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79国政 宋志强</h3><h3> 2019年3月5日</h3> <p class="ql-block"> 1979年高考结束时,我还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做武装干事。8月的一天下午,烈日炎炎。我正坐在朝阳区人武部教室里接受培训,传达室老大爷走进来,问:“谁是宋志强啊?有你的电话”。我应声站起来,向外走。他跟在我后面,说了一句:“你考上啦!”。电话那头,是我在厂里最好的朋友晓龙,话音听着比我还要激动:“哥们儿,你行啊!全厂第一!”</p> <h3>1978年,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武部参加训练</h3> <p class="ql-block"> 我77年参加过第一次高考。文革中,我初二就下乡插队,没上过高中,辍学10多年,直接报考了大学。那年,我高考各科总分超过了北京市初选线,也参加了政审和体检。但是那年,北京市因为刚恢复高考,可能是没有经验,初选比最终录取名额多通知了3000人。没想到,我竟落在这3000人之中--没被录取!那个打击,那个失望和沮丧,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得知落榜时,已到78年4月。当年7月又临高考,准备已来不及,便没有参加。</p> <h3>1979年春,在家备考</h3> <h3> 79年我27周岁,这次高考,应是我最后的机会。我报考了外语兼报文科。因计算方法不同,按外语专业要求计,我的高考成绩,总分为389.5,其中英语笔试80,口试成绩忘了(北京市外语录取线300);按文科专业要求计,我的高考成绩,总分为325(北京市文科重点线310)。</h3> <h3>北京大学,未名湖</h3> <h3> 北京大学,是我朝思暮想的学府殿堂。中学时,曾和小伙伴到未名湖去滑过冰。79年初中美建交,后来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过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在北京大学礼堂演讲的场景。那时就想过--这个地方,我也要去!</h3> <h3> 由正在北大读书的发小帮助策划,我填报的志愿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和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还报了哪个英语专业,记不清了。</h3> <h3> 此时,已经知道,北京市刚刚发出通知:外语专业考生录取年龄限于25周岁(而高考前北京市发布的招生简章,当年考生录取年龄限于27周岁)。所以,我填报志愿时,没有把外语专业放在前面。</h3> <p class="ql-block"> 虽然已经填报了志愿,我心里却没有踏实。因为,如果能按外语专业录取,我的成绩超过录取线将近90分,有一定优势,可是年龄超限,已经27岁;如果能按文科专业录取,我的成绩只超过重点线15分,竞争力不强。还不知道他们这次又多通知了多少人,回想起77年高考没被录取的情景,简直就是一场噩梦!</p> <h3> 如此一想,心中忐忑起来。于是有一天,我骑车来到北京市招生办,想了解一下情况。到那里刚停下,便有两个年轻人过来搭话,问我是不是今年的考生。他们问得详细:姓名,年龄,总分,外语单科成绩……,边问边记。两人说,他们也是今年的外语考生,因为新出台的年龄限制,没有接到复试(口试)的通知,也没被允许填报志愿。两人抱怨,招生简章原本没说自己年龄不行,这考都考了,分也够了,又发通知限制年龄,不通知口试,也不让填报志愿,这明显没道理,眼看学上不成了,真是坑死人啦!</h3> <p class="ql-block"> 两人给我看了他们手中登记的情况:截止到当时,已登记有外语专业同等情况的考生87人,都是外语专业够分,年龄超过25周岁,没接到口试通知,也没让填报志愿。其中,总分最高的是我;外语笔试成绩最高的87.5,我名列第10。87人中,唯有我一人,是文科专业也超过重点线,并且已经填报志愿。后来有人估计,这些考生里可能也有少数文科考生,文科分数不过线,按外语专业要求计分则过线,年龄超过25岁,这时也参加进来。</p> <h3> 两人告诉我,这些学子们都忿忿不平,强烈要求通知复试,强烈要求上学的权利。</h3> <h3> 我来到台基厂路北京市委门口时,院里已经聚集了一些考生。大家议论纷纷,情绪激动,同样的情况,同样的诉求,面临同样的命运。上面能否答复、能否同意,我们最终能否上学,谁心里也没有数。都同意,各自回去,向社会各方面呼吁。</h3> <h3> 果然,随后一些天,大家每天如约而至。据说,一些单位的领导,了解了事情原委以后,表示:你们去吧,这些日子不用来上班啦!大家约定,不吵不闹不骂街,不冲不砸不动粗,文明礼貌,理性行事。</h3> <h3> 标语不让贴,考生就推来两辆自行车,两边栓绳挂起来。一天,有人拿来一份诉求文稿,找不到人誊写成大字稿。我说:“拿纸笔来!”我把纸铺在草地上,蘸墨挥笔,一会儿写就。贴哪儿呢?有人说:那边墙上!大家说:好嘞!一行人骑车来到那里,二话不说,贴到墙上。有过往行人驻足观看,一些考生就现场演讲,大声呼吁,寻求支持。</h3> <h3> 这些考生来自各方,不乏能人。每天都有各种消息传来。据说,当时教育部长的秘书力挺考生们的诉求,一时给大家带来不小的希望。一天傍晚,我和一个考生同伴约好,骑车来到红霞公寓,敲门去找北京市一位老领导,家人告诉说不在,去工体看足球比赛了。我俩这个气哟--我们这儿上学还没指望呢,他那儿倒有闲心看球!其实现在看,那关人家什么事儿啊,可谁让你是领导的不是。扑了个空,还不甘心,晚上10点又去了。老头坐在长沙发上,翘着二郎腿,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伸手接过家人刚削好的水果,嘴里哼哼哈哈地,听我们简单陈述诉求。之后,说:你们回去吧,这事得按程序报到上面,没有那么简单!不置可否,三言两语就把我们打发啦。</h3> <h3> 随后几天,我们听说,北京市各位领导全躲了,到家里一个都找不到啦。据说,有考生写了一篇诉求文章,题为《择优录取还是择龄录取》,送到驻京数十家新闻单位。还据说,大参考刊登了这篇文章,文中提到:我们这些考生里,总分最高的389.5分,那就是鄙人。 </h3> <h3> 大家在一起分析:国家需要培养人才,我们正好符合需要;国家财力有限,但还不至于供不起我们这些人上学;北京市先允许我们考试,够分了又如此剥夺莘莘学子上学的权利,真是岂有此理;我们据理力争,坚持不懈,定能胜利。</h3> <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天气酷热。考生们每天“上班”,相互打气,相互鼓劲。有人说,今后如果真让我们上了学,也不会安排得东一个西一个,肯定会统一编几个班。有人开玩笑说,这段时间谁敢不来,看到那时候有他好受的!</p> <h3> 正在这时,我接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被北大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录取啦!兴奋过后,我来到考生同伴们中间,和大家依依惜别。特别是叮嘱大家,一定要坚持抗争下去,要坚信最终能够取得胜利!同时,我也发自内心地祝福这些考生同伴,能和我一样,最终圆梦。</h3> <h3>北京大学,未名湖</h3> <h3>北京大学,办公楼</h3> <h3> 过了年,这些考生都接到北京市关于复试的通知。据说,口试只走了个形式。一共131名考生,除了1名已经结了婚的,被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编了几个师资班--全部录取啦!1980年5.1后,他们正式开学--比我们整整晚了8个月!</h3> <h3>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h3> <h3>2007年,从军队退休</h3> <h3> 40年过去,弹指之间。我从北大毕业,在军队工作了一辈子,也早已退休啦。但是,往事难忘,并不如烟。</h3> <h3> 40年过去,当年的考生“战友”,你们都还好吗?</h3> <h3> (谨以此文,纪念入学北大40周年)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