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h3><h3> 无锡梅村东北五里外有一座鸿山,传说此山曾产铁矿,最初叫铁山。据清乾隆《金匮县志》记载:“鸿山,本名皇山,又名梅里山。高十丈,山有泰伯墓,土人皆称吴王墩者也”。据《铁山情乡》载,为纪念东汉高土梁鸿在此山隐居,唐代起改称为鸿山。鸿山历史底蕴深厚,山间古迹较多,文化远源流长。此山虽不大,旧有“鸿山十八景”。多数景点是与泰伯、梁鸿的遗迹有关,最主要的遗迹景观有泰伯墓、鸿隐堂等;明朝江南才子文徵明《九日登皇山》诗云:“秋满皇山菊正开,携壶挈伴踏苍苔,梁鸿宅里寻高迹,泰伯陵间看德碑”。</h3> <h3>90年代的鸿山</h3> <h3>泰伯墓:相传泰伯奔吴,立国、建都,在位49年,寿终后葬在铁山,人们把铁山改称为“古皇山”,俗称“吴王墩”。据《吴氏大统宗谱》与《句吴史集》载:东汉永兴二年〔前154年〕,桓帝诏令吴郡太守糜豹修建梅里泰伯庙和皇山泰伯墓。配居民50户,守卫墓地。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在墓南30步添建庙宇。以后历代修葺。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下诏重修扩建泰伯门殿,并遣礼部尚书韩太冲著作佐郎童显致祭泰伯墓。后传至元末、明初,遭倭寇侵犯,屋宇焚烧殆尽。明朝时又多次加作修葺。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5年〕,无锡知县吴兴祚重修泰伯墓。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6年〕,圣驾南巡,驻苏州行宫,御书“至德无名”匾额,赐庙供奉。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金匮知县王允谦“请帑重修”,更建享堂墓门。乾隆帝为庙御书“三让高踪”匾额。自东汉为泰伯修墓立庙以来的1800余年中,历代修葺共达30余次。</h3><h3> 解放后属封建糟粕,尤其是十年动乱期破坏旦尽,可当地民众的崇拜之心是封不住的,清明节前后年年人山人海前去祭拜从未断过。1982年,泰伯庙和泰伯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两级政府拨款重新修复。古皇陵墓区前为月牙池,池北是棂星门、石坊门中刻“至德墓道”,中门上悬“三让高踪”匾额。再上为祭台、月台。月台中有碑亭,刻泰伯墓等古迹,目前泰伯古皇陵已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h3><h3> 1999年,原锡山市鸿声镇政府经上级批准,对泰伯墓陵区进行全面整修和扩建。从原占地三亩扩至二十三亩,新的皇陵景区有香花石桥、石牌楼、石人石兽、御碑亭、仰止阁,以及宗会堂、怀德堂、碑廊等。整个皇陵基本上恢复唐代盛世时泰伯墓原貌。</h3><h3> 泰伯是一位历史上有功绩的伟人,当地百姓世世代代称他为“让王”、“让皇爷”,孔子称他为“圣德”,司马迁称他为“世家”。</h3><h3> 每逢农历正月初九〔泰伯的生日〕是梅村泰伯庙的祭奠庙会,清明时节是鸿山泰伯墓的祭奠节场,早已成为江南无锡梅村、鸿声一带千年的习俗。</h3><h3> 2006年起始,无锡一年一届举办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大型活动,隆重地为祖先进行祭拜,弘扬、传承先祖的创业精神,使众多的海内外吴氏宗亲来锡桑根溯源,也吸引了很多的中外旅游者及文化人士前来观摩,共同感受吴地文化的深刻内涵。</h3> <h3>鸿山泰伯墓</h3> <h3>一年一届的吴文化节,吴文化广场是无锡数一数二的大广场,平时人不多,成了练车的埸地。</h3> <h3>节日上有众多的民俗表演</h3> <h3>各地吴氏前来祭拜</h3> <h3> 梁鸿,字伯鸾,东汉光武年间陕西咸阳人。父亲梁让,王莽篡政时任校尉,因触犯王莽,被害致死。时梁鸿尚幼,仅能卷席而葬,为一生隐痛。后读书于太学,聪颖敏捷,但不写文章。他说,要在我感情激烈、不能自抑之时,方能写下章句。他在上林苑放过猪,因不小心失火,殃及邻家。他主动把所养猪赔给人家,不足,则为其做活作抵偿。他的高尚节操,使很多富户欲以女妻之,他一概拒绝。直至三十开外才娶了同县30岁的孟光为妻。孟光貌丑体健力大,对夫君情意绵长,两人志同趣合,结伴隐居霸陵山,过起诗书相伴、琴棋自娱、采菊种菜的农家生活来。后梁鸿与友出游,登北邙山,见到光武帝皇陵恢弘浩大,登临远望,洛阳城皇宫豪华,想那民间百姓苦不堪言。一时情绪激动,他挥毫写下了著名的《五噫歌》:</h3><h3> 陟彼北邙兮,噫!</h3><h3> 顾瞻帝京兮,噫!</h3><h3> 宫阙崔巍兮,噫!</h3><h3> 民之劬劳兮,噫!</h3><h3> 辽辽未央兮,噫!”</h3><h3> 歌词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邙山呵,唉!俯览富丽的帝王都呵,唉!宫殿多么高耸宏大呵,唉!老百姓是多么劳苦呵,唉!那是永远没有尽头呵,唉!这是一篇忧国忧民的杰作,《五噫歌》五句成诗、五句同韵、五韵同字、古诗中也是罕见,在文学史上也有相当的地位。</h3><h3> 此诗虽然语言简单,但对比鲜明,把帝室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而民难于生存、永无天日的境况鲜明地摆了出来。五个“噫”,意味深长。</h3><h3> 时汉章帝刘怛在位。汉章帝虽然为政宽容,崇尚儒术,但他明断不足,喜欢听信身边人和外戚。章帝先是闻其名声,求其为官,不得。后又在某些人的撺掇下,以《五噫歌》诽谤朝廷的名义,命人追捕梁鸿。因之,梁鸿夫妇绕道齐鲁,沿大运河南下,至无锡,借宿皋桥大户皋伯通廊下,日与人挑水舂米为生。皋伯通见孟光每餐烧好后,必举案齐眉,擎与夫君就食;夫君也以礼相待。皋员外心想他必是知书达理之人,乃延入正屋,聘他为小儿皋成龙的塾师。其间,梁鸿边教书边著书十余篇,但未传于后世,故中国文学史上未有其作品介绍(见《后汉书·梁鸿传》)。</h3><h3> 但梁鸿腹中有诗书,知天文地理、农事稼穑,且能实践劳作。有年大旱,梁鸿率乡民在无锡西门外惠山脚下将一条淤塞干涸的小溪挖宽挖深,引太湖之水,灌溉农田。那条河后来大家都叫“梁溪”。</h3><h3> 朝廷没放弃追捕梁鸿。国舅爷总兵马防带着兵丁在无锡继续搜捕梁鸿。梁鸿只能移居鸿山,与泰伯墓相邻而居,欲效学泰伯,德行天下。乡亲们为他在一棵古柏之下,搭了两进草房。前面,生活起居,后面,读书所用。在那里,梁鸿夫妇帮助乡民做好农耕蚕桑之事,进行文化传播,当地村民受益匪浅。这就是为什么梁鸿深得民众喜爱的原因。</h3><h3> 梁鸿因劳作过度,56岁病逝。死后,学生皋成龙任县令,将草屋翻成瓦房,供梁鸿夫妇神位于其内,以作纪念,称“梁鸿宅”。据《铁山情乡》载:东汉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将宅改为祠。烧香供奉。唐贞观十三年,梁鸿祠又从两进改建为三进,前堂内仍供神位,题名为“遁栖堂”。后堂为“香宝堂”,梁鸿读书处,案桌凳椅,一如生前。正墙上《五噫歌》,挥挥洒洒,左右壁刻唐梁肃的《梁鸿传赞》和宋欧阳修的《迎神歌》。</h3><h3> 唐永徽元年,古皇山改名为“鸿山”。</h3><h3> 日后,有一自称“青莲居士”之尼,化缘至此,住进梁鸿祠,擅自在祠内供奉了一尊观音菩萨,把祠堂变成了佛堂,引起了一场佛儒之争。之后,她又在梁鸿祠前边空地上,建了一个大殿,供上了三世如来佛像,成了大雄宝殿,香火倒也一时旺盛。此时,梁鸿祠也被改名为“铁山寺”。直至青莲居士过世,铁山寺渐趋荒芜。</h3><h3> 北宋政和元年,乡绅陈天兴陪宰相欧阳修上鸿山游玩,顺路想瞻仰梁鸿祠,但不见祠堂,只见寺院,门头上高悬“铁山寺”匾牌。两人商议应共同募捐,重新修葺祠堂,再复高士隐迹,以教育后人。欧阳修还为祠堂写了一副正堂抱柱联:德隐著句吴千古溪山成胜地,名贤遗大汉一室琴书乐性天。意思是:梁鸿隐居不愿做官,德高望重,在句吴地区出了名,这里的山水也成了名胜之地;东汉传今的名人高士,陋室一间,琴棋书画,自是人间天堂。</h3><h3> 政和五年,有“程门立雪”美誉的北宋理学家杨时(字龟山)来无锡讲学时,伴友游惠山,见尊贤祠内,梁鸿竟位于诸贤之上,其中还有“悯农诗人”李绅和抗金名相李纲等四位名相。宣和二年,再约好友至鸿山瞻仰梁鸿祠,见在修,即捐资相助,塑梁鸿像,并书联:扬高士清风重新古祠,慕圣人至德常仰名山。(见《梁高士祠堂记》)</h3><h3> 明嘉靖五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游鸿山时,叹道:“梁高士隐于此山,山以鸿名,而梁鸿之流寓本邑无疑也。”遂将“遁栖堂”改名为“鸿隐堂”。(见《铁山情响》)</h3><h3> 清康熙三十六年,败官海印(法名)助田入祠,然后改祠为寺,扩建为四进,前后廊房四十八间,名之为“铁山禅寺”。头殿奉白衣大士,大殿奉三世佛。大殿东侧塑济公,西侧塑地藏王,两边列十八尊罗汉。殿背塑站鳌鱼头上之以净瓶柳枝挥洒甘露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又将香宝堂改为祈祝蚕桑丰收的“蚕娘殿”。走了尼姑又来和尚,(见鸿隐堂碑文)嗣后,铁山禅寺亦近颓废,前殿后殿均被村民所拆,佛像抛入河中,梁鸿祠亦不见踪影。要知道附近村民可都是当年守墓人的后代,怎会容忍亵渎圣德高士。</h3><h3> 1983年, 鸿隐堂被原无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太湖风景区建委会与无锡县政府共同出资,委托县建设局对鸿隐堂进行大修。历时两年修葺。殿堂两进,山门一座,并在堂前山门处西侧立《碑亭》,大殿上由泥塑大师柳家奎重塑了梁鸿与孟光夫妻像,恢复了明代文徵明题写的“鸿隐堂”匾额和欧阳子撰写的抱柱联。为了颂扬高士隐迹,把“铁山寺”复原为“鸿隐堂”。</h3> <h3>原铁山寺大殿</h3> <h3>修葺后复原鸿隐堂</h3> <h3>复原后的鸿隐堂正殿内部,柳家奎重塑的梁鸿与孟光夫妻像。</h3> <h3>文徽明题写的鸿隐堂匾额和欧阳子撰写的抱柱联。</h3> <h3>原铁山寺大门内外</h3> <h3>复原后鸿隐堂大门</h3> <h3>原山路</h3> <h3>现山路</h3> <h3>正对鸿隐堂的乡道</h3> <h3> 近年,又将鸿山禅寺重建在鸿隐堂西首,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等建筑。解决了一千多年的佛儒之争。</h3><h3> 鸿山十八景:泰伯墓、鸿隐堂、望虞亭、梁鸿墓、香宝堂、鸿泉井、涤砚池、洗心轩、朱砂潭、石滩、月影石、试剑石、白龙洞、眼空台、天泉池、龙娘庙、石壁、放鹤台。此外,民间还流传着鸿山小八景有:牛角亭、迎晖阁、僧尼石、白蛇墩、鸳鸯河、上书亭、滑石洞、禁碑亭。</h3><h3> <br></h3> <h3>白龙洞</h3> <h3>碑亭</h3> <h3>涤砚池</h3> <h3>望虞亭(画中亭)</h3> <h3>放鹤台(白鹤亭)</h3> <h3>上天河(天泉池)</h3> <h3> 鸿山上有三座古墓,呈品字形,中间的是汉高士梁鸿之墓,左前方是专诸墓,右前方是要离之墓。</h3><h3> 根据史料记载,吴越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要将伍子胥一家杀害。伍子胥侥幸逃脱,前往吴国。跑路途中,在今鸿山西边被捉。押解途中又被专诸所救,后来专诸又带伍子胥去要离家住下,因此三人结缘称为异姓兄弟。专诸,要离后来成为有名的刺客。</h3><h3> 为报答伍子胥知遇之恩,专诸在公子光宴请王僚〔僚为吴国笫廿十三代王,公子光的堂弟。〕的时候,用鱼肠藏剑,刺死王僚,后被卫士杀死。伍子胥将其埋葬古皇山,也就是今日的鸿山。</h3><h3> 公子光篡位登基就是后来著名的吴王阖闾。而王僚的儿子庆忌则逃亡卫国,养精蓄锐,意图为父报仇。为了宰草除根,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商量又请要离出山,刺杀庆忌。伍子胥上鸿山在专诸的墓前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了正在山上磨剑的要离。伍子胥说明来意,要离满口答应,只是向伍子胥提了一个条件:死后,葬在专诸墓旁。</h3><h3> 一场苦肉计上演了。要离见了吴王阖闾,根据之前计策将其刺伤,又将自己的右臂砍了下来,出逃吴国,投奔卫国混的风生水起的庆忌。庆忌对要离青睐有加,一起出征吴国,大胜。在庆功宴上,要离乘着庆忌醉酒将其刺死。为了报答庆忌,要离自刎。伍子胥猫哭老鼠一场后,按照遗愿将要离葬在专诸墓旁。</h3><h3> 最后说梁鸿墓,梁鸿和夫人孟光,追逐泰伯足迹来到古皇山(今鸿山),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且善对乡里,教授种田之法。后忧劳成疾,故去。死前,他对前来探望的人说,死之后,葬在要离的墓旁。于是,就有了如今鸿山特别形式的“品”字形墓地。不过我的看法依据梁鸿品性,不会有此要求,也许是后人用要离、专诸为他拱卫守陵。</h3> <h3>三座墓呈品字形,中间是汉高士梁鸿夫妻墓,左前方是专诸墓,右前方是要离之墓。</h3> <h3>梁鸿墓</h3> <h3>要离墓</h3> <h3>专诸墓</h3> <h3> 以上仅讲了泰伯墓、鸿隐堂二个景,其他每个景都有其传说故事,景虽沒什么看头,故事还蛮有味道的,限于篇幅先告一段落。若进一步发掘、修复、利用鸿山的遗迹与景观,统一规划,配套完善,这些旧时遗迹与景观将枯木逢春。</h3> <h3> 另外,鸿山也产茶叶,山下的朋友曾送过我几盒,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产量不多,市场上很难买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