越国。疑问是越国为什么会把贵族们安葬在刚刚灭亡了的敌国国都附近?近年又发现了周后期的墓葬,出现了几何印文陶、曲折纹、回纹、方格纹等典型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考古特征,还有一些出土的编钟等也与前期考古的结果互为印证。这一重大发现也成为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论说的重要佐证。也说明鸿山遗址群落是吴越贵族墓群,更为准确的定位则是吴人贵族墓地。</h3> <h3>鸿山遗址博物馆</h3> <h3>镇馆之宝,琉璃釉盘龙玲珑球。</h3> <h3>玉飞凤,现己成为无锡城标。</h3> <h3>青瓷乐器</h3> <h3>缶、古代冰箱</h3> <h3>2008年奥运会,无锡女婿张艺谋导演的击缶表演很震撼。</h3> <h3>  记忆中这里的土墩多如牛毛,每个生产队最少3—5个,这与几千年的水稻文化和习俗有关。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整田平地及制砖坯己平得差不多了,那时的猪羊舍栏、小屋、傢具都是用挖出的砖石料建的,挖出的铜镜是用麻袋装着用船运出去的。现在能肉眼见到的也就那几百个,要是继续种水稻,秧苗的颜色是不同的,一眼就能识别。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展开会有不断的新发现,最近海洋公园工地就发现了五十多座明清墓葬。考古还在继续,必定会还原鸿山的真面目。 在鸿山遗址东南有一片田地,称万顷良田,原住户早己赶得一个不剩,弄了几个外地人管理。这里臧着几十个土墩墓,万顷良田只是个况子,是对墓区的一种保护措施,有待今后陆续发掘。</h3> <h3>万顷良田</h3> <h3>  在鸿山遗址东北就是梁鸿湿地公园,东西边濒临泰伯渎,北起泰伯渎瞻桥,南至自然村落桥头巷,总规划面积1333亩,以九曲河为主要水道,串连众多小湖,犹如水上迷宫,与其它公园不同,沒有太多的景观建筑,以自然野趣回归江南水乡的原貌为主。公园里还设置了水质监测点和鸟类监测点,由于恢复了原始生态,聚集吸引了大批鸟类,园内也保留了许多尚未挖掘的古代遗址及春秋战国年代的土墩墓。其实也是鸿山遗址的一部分。</h3> <h3>湿地公园南部,梁鸿荡向东连通槽湖(左上),向南(上)五六百米就是大坊桥市河,也就是伯渎河向南延伸穿过望虞河联通苏州的吴古水道。</h3> <h3>公园内仿制的鸿山遗址出土文物三足缶</h3> <h3>梁鸿湿地风貌</h3> <h3>这是保留的桥头巷一户农家90年代住宅,整修成了客栈“梁鸿人家”。</h3> <h3>水西</h3> <h3>  抗日战爭时期,这里是个三不管地区,湖荡遍布芦草众生,交通相当不便,各种势力都插一足又都占不了上风,到是盗匪猖獗一时,当地乡绅为求自保,建造堡垒迷宫,乡民请拳师习武,出现了二个大村。一是在槽湖西沿叫板房上,另一就是梁鸿荡西的水西村,70年代我在那儿工作时民风还比较彪悍,讲义气爱打抱不平,这在本地区是极少见的。现在水西就剩这90年代建,绝无尽有的一幢了,而板房上人大多走了,房留着待拆,当然古建早就沒了,也都是八九十年代建的,最终连这也将消失。 印象中上世纪的槽湖比现在宽广,由于风浪的冲刷,沿湖有五六百米宽,一米多水深的硬泥滩,现在都成了圩田。1970年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公社举行横渡槽湖活动,当时通信不畅,我插队的那个生产大队当天早晨才得到通知,从那里到湖边走正轨乡道要25里地,于是民兵营长和我二个人瞄准方向直奔槽湖(一半距离)。光屁股举着衣服淌过许多小河,赶到时誓师大会己结束,队伍己入水游了三分之一,营长去报到,我一个人下水追赶,最终第二个游到了对岸,这也是我第一次游槽湖。</h3> <h3>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h3> <h3>  上文说到,在大坊桥与三叹荡之间有个寺湾里村,那就是泗洲寺原址,泗洲寺自宋朝至今有800余年的历史。据《泰伯梅里志》记载,泗洲寺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后毁于兵;元大德十年重建、又废;明洪武二十三年修复;永乐十二年鼎建殿宇,隆庆四年重建、又毁;万历年间复修;清乾隆年间重修。道光初年建大悲阁,旧有的净因堂、环翠园、玩花园、望湖亭、清风阁诸景修葺一新,远近进香朝拜络绎不绝。解放后因故又毁。 这样悠久的历史遗迹,当然不能任其消失,当地及周边信众和百姓早有恢复重建泗洲寺的强烈愿望。正好也符合城市开发的需要,于是在原址西北3.5公里处,梁鸿湿地公园与中华赏石园之间重建泗洲寺。倒是风景秀丽,宁静清幽的地方,符合“养生、养性、养老”的主题。</h3> <h3>中华赏石园</h3> <h3>建设中的泗州寺</h3> <h3>泗州寺规划效果图</h3> <h3>  可以亳不夸张地说,鸿山镇是吴文化的根基,过去被冷落了,现在定位无锡后花园,物联网小镇,正在开发之中,希望不要丢失历史和文化传承。庆幸的是,现在正处于恢复正常的年代,能否成功也只能看为政者的心态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