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想念

声子

<h3> 几十年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脑海里封存了很多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翻阅着数以上万张的照片,只收集了百拾来张和老爸老妈一起合影的照片。</h3><h3> 看着久远或模糊的照片,都记载着一个时代,记载着一段故事,记载着我们家庭的发展过程。</h3><h3>  记得妈妈喜欢讲故事,鬼神、古代等很多很多,到年龄大的时候总给我们讲她过去的事情,我们就像听故事那样的听她讲述着,如今我也喜欢讲我过去的故事,一个个经历过的事情讲给孩子们听,现在感觉到“原来年龄大了就愿回忆”。</h3><h3> 六十年代里没有全家人的合影,老妈老爸的模样只是模模糊糊的记忆。那年代老爸老妈带领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艰难岁月,又给予了我们充满快乐、充满幸福的童年。童年在他们身边生活是最长的时间,那时每天伴着鸡鸭猫猪的合凑曲,天蓝水绿青蛙叫,下河摸鱼踩蛤蜊,河水深处摘菱角割鸡头米;搂豆叶拔豆根捡粮食踢罗卜;夜里挎粪箕遍地寻粪,那时粪便贵如金;冰上飞車争第一,镰刀飞舞割柴禾;院里大孩小孩一小帮儿,你帮我来我帮你,嘻笑斗嘴乐哈哈;鸡鸭鹅蛋满盆装,冬日里来猪肉香。</h3><h3> 讲不完道不尽那丰富多彩的童年,没有影像的留念,只有脑海里难以忘怀的记忆,常在梦里回到童年,醒来余笑伴随一天,讲给孩子们也最喜欢听的。</h3><h3>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村里有了照相馆,老爸带领全家才拍了一张全家照。</h3><h3> 八十年代我们都已长大,家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姐妹,弟陆续成家立业,陆续的添人进口,给家里增添了无限的快乐。相机也进入了我的家庭,和老爸老妈一起合影的照片就多了,现在看到那时的照片感觉到我们在一起的是多么的美好。</h3><h3> 时间的流逝 催人老,照片里老爸老妈已白发鬓鬓,看到他们苍老的样子我们心里很心疼!</h3><h3> 无论老爸老妈多么苍老,也无论我们儿孙满堂,可在老爸老妈眼前我们还是一个让她不放心的孩子,还要聆听她老人家不断的千嘱咐万叮咛。</h3><h3> 和老爸老妈合影的照片还有很多,都在电脑里,弟妹们那里收藏。</h3><h3> 忘不掉,抹不去,留在脑海里都是无尽无尽的想念,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与老爸老妈联系起来,尤其年、节之前一段时间,在梦里几乎天天和他们相遇,有时谈笑风生,有时默默无语,有时衣着阔气艳丽,有时擦肩而过……,醒后有时连高兴几天,有时醒后就哭了起来,感觉摸不着又看不见老爸老妈,倍加想念。</h3><h3> 又一年大雁飞过,想起妈妈常对我们说过的话“人过留名,雁过留声”。</h3><h3> 又一个清明节,在此之际将与老爸老妈合影汇集一起,感谢他们给予我们姐弟的生命,给予我们姐弟的快乐和幸福,以此悼念我的老爸老妈!</h3><h3> 最后以妈妈讲的故事《鞭打芦花》为结尾。</h3><h3> 背景音乐选择了老爸经常唱的歌曲《我的祖国》。</h3><h3> 背景选择了老妈最喜欢的颜色。‘</h3> <h3>五十年代末</h3> <h3>六十年代初</h3> <h3>七十年代中期</h3> <h3>1981年春节</h3> <h3>1986年冬天</h3> <h3>1987年</h3> <h3>1988年</h3> <h3>1990年</h3> <h3>1992年</h3> <h3>1994年</h3> <h3>元宵节</h3> <h3>1996年</h3> <h3>1998年老家人亲族聚会</h3> <h3>2000年在抚顺</h3> <h3>2004年 </h3> <h3>2011年</h3> <h3> 听妈妈讲故事《鞭打芦花》</h3><h3> 小时候每当夜晚家里聚集一帮般般大的孩子,或我们姐妹躺在炕上准备睡觉,都要听妈妈讲故事,其中印象很深的是《鞭打芦花》。妈妈讲:</h3><h3> 从前有个小孩,八岁时母亲病逝,他牢记母亲临逝前告诉他的话”对待后母要像亲母一样孝敬”。</h3><h3> 后来爸爸娶了后母,生了两弟弟,后母对他百般虐待,经常不让他吃饱饭,让他下地干农活,不让他读书,一切坏事都往他身上推,他父母经常外出,他从不跟父亲告状,自己独自的忍受着。</h3><h3> 一次随父亲还有两个弟弟去舅舅家,父亲让他行走赶着牛車,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两个弟暖烘烘的喜眉笑眼,可这小孩冻得瑟瑟发抖,仍然坚持着,身体冻僵了行走吃力,不慎车翻,其父见状,发怒拿起鞭抽打他,刹时间小孩的棉袄芦花飞起,他父亲很惊讶,又撕开两个小孩的棉衣都是白花花的棉花裹着絲绒,开始明白了真相。</h3><h3> 父亲立即抱起他的儿子,赶车返回家里,愤怒痛斥妻子“娶你就是为了儿子好,可你毒蝎心肠,赶紧滚开”,并坚决休妻。</h3><h3> 这时这小孩从屋里跑出来,跪求父亲饶恕后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并说“父亲不饶恕母亲儿就长跪不起”。</h3><h3> 他的话和行为感动了后母,感动了身边的人们,后母感动的认错,一家人复好。</h3><h3> 讲完这个故事,妈妈告诫孩子们要听话,否则就给你们找后妈。</h3><h3> 几十年过去《鞭打芦花》我记忆犹新,今天看了一部电影《闵子骞》才知道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就是孔子的弟子之一闵子骞。</h3><h3>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称呼他为损儿,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h3><h3> 有一次孔子到此地讲学,后母向孔子推荐闵子骞为徒,可徒弟们不收,闵子骞的老师将《鞭打芦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后孔子及徒弟们一致同意收闵子骞为徒,成为孔丘弟子。</h3><h3> 闵子骞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其一。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