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采用的方法或使用的交通工具。

紫璠

<p>出行所采用的方法或使用的交通工具。</p><p>其全过程分别为车辆出行、个人出行和货流出行。按出行目的分为:①工作出行或家庭—工作出行(HBW);②家庭—非工作出行(HBNW);③非家庭出行(NHB)。更详细可划分为工作出行、上下学出行、业务出行、购物出行、社会、文娱和其他出行。</p><p>中文名:出行方式</p><p>拼音:chu xing fang shi</p><p>释义: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移动方式</p><p>方式: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船等。</p> <h1><b>无论古今中外,无论路途远近,人类为了“行”,或结合自然环境,或利用科技手段,创出了五花八门的“行”式,奶奶搜索了这些来自于网络的图片,供酒酒和妥妥以窥一斑。</b></h1> <h1><b>在荟聚坐小火车。</b></h1> <h1><b>多美呀!</b></h1> <h1><b>美极了!接下来看个仔细吧。</b></h1> <h1><b><i>天上飞</i></b></h1> <h1><b><i>水中渡</i></b></h1> <h1><b><i>地上行</i></b></h1> <h1><b><i>地下跑</i></b></h1> <h1><b><i>热气球</i></b></h1> <h1><b>火车在雪地里前行,场面壮观如3D大片。说实话,新疆的雪真不大!也就2米多厚。</b></h1> <h1><b>中国首次自行设计制造的蒸汽机车,文革时多次改名,却霸气依旧。</b></h1> <h1><b><i>蒸气机车</i></b></h1><h1><b>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学能变成热能,再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1814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b></h1> <h1><b>内燃机车<br></b><b>内燃机车以内燃机作为原动力,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轮的机车。根据机车上内燃机的种类,在我国铁路上采用的内燃机绝大多数是柴油机。燃油(柴油)在气缸内燃烧,将热能转换为由柴油曲轴输出的机械能,但并不用来直接驱动动轮,而是通过传动装置转换为适合机车牵引特性要求的机械能,再通过走行部驱动机车动轮在轨道上转动。<br></b><b>柴油机车使用最为广泛。在中国,内燃机车这一概念习惯上指的是柴油机车。 内燃机车中内燃机和动轮之间加装一台与发动机同等重要并符合牵引特性的传动装置。传动装置有三种:机械传动装置、液力传动装置和电力传动装置。装有电力传动装置的内燃机车,称为电力传动内燃机车,余类推。<br></b><b>中文名 内燃机车<br></b><b>外文名 internal combustion loco<br></b><b>分类 柴油机车<br></b><b>类别 科技产物</b></h1><h1><b>动力原 内燃机</b></h1> <h1><b><i>电力火车</i></b></h1><h1><b> 1881年,德国试验成功一种适合以高压输电线供电的电力机车新的供电系统,叫做“高架接触网”供电系统,也就是将电力机车的供电线路由地面转向空中。实际上,这种供电系统和现在城市中的有轨电车相似,在车顶上装着一条“长辫子”。它与以前使用蓄电池的电动机车的主要不同在于,它自身不带电源,由电厂供电,所以机车的结构比较简单,但需要一套供电设备。<br></b><b>这种装有“长辫子”的火车,依靠装在车顶上的受电弓子把电力从架在空中的电线上引到机车里。高压输电线送来的电是高达110千伏的三相交流电,必须经过牵引变电所变成25千伏的单相交流电,方能供机车使用。因此,在电力机车行驶的铁道沿线上,每隔50公里左右设一个牵引变电所。变电所的电又被送到邻近的沿线接触网上,通过机车上的受电弓将交流电引到机车的整流器上,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使直流电动机旋转,再经过一套传动装置,带动车轮转动,机车就会跑动起来。<br></b><b>中文名 电力火车<br></b><b>时间 1879年<br></b><b>适用 电压和功率都比较低<br></b><b>主要运用 和谐号系列<br></b><b>优点 跑得快,运载量大</b></h1> <h1><b><i>磁浮列车</i></b></h1><h1><b>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现代高科技轨道交通工具,它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的悬浮和导向,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行。</b></h1> <h1><b><i>传统的小火车站。</i></b></h1> <h1><b>高铁齐发的壮观场面。</b></h1> <h1><b><i>地铁</i></b></h1> <h1><b>地面路段上的地铁</b></h1> <h1><b><i>高铁</i></b></h1> <h1><b><i>智轨</i></b></h1><h1><b>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是一款新型轨道交通产品,车辆采用 “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可实现无人操控驾驶。“智轨”电车以胶轮取代钢轮,无需铺设有形轨道,最小转弯半径15米,可在城市较宽道路上行驶,具有良好的城市适应性。“智轨”电车具有运送能力强、低碳环保、投资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等特点。<br></b><b>在经过一个多月的低温性能测试、实地试跑后,中国北疆首列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下简称“智轨”电车)开始在哈尔滨市松北新区上道试跑。</b></h1> <h1><b><i>轻轨</i></b></h1><h3><b><i><br></i></b></h3> <h1><b><i>空轨</i></b></h1><h1><b>空中轨道列车的简称。空轨属于城市快捷公交,是悬挂式单轨交通运输系统。轨道位于列车上方,由钢铁或水泥立柱支撑,列车被吊在半空中行驶。<br></b><b>中文名 空轨<br></b><b>全称 空中轨道列车<br></b><b>特点1 不产生任何气体排放<br></b><b>特点2 比轻轨占地面积小。</b></h1> <h1><b><i>缆车</i></b></h1> <h1><b><i>滑索</i></b></h1><h1><b>“滑索”也称“速滑”、“速降”、“空中飞人”等。滑索是客运架空索道的原始形式。中国古代的西南山区,有不少河流渡口利用竹索或藤索渡河,称为“笮”,也称为“悬度”。到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建造了许多这种无动力原始索道,至今在偏僻山区仍能见到。<br></b><b>中文名 “滑索”<br></b><b>外文名 rope way<br></b><b>别称 “速滑”、“溜索”</b></h1> <h1><b><i>滑竿 </i></b></h1><h1><b>中国西南各地山区特有的一种供人乘坐的传统交通工具。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br></b><b>中文名 滑竿<br></b><b>使用地区 西南各地山区<br></b><b>前身 肩舆</b></h1> <h1><b><i>滑雪</i></b></h1> <h1><b><i>滑板</i></b></h1> <h1><b><i>滑行</i></b></h1> <h1><b><i>骑行</i></b></h1> <h1><b><i>步行</i></b></h1> <h1><b><i>直梯</i></b></h1> <h1><b><i>扶梯</i></b></h1> <h1><b><i>楼梯</i></b></h1> <h1><b><i>阶梯</i></b></h1> <h1><b><i>木梯</i></b></h1> <h1><b><i>搭石</i></b></h1> <h1><b><i>轮渡</i></b></h1> <h1><b><i>桥梁类型</i></b></h1><h1><b>桥梁类型,按用途分,有铁路桥、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运水桥(渡槽)及其他专用桥梁(如通过管道、电缆等)。按跨越障碍分,有跨河桥、跨谷桥、跨线桥(又称立交桥)、高架桥、栈桥等。按采用材料分,有木桥、钢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圬工桥(包括砖桥、石桥、混凝土桥)等。按桥面在桥跨结构的不同位置分,有上承式桥、下承式桥和中承式桥。上承式桥的桥面布置在桥跨结构的顶面,其桥垮结构的宽度可以较小,构造简单,桥上视线不受阻挡;下承式桥的桥面布置在桥跨构的下都,其建筑高度(自轨底至梁底的尺寸)较小,增加桥下净空,但桥跨结构较宽,构造比较复杂;中承式桥的桥面置于桥跨结构的中部,主要用于拱式桥跨结构。</b><b><br></b><b>中文名<br></b><b>桥梁类型<br></b><b>外文名<br></b><b>bridge type<br></b><b>用途分<br></b><b>铁路桥、公路桥等<br></b><b>跨越障碍分<br></b><b>跨河桥、跨谷桥等<br></b><b>采用材料分<br></b><b>木桥、钢桥等<br></b><b>桥梁类型(bridge type)桥梁种类众多,可分类如下:<br></b><b>按桥长分,桥长8m以上30 m及以下为小桥,30 ~ 100 m为中桥,100-1000m为大桥,1000m以上为特大桥。<br></b><b>按受力特点分,有梁式桥、拱式桥、悬索桥、斜拉桥、刚构桥和组合体系桥。<br></b><b>按结构体系划分,有梁式桥、拱桥、钢架桥、缆索承重桥(即悬索桥、斜拉桥)等四种基本体系。梁式桥:梁作为承重结构是以它的抗弯能力来承受荷载的。拱桥:主要承重结构是拱肋或拱圈,以承压为主。刚架桥:由于梁与柱的刚性连接,梁因柱的抗弯刚度而得到卸载作用,整个体系是压弯构件,也是有推力的结构。缆索桥:它是以承压的塔、受拉的索与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b></h1> <h1><b><i>古桥(卢沟桥)</i></b></h1> <h1><b><i>浮桥</i></b></h1> <h1><b><i>铁索桥</i></b></h1> <h1><b><i>廊桥</i></b></h1> <h1><b><i>立交桥</i></b></h1> <h3>斜拉桥</h3> <h1><b><i>跨海大桥</i></b></h1> <h1><b><i>独木桥</i></b></h1> <h3>独木舟</h3> <h1><b><i>舢板船</i></b></h1> <h1><b><i>乌篷船</i></b></h1> <h1><b><i>竹排</i></b></h1> <h1><b><i>画舫</i></b></h1> <h1><b><i>帆船</i></b></h1> <h1><b><i>海轮</i></b></h1> <h1>拖拉机</h1> <h1><b><i>有轨电车</i></b></h1> <h1>无轨电车</h1> <h3>长途客车</h3> <h3>公交车</h3> <h1><b><i>出租车</i></b></h1> <h1><b><i>旅游观光车</i></b></h1> <h1><b><i>房车</i></b></h1> <h1><b><i>独轮车</i></b></h1><h1><b>独轮车俗称“手推车”。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br></b><b>中文名 独轮车<br></b><b>别称 手推车<br></b><b>历史 5000年前<br></b><b>发明 诸葛亮<br></b><b>说明 运物、载人工具</b></h1> <h1><b><i>自行车</i></b></h1> <h1><i><b>电动车</b></i></h1> <h1><i>摩托车</i></h1> <h1><b><i>步辇</i></b></h1><h1><b>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通常称为"辇",本来和车一样是有轮子的。秦以后,帝王、皇后所乘的辇车被去轮为舆(轿子),由马拉改由人抬,由是称作步辇,更多了一些典雅和休闲的气息。<br></b><b>注:插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名作《步辇图》。</b></h1> <h1><b><i>肩舆</i></b></h1><h1><b>肩舆(yú),也就是俗称的轿子,舆夫即轿夫。肩舆是古代的一种轿子,肩舆分类为礼舆、步舆、轻步舆、便舆四种。肩舆不设帷幔,坐上冬季放紫貂,夏季用明黄妆缎垫。肩舆的使用依不同场合而有严格规定。肩舆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很像四川现代的“滑竿”。后来,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种轿子就是“轿舆”。</b></h1> <h1><b><i>轿子</i></b></h1><h1><b>轿子这个东西,是国人的发明。在万恶的旧社会,轿子满地皆是。富贵人乘轿,穷人抬轿。小户人家,女孩儿一辈受苦,但出嫁之时,怎么穷,也得坐一回轿子。没有轿子掺和一下,这个婚就结不成。轿子,比今天的结婚证,还要重要。至于官人出门,无论清浊,都得坐轿子。清初著名的清官汤斌,穷到掉渣,但也无非是轿子上的衬布破一点而已。无轿不成官,在明清两代,绝对是宇宙真理。</b></h1> <h1><b><i>中国人的轿子文化</i></b></h1><h1><b>孔子的时代,贵人出行,还只能靠车。打仗有兵车,出行有安车。有牛拉的车,也有马拉的车。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车,反过来说,此前的贵人,拉车的马,都是同色的,漂亮,气派。当然,孔夫子这样不合时宜的唠叨鬼,周游列国,也只好坐牛车。颠簸几千里,真难为他老人家了。到了三国两晋,好像还是没有轿子,官人出行,多半骑马。像阮咸这样的浪荡子,非要骑驴,而且拐个女孩子一块儿骑,当然也是可以的。南北朝的时候,有了轿子,那时,人们管这玩意儿叫担子或者肩舆。后一种叫法很贴切—扛在肩膀上的舆,也就是车。轿子一发明,就风靡天下,开始是贵妇人喜欢—比起骑马,它保险,而且舒适。马有尥蹶子的时候,人似乎不会。南北朝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虽然乱点,但好些玩意儿都出来了,比如胡床,比如马镫,还有轿子。<br></b><b>了唐朝,轿子就更多了。我们都看到过一幅画,阎立本的《唐太宗步辇图》其实画的就是唐太宗坐轿子。只是为了突出领袖的风范,把个爷们画得太大,抬轿的小女子则过于弱小,像是若干小女子,抬了一头肥猪,实在不大像话。但是,唐朝对官员坐轿,却有许多限制,这个不许,那个不许,只能在生病的时候,偶尔享受一下。不过,官场惯例,禁止什么,什么就已经弄得泛滥得不像话。皇帝可以有步辇,臣子焉能不坐肩舆?到了五代,轿子就泛滥了,规模也弄得越来越大。人们发现,轿子越大,抬的人越多,坐着也就越是舒服。那年月,没有柏油路,乘车颠,骑马也颠,但坐轿子,只要抬的人受过训练,可以一点都不颠。<br></b><b>到了明清两代,轿子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了。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钱,就有轿子坐。轿夫也成为相当稳定而且有技术的一个行当,进门不拜师傅,吃不了这碗饭。这些被当畜生使唤的人,有的时候,也不见得真的低人一等。给官员抬轿子的轿夫,在街面上吃得很开,街上的铺面和摊位,主人个个都得买轿夫的账,一屁股坐下,白吃白喝。如其不然,抬着官人走在街上,横过去一脚就把你摊子给踹了,说你挡道。狐假虎威,<br></b><b>一直到清末民初,西式的四轮马车来了,轮船来了,火车也来了。轿子却依旧猖獗。但凡有点身份的人,出门首选,还是轿子。好些人的轿子,十分讲究,在里面吃喝拉撒都可以,连带着可以抽大烟,伺候抽烟的女人,都可以装了进去。连留学东洋学军事的老爷,回国都做了将军,行军打仗,开始骑马,照上几张精神的照片之后,纷纷弃马坐轿。一队大兵,后面跟个轿子,是常见的行军场景。只是真开战了,或者队伍被伏击了,轿夫们每每弃轿而逃,把个将军丢在轿子里,让给了敌人。如果将军把小老婆和烟枪都带着,那就只能做俘虏。谁惹得起?<br></b><b>轿子的发展,也有两大弊端,第一是让中国的车进步不大,从西周到民国,还是两个轮子,没有轴承,没有减震装置。第二是让中国的道路修得不好。贵人都坐轿了,车好与不好,路好与不好,关系不大,所以,中国的车几千年都是老样子,中国的路,就老是土路,坑坑洼洼的。这样的事,得到汽车引进中国,贵人们纷纷坐上汽车,才会有所改善。</b></h1> <h1><b><i>马拉爬犁</i></b></h1> <h1><b><i>狗拉爬犁</i></b></h1> <h1><b><i>骑马</i></b></h1> <h1><b><i>骑驴</i></b></h1> <h1><b><i>驴车</i></b></h1> <h1><b><i>牛车</i></b></h1> <h1><i><b>马车</b></i></h1> <h3>跨海大桥</h3> <h3>上网时看到许多图片,美不胜收,且时有触动与感动。待再想看时,常常踪影难寻。是以做成美篇,供随意欣赏。</h3> <h3>有点意思。</h3>