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户部山

程欣

<h3>户部山久负盛名,黄金宝地,徐州古代水患频繁,宋代以来,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往往泛滥,淹 没州城,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户部山因地势较高而免遭覆顶之灾。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为避水患迁往户部山上。户部山因靠近城池,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纷至沓来,成为了富户们争相趋居之地,久之,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之说。</h3> <h3>户部分司的迁居,也使得户部山在天启四年(1624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9年)这三百余年中一直是徐州城市经济和文化重心。就经济商贸而言,户部分司移设户部山后,徐州南关一带遂成为十分活跃的商业区。它四周的上街(彭城南路)、下街(今解放南路)、前街(马市街)、后街(坝子街)等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而名噪一时的中枢街、大同街、铁货街、丰储街等也在以此为中心的扇面上。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许多近代作坊和店铺,如民国时代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最大的干货流通中心"洪昌顺"和徐州酱菜业的龙头老大"李同茂酱园"等都还完好无损的保存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记载着这座城市兴旺发达的商贸流通史。就文化而言,户部山一直是明、清、民国时期古彭城的文化中心。这其中,清朝一代最为辉煌,仅康熙一代从户部山上就走出了令徐州人骄傲的两名才子:状元李蟠与《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道光年间又有一位名叫崔焘的翰林为户部山的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现在张竹坡故居虽然颓废了,但李蟠的状元府及崔焘的翰林旧居还保持着大体的格局。</h3> <h3>就建筑而言,户部山的建筑包括项王的戏马台,官绅富户的大院,城市中产阶层的四合院以及普通百姓的大杂院。其中,李蟠状元府、崔焘翰林府、郑家大院、余家大院、翟家大院和号称徐州第一楼的李家大楼,权谨牌坊最为有名,且相对保存完整。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房屋400余间,民国房屋700余间,较为完整的院落20余处。这些院落古房负载着徐州城几千年的风雨沧桑,是明、清、民国时代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古城徐州最后的遗存。</h3> <h3>沧海桑田,历史演变,形成了户部山2000多年的文化积淀,300多年的商业经历,户部山成为徐州科举文化、帝王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荟集地。户部山上官宦云集、会馆林立成为过去,但车水马龙、人流熙熙,一派繁华景象延续至今。</h3> <h3>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h3> <h3>余家大院<h3>在户部山的东南方,由东西并列的 4个院落组成,房屋120间、占地1800平方米。余家大院以中院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延伸。东西各安排了一个私家花园。中院的旧址就是明代的户部分司,在余府中占居显要位置。沿南北轴线形成三进院落,前面的大客厅为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后房为主人居住之处。西院的三进院落巧妙地利用了现有地形,特别是后院的主房和两侧的厢房因地势起伏,空间小者为一层。大者辟为上下两层</h3></h3> <h3>翟家大院<h3>翟家大院建于南侧余家大院和北侧郑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块更加不规整,布局更加灵活多变。大门东向,几进院落迂回曲折、有房屋 40余间。目前仅存的两处鸳鸯楼(另一处在崔家大院)中。只有翟家的按原貌进行了修复。翟家的后花园有伴云亭,为户部山东部较高的地方,从这里俯视这片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十分赏心悦目。</h3></h3> <h3>徐州戏马台</h3><h3>戏马台位于徐州城南,据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在城南山上构筑高台,观赏士卒操练、赛马,后人称为"戏马台"。戏马台以风云阁为中轴线、分东西两院。东院"楚室生春",立身高2.9米,威风凛凛项羽石刻像;西院"秋风戏马",置巨鼎一尊,鼎腹铸"霸业雄风"四字,寓意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英雄气概。追胜轩外的天然大石,其形巧妙天成,似一将军仰天长啸,又象一巨型骷髅,故被称为"啸天石"、"人杰鬼雄石",观石令人想起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br></h3> <h3>关于戏马台及其战略地位,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这样一段宏论:"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垒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可见作为军事家的项羽筑戏马台,并不限于有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h3> <h3>户部山夜景</h3> <h3>新年•张灯结彩</h3> <h3>文玩市场</h3> <h3>以上文字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