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道德经》中 讲“治大国,若烹小鲜 ”,认为无为尚能无事。这大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系”。而《周易》中则认为“穷则变,变则通”。习总书记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同样引用了这句话,讲道人类发展的同时,所要面对的挑战也日益增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活力。</h3><h3> 而今天,我们更愿意鼓励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改变是我们正值青春,事业正值发展,国家正值复兴的正解。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群体,一个人,不墨守成规,不碌碌无为,不唯踏前人走过的路,是为寻正道,也是为寻独道(到)。</h3> <h3> 我时常敬佩,能够跳出舒适圈子,“找难受”的人。因为知道改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而一个组织的改革,除此之外还要有莫大的底气。我见证过许许多多的改变,而现在,无法亲历,徒以见闻,纸上谈兵。</h3><h3> 说到这里,就要说我的学校了。一个学校从围墙到课堂的改变,从文化建设到课程改革,是值得的拭目以待。也唯有从内而外的焕然一新,才能更好的日新月异,才能赢得眼前一亮。 </h3><h3> 对历史的七年学习,一年教授。历史的经验中熟稔于心的是: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仍讲:事物的发展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唯“坚持”二字,是岁月缓释疑惑与不适的良药,也是取得胜利的保障。</h3> <h3> 大致搜阅,对课程改革的名词解释,官方定制。内容大概如此:</h3><h3> 课程改革是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h3><h3> 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h3><h3> 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h3><h3> 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h3><h3> 联系实际,深觉,任重道远。但无论多远,都万变不离其宗,应就是成功的改革。</h3> <h3> 《诗经·小雅·巧言 》中讲:“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实中有一大君子(<i><font color="#ff8a00">此处同下,大小以引领作用为据</font></i>),也需要许许多多的小君子。这就要讲改革关键:人。</h3><h3> 在管理学中“人”被分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也就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这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分配。在不同的环境下,人承担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不同角色,在作为一个被领导者时,能更深刻的认同上一级的命令,而转变为领导者时能更好的执行,是十分重要的。所谓更好,是在上传下达的基础上不照会宣科,不生搬硬套。</h3><h3> 在学校,我们更多时候将人分为老师与学生,但与管理学概念并不冲突。从教师层面:上级能够做到群策群力,再者是广泛整体的考察借鉴。关于课程改革,案例有很多,除了借鉴可取之处,更重要的是看到弊端,很多的改革往往多疾而终。我也有幸,沐浴过素质教育的春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作业减负,课程多元”一道道犹如大赦“圣旨”,小桌围成大桌,当年老师口中的“讲台一站,一览无余”也成了三百六十度,死角一百八。今天再回首才知道是自己辜负了国家,党和人民的心意。这其中的错位此时就不得而知了。其实,改革中出现问题是改革的必然。这些问题可能在改革中萌发,也可能在一开始就出现,比如下级执行者的抵触,积极的抵触尚且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消极的抵触就难办的多。原因大概有的是因为打破了固有的舒适区,而无力无心改变。有的是因为存在疑惑与不信任或者与原有教学模式或理念冲突而抵触。</h3><h3> 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考官曾这样问我:学校正在课改,有位表现突出的老师,而有一些老师却说他爱出风头,你怎么看?也能看出,认可抵触是个不能规避的问题。当时,知道此理,难陈此情的我,只答出了观点,少涉及措施。入职以后,许多现实的东西,似乎难以说服自己,而我总是在想说服别人的时候,先说服自己,也因此,大学辩论时常坦诚,被对方辩友善意嘲笑。</h3><h3> 所以,内心的认同感就尤为重要。所谓:“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改革中,也会出现许多的宝藏老师,他们首要的共同特点,也应是:“我愿意”,进而从形式中看到本质,抓住真谛,灵活运用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实现技能的更新升级。</h3><h3> 大约,改革对有的人来说是更新安装,对有的人是卸载重装,而有的人是忽略此更新消息。</h3><h3> 任何事件,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所以,借此机会,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踏板。愿意认同,也愿意忍痛。卸下一些东西,能够更高更远。</h3> <h3> 从学生层面来说,他们抵触不见,往往更多的是怀有希冀,好奇与期盼。但同样存在着见机行事的“看风”心理,如果不能做到风声常紧,就要在学生中寻找好掌舵人。</h3><h3> 《孟子.公孙丑下》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相信能精诚团结,高效配合的集体,都会出色。</h3> <h3>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尽管那时的课程与今天的课程大相径庭,但此理可通。说过“君子”,其次“监之”,再者“法制”——规章。</h3><h3> 规章的制定是运行的参照,从整体概框,到细枝末节,制定者的宏观把控,执行者的详细灵活。宏观上方向正确,是为核心理念,具体处百花齐放,是为,创新特色 。</h3><h3> 改革,往往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在改革中, 领导者所承之重,当局者所见尚不完全,何况旁观者。我也就只能纸上谈兵,胡乱造次。 </h3><h3><br></h3> <h3> 后记:</h3><h3> 想到平日不太愿意向领导提要求的自觉,还是管理学的老师教给的。当时教育我们:你和领导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一样的。许多领导能看到的,给你个望远镜也看不到。</h3><h3> 断断续续,思路由清晰到模糊,灵感果然可贵。就是手腕上的战友,略有不满。</h3><h3> 再者今日只谈工作😂,不谈生活🙅</h3><h3><br></h3><h3><br></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