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筑路兄弟

姜书范

<p class="ql-block">  每一条铁路的建设,都要凿通无数的大山,跨越无数条河流,而那些怀抱风枪向大山开钻的人,他们被称为“走在火车前面的人”,他们就是《我的筑路兄弟们》!</p><p class="ql-block"> 我从参军入伍到退休,四十余年工作和生活在中国铁建这支以修铁路为主业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里,长期从事企业新闻宣传记者工作,原来主要以笔为工具,以文字写作为主。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读图时代的到来,我渐渐地爱上了摄影,开始多了一手用相机来记录和反映这支队伍的英雄业绩和火热生活,这也是我对企业和那些工人兄弟们的另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出于一种职业的操守,责任的驱使,良心的捍卫,这许多年来,我把镜头对准了火热的建筑工地,对准了这些常年在大山里工作和生活的筑路工人们,于是就有了我一直坚持拍摄的摄影专题:《我的筑路兄弟们》。</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最有筑路人代表性的,就是这些用风枪与大山对话的人,这些与危险打交道的筑路工人们,他们不仅是企业大厦的基石,更是和平时代里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常年与大山为伍,常年奋战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顶着隧洞塌方的危险,一身水一身泥地一个班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是铁路建设工地处于最危险的人群。可当铁路开通汽笛高唱的时候,他们又早已奔向新的工地。可以说,没有人能了解他们,没有人能记住他们。在我们乘坐火车穿过长长隧道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同情感叹,可没有人晓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没有人能领略他们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在拍摄这个专题过程中,我努力睁开自己的第三只眼,用摄影的镜头去观察筑路工地,观察我的那些工人兄弟们,力求以独特的视角、本真的光影、自然的色彩、高超的技巧、摄影的艺术语言,争取拍出有感染力、有震撼力的好作品。我尽量让自己的身体、让镜头离工地近些,离工人们近些。每次下基层到建筑工地,我都会入宿舍、上工地,进隧洞、爬桥墩,更多地了解筑路工人的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与他们打成一片,结交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以求拍摄中得到他们的配合。多年来,我努力做个有心人,下工地相机不离身,边走边拍,随遇而摄,已经成为我拍摄的一个习惯。</p><p class="ql-block"> 在拍摄过程中,我不怕吃苦,力求拍摄到筑路工人们最真实的状态和抓拍到最动情的感人瞬间。我曾多次深入隧道掌子面拍摄工人打风枪的镜头,经常顶着塌方的危险,脚下踩着泥水,头上顶着落石,一拍就是几个小时。一次,我爬上湿漉漉的台车架子,想尽量正面拍摄风枪工人的形象,由于太过投入,脚下一滑被摔倒,差点从架子上掉下来。有时旋转钻头飞溅出泥浆,使相机变成“泥猴”,使我的身体也变成“泥人”,衣服里外淋湿,冬天一出洞就立刻冻成了“盔甲”,可我总觉得,比起这些浑身湿漉漉在阴暗潮湿隧道里怀抱风枪的工人们时,我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能够为这些隧道工人拍出一些好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讴歌他们的奉献精神,我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脚下的这方热土,是我的优势,也是我的富有,我在此也获得了很多很多,我会继续拍摄下去,坚持好自己的大路摄影风格,努力为筑路兄弟们树碑立传,为我们中国铁建企业扬名,为伟大的时代而放歌! </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献给我的那些筑路兄弟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工地日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工地营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高原营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开工典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灌注桥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高原筑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工地大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员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准备进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来队家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高温难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风枪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电焊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长拉大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冬季施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土台车作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隧道掌子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隧道施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风枪工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进洞作业</p> <h3>台车工班</h3> <h3>衬砌工班</h3> <h3>风枪钻眼</h3> <h3>衬砌工班</h3> <h3>混凝土班</h3> <h3>搭建管棚</h3> <h3>风枪工人</h3> <h3>风枪工人</h3> <h3>混凝土工</h3> <h3>测量工人</h3> <h3>指挥调梁</h3> <h3>洞中就餐</h3> <h3>风枪工人</h3> <h3>风枪工人</h3> <h3>风枪工人</h3> <h3>风枪工人</h3> <h3>风枪工人</h3> <h3>风枪工人</h3> <h3>风枪工人</h3> <h3>风枪工人</h3> <h3>隧道员工群像</h3> <h3>海外员工群像</h3> <h3>隧洞之光</h3> <h3>钻孔打桩</h3> <h3>现场办公</h3> <h3>庆祝贯通</h3> <h3>项目营区</h3> <h3>进洞上班</h3> <h3>隧道洞口</h3> <h3>机械施工</h3> <h3>TBM掘进机</h3> <h3>TBM驾驶室</h3> <h3>抢修设备</h3> <h3>检修机器</h3> <h3>工前教育</h3> <h3>欢庆胜利</h3> <h3>钢筋绑扎</h3> <h3>绑钢筋笼</h3> <h3>测量归来</h3> <h3>隧道喷锚</h3> <h3>抢立拱架</h3> <h3>抢立拱架</h3> <h3>抢立拱架</h3> <h3>抢立拱架</h3> <h3>塌方抢险</h3> <h3>风枪作业</h3> <h3>风枪作业</h3> <h3>风枪作业</h3> <h3>风枪作业</h3> <h3>风枪作业</h3> <h3>准备点炮</h3> <h3>工地小憩</h3> <h3>工地野餐</h3> <h3>线路改造</h3> <h3>线路拨道</h3> <h3>图书阅览</h3> <h3>工地食堂</h3> <h3>工地午餐</h3> <h3>现场指挥</h3> <h3>贯通时刻</h3> <h3>编外员工</h3> <h3>工地婚礼</h3> <p class="ql-block">现场慰问</p> <p class="ql-block">临时家属房</p> <h3>参观铺架</h3> <h3>落日长虹</h3> <h3>工地落日</h3> <h3>铺架时刻</h3> <h3>接轨庆典</h3> <h3>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口接轨</h3> <h3>湿地长虹</h3> <h3>青藏长桥</h3> <p class="ql-block">雪山巨龙</p> <h3>中国第一长隧</h3> 京津城际高铁<br><h3><br></h3> <p class="ql-block">海外工地夜景</p> <p class="ql-block">工地晚霞</p> <h3>作者在青藏铁路5072米海拔最高点唐古拉山口边吸氧边采访</h3>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姜书范,男,1958年1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人,现居天津市南开区,大本文化程度,1976年12月参加铁道兵部队,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曾任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党委宣传部(企业策划部、企业文化部)副部长、部长、兼<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铁道建筑报》驻局记者站站长</span>多年、后任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主任记者职称、高级摄影师。</p><p class="ql-block">1983年至退休,长期从事部队、企业的新闻宣传及摄影工作,共发表各类新闻稿件及摄影作品4000余篇,有200多篇获各类优秀作品奖。其中消息《今天,秦岭启开山门》(与他人合作)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选入《新闻写作教程》教材。共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昨天的军人们》、《放歌大西南》,新闻作品集《血脉总相连》、《风景流墨》,文学作品集《心中的牧歌》、摄影作品集《心中的风景》六部专著、及电视专题片《留给大地的纪念》、《钢铁之师》等专著作品。</p><p class="ql-block">30余年来,摄影主要拍摄纪实、风光、民俗类等题材作品。主要代表作:《我们赢了》获迎奥运中国体育摄影作品评选三等奖、《人与自然》获《大众摄影》联谊赛二等奖、《钢铁天路》获华北五省艺术摄影展银牌奖、《铺筑天路》获天津市第12届摄影艺术展银牌奖、《康巴汉子》、《家园》等作品入选中韩摄影艺术交流展暨作品集等。2005年5月随天津市摄影家代表团赴韩国仁川摄影文化艺术交流、2009年9月被评为“天津市第三届职工艺术家(摄影类)”、2009年11月被中宣部、全国记协等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并进京参加颁奖大会受到中央领导接见。</p><p class="ql-block">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全国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天津市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通讯社、《中国摄影在线》签约摄影师。</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